进入腊月,年味渐渐浓了,一度关门停业的饭店、酒店重新燃起烟火气,待客的人家多了起来,婚宴、寿宴、回门宴、满月宴之类的饭局接踵而至,比“五一”、“十一”等宴会高峰显得更加热闹,赴宴反而变成了美丽的“负担”。

赴宴是个时髦的说法,在老家称吃桌,也戏称吃高价饭。这不,上个星期五我就接到了两三个邀请电话,次日赶回老家参加了同学家的婚宴。婚宴设在一个知名的酒店,宴会大厅、投影、雅间、吧台等设施一应俱全,热菜、凉菜、饮料等菜品丰富多彩,与城里的酒店相比毫不逊色。

岁岁佳人偎身旁(吃桌儿好梦萦回)(1)

看到这一幕,我想起了过去的农家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饭店、流动宴席,更遑论大酒店了。农户过红白大事、三周年、满月宴等等一概都是在家里举办。谁家过事,几乎是倾其所有,自己养的猪,自己种的菜,自己磨的面,自己联系的人,那种“炊烟袅升起,生火起灶去”的热闹场景恍若眼前。在院子或者大门口用土坯垒个煤火,支上几口大锅,煮肉、熬汤、做菜、蒸馒头都可以派上用场。煤火往往配一个鼓风机,煤核、木柴烧得很旺,红色、蓝色的火苗呼呼呼直往外窜,锅里溢出的香味弥漫了整个院落。

记得小时候,临近过事前一两天,主家就开始杀猪宰羊、垒火起灶。我和小伙伴们往往围拢在大人周围看热闹,那种杀生场面有点血腥和残忍,但却是大多数农户过事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农户养的猪一般都在一年以上,膘肥体壮。杀猪需要好几个人配合,将猪围堵在院子里用力放倒,一人用锋利的钩子勾住猪的喉部,其他的人摁住腿,拽着耳朵,从喉部放血。随后把猪抬到热水锅里烫一烫吹起肚皮将猪毛刮净,猪通体收拾干净后将猪吊在支架子上进行切割分块。猪头、猪腿做成冻肉,猪血、猪心、猪肝、猪肺等杂碎做下酒菜。

岁岁佳人偎身旁(吃桌儿好梦萦回)(2)

大厨一般都是本村的做菜高手,煎炒烹炸样样精通,待多少桌客、准备多少食材凭感觉就能估算个八九不离十。帮工的女性居多,摘菜剥葱、刷锅洗碗、发面蒸馍都是她们的强项。过事期间,窜忙的人一般以吃杂烩菜、油条、油饼为主,厨师们炸的油饼、油条焦黄酥脆,入口绵软,放凉了也不失满口香的味道。在那个年代,锅碗瓢勺、桌子板凳等用具都是从各家各户借来的,归还的时候主家会回赠馒头、饭菜以表谢意,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至于大厨,主家会带着毛巾、红烧肉、油条、馒头等礼品登门拜谢。主家也会给左邻右舍送去馒头、杂烩菜之类,一同分享主家的喜悦,传承弘扬了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

岁岁佳人偎身旁(吃桌儿好梦萦回)(3)

待客一般在院子和稍大的房间举行,古朴典雅的八仙桌、板凳一字排开,客人坐齐后,专门端条盘的人将菜品分几波送到餐桌上。肉菜以扣肉、炸猪皮、猪肉炖粉条、大拼盘以及老八碗为主。粮食紧张时期,肉菜、白馍除了逢年过节之外,平时只有吃桌或者走亲访友才能吃到。因此,赶上吃桌这种好事,大人小孩表现得都很积极,宴会结束了还不忘往家捎带些喜欢的肉菜,这毕竟是改善生活的一条捷径。

岁岁佳人偎身旁(吃桌儿好梦萦回)(4)

饭菜的变化,就像童年时玩得万花筒一样,体现在不同时期的餐桌上。以前饭菜主要是猪肉、鸡肉之类,后来有了鱼肉、甲鱼、大虾甚至扇贝等荤菜新贵。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院落为主的待客方式逐步向饭店转移,特别是交通方便、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吃桌已堂而皇之地进入到饭店。大厅、雅间装修的富丽堂皇,不少饭店还配备有舞台、投影、摄像等设施,客人们一边嗑瓜子聊天,一边看举办的婚庆,不时还为一对新人鼓掌喝彩。

当下,农村传统宴会已经越来越少,被更多新式的婚宴所取代,但是有些农村保留着传统的宴会形式。有一次我和同事到北山一个村子吃桌,刚走进院子就看到窑洞前的煤火熊熊燃烧,一口大锅热气腾腾,小酥肉、米粉肉、八宝饭等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猪肉炖粉条、糖醋里脊等熟悉的热菜一下子勾起了食欲。院子里摆放着八仙桌、板凳、条盘等老物件,客人们坐在板凳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谈变化、话发展成了当仁不让的主题。有的说村子里通往邻村的柏油路铺好了,有的说村子里的广场建好了,有的说村子里接通了天然气,有的说村子里建成了农民合作社......听到农友的谈话,我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为村子的兴旺发展高兴。

岁岁佳人偎身旁(吃桌儿好梦萦回)(5)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虽然农家宴与现在的酒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那种土里土气的宴会依然是我们眼里挥之不去的一道风景。只要待客、吃桌的礼仪还在,这道风景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