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满朝文武半江西

江西是中国一个普通内陆省份,有点像一个班级里的中等生,不上不下,除了“八一”节前后闪耀一下,其他时间貌似存在感不强。

但在历史上,江西其实有长期繁盛的高光时刻,如《滕王阁序》所言: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曾有“满朝文武半江西”的说法。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1)

江西籍名臣:严嵩

究其原因,因为当年江西一带富庶安定,民众极其重视教育,正所谓:

民无贵贱,皆知读书训子;

衣冠之族,竞以儒素相高。

想当年,江西文脉之盛,九江白鹿洞书院号称“海内书院第一”,吉安白鹭洲书院、上饶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等等,都是享誉全国的学术“大码头”,土特产就是出学霸。

有学者统计过明清两代进士的籍贯,江西省会南昌一共出过592个进士,力压上海(204)、广州(528)、天津(187)、南京(303)、武汉(340)、西安(226)等等,这些今天的高等教育一线城市,位居全国前列。

要是再加上江西吉安,出了369个进士,还有江西抚州的325个进士,科举入仕人数之多,可不就是“国朝半江西”吗?

早在北宋时期,因为科举录取的人数,南方人实在太多了,身为山西人的司马光,就提出要照顾地域平衡,应该把名额按地区分配下去(类似今天高考的分省录取),但江西人欧阳修却坚决反对,认为有失公平,还是应该全国一条线统一录取(类似今天考研、考博的公共课)。

这事得反过来想,如果当时江西不是全国教育强省,欧阳修哪来的底气和胸怀,敢说全国一条线呢?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2)

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人欧阳修

事实上,后来宋英宗采纳的,是欧阳修的意见。

而据后世学者统计,北宋一朝,全国共录取进士9630人,其中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福建路等东南五路,差不多就是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苏南、皖南一带,一共出了7038个进士,占比超过73%。山西人司马光看了,当然要吹胡子瞪眼。

然而时至今日,江苏、浙江还是高等教育大省,江苏光211大学就有11家(不含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福建也有985名校厦门大学,号称全国高校“五大母校”之一。然而江西的高校这些年来却乏善可陈,211独苗的南昌大学,在全国貌似也没什么名气,说起简称“南大”,大多数人可能还是会想南京大学。

不过,就在上世纪40年代,江西还真有过那么一所大学,无论名气还是实力,都是全国一流,足够撑得起江西历史上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02 中正大学办学记

这就是建校于1940年,最初在江西泰和县艰苦办学的国立中正大学。

当年日寇侵华,南昌早在一年前就沦陷了,江西省会因此迁到了泰和。国难当头,更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于是国府教育部拨款一百万元,用于兴建大学。至于校名为什么不是南昌大学或者江西大学,而选了“中正”二字?有人说是出自《传习录》中的“大中至正”,但是奠基石碑上写得很清楚:

敬奉我民族领袖之名而名之。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3)

也就是说,借用蒋委员长的名字,讨个彩头。

撰书落款名叫熊式辉,有必要说一嘴。此人也是江西老表,曾经随蒋校长参加过北伐,1930年就已经高居国军上将、江浙皖三省“剿匪”总指挥。正当春风得意之时,熊式辉却急流勇退,1931年去做了江西省主席,回老家搞经济建设去了。

1934年时,熊主席陪蒋校长在庐山避暑,校长眼见大好风光,随口一说,大意就是,这么个好地方,很适合讲学啊,建个大学该有多好。

熊式辉赶紧递话,建议就在江西创办一所国立大学,以实践校长的“政教合一之理想”,翻成大白话就是,校长放心,咱是自己人,而且要代校长办学,给校长培养“自己人”。

这个事就算在老蒋脑袋里扎下根了。

1936年5月,老蒋召开10省高级行政会议,又一次强调“政治应与教育打成一片”,翻成大白话就是,你们这帮军阀,一定要注重教育,给我培养“自己人”!熊式辉趁机再次表态,建议在江西办大学,为贯彻校长的理念,校名就叫“中正大学”。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4)

熊式辉

其实,熊式辉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在国府属于“政学系”,不算是老蒋的黄埔嫡系,也不是主要控制教育和意识形态的CC系,原本不用这么热心,但当时江西还没有国立大学,只要能拉来中央的资源,先把学校办起来,造福乡梓,名义上的事不重要。

就这样,明明是在江西办大学,校名却取了个浙江籍“民族领袖”的名字。

尽管如此,因为各方利益纠缠,国府内部反对意见一大堆,有的说江西四战之地,环境不适合,也有说领袖的名字办大学,应该设在首都,怎么能给江西……等等等等,都在熊式辉全力争取之下,挡回去了,辗转到1940年,国府一百万法币经费到账,在日寇铁蹄逼近之下,国立中正大学顽强地在江西泰和开办了。

国家内外交困之下,中正大学能办好吗?

03 名人名校辉煌录

中正大学的首任校长,也是一位江西老表,他就是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生物科学开山鼻祖,曾两次赴美留学、后入选国府中研院院士的胡先骕博士。后来钱钟书写《围城》,虚构了一个三闾大学,就是为躲避日寇,开办在一个偏远小镇,校长也是一位“海归”生物学家,不知是不是受中正大学启发而来?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5)

胡先骕先生

胡先骕治学的理念就是“名人名校”,通过引进大师来提升大学,而且用人不疑、知人善用,他四处招贤纳士,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力邀许多一流学者来校任教,尤其很多江西籍教授,在乡土情怀感召之下,纷纷放弃原有的优越条件,投奔而来

如著名土木学家、力学专家、后入选中科院院士的江西南昌人蔡方荫,放弃了西南联大土木系主任的教职,来到国立中正大学任教;

数学家、江西乐平人戴良谟,也从安稳的西南大后方,来到距抗日前线不远的中正大学;

历史学家、中国目录学一代宗师、江西兴国人姚名达,从沦陷区冲破重重险阻而来,后于1942年,牺牲在日寇屠刀下,成为为抗日捐躯的教授第一人,被新中国追认为革命烈士;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6)

姚名达夫妇

著名土壤学家,任教美国罗杰斯大学的江西贵溪人黄野萝,抛开国外教职万里回乡,受聘中正大学农学院系主任。

其他省外名师诸如,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雷洁琼先生,当年受聘中正大学政治系教授;著名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专家、留英硕士俞调梅,受聘中正大学教授……

从1940年年中建校,到1944年4月胡先骕辞职离任,不到四年的时间,国立中正大学校本部,已有专职教师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赫然位列国立几大名校之一。

这里可以做个对比——

民国时期的中国,最多时有25所国立大学,1940年全国大学招生季,国立大学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国立中正大学仅位列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校之后,热门程度位列第四而且比第五名的国立交通大学,人数高了一大截。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7)

以上图片来自:江右左使

另据1945年的统计,国立中正大学共有教授78人,在所有国立大学中排第13位;副教授45人,在所有国立大学中排第3位。

如此综合一下,国立中正大学在当时的国立大学里,保守估计,应该掉不出前15名。如果考虑到燕京、辅仁、协和、金陵、齐鲁、震旦等等私立大学,肯定很多比中正大学强的,再加上15家,那么中正大学在全国的排位,大概能在30名以内,放在今天,应该是一个末流985(全国共39所)和世界一流大学(全国共42所)的位置,如果乐观一点估计,大概能与山川吉比肩,算是一个中游985和世界一流大学的位置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8)

中正大学毕业证书

那么后来,这样一所大学哪儿去了呢?

04 余脉流传

话说1945年抗战胜利,中正大学名正言顺迁到了省会南昌。

到1949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中正”二字没了彩头,不能再叫了,于是改名“国立南昌大学”,倒也名副其实。后在1950年,学校又改名为“南昌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从1940年建校到1949年更名,国立中正大学存在不到十年,送出六届共2000多毕业生,师生员工中,日后涌现出7位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分别是:

蔡方荫、张肇骞、杨惟义,盛彤笙、邓从豪、黄克智、曾庆元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9)

蔡方荫院士

9年7院士,足见实力之强劲。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综合性大学大多被拆分,南昌大学的大量系科、师生被分流出去,学脉遍及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等等十几所高校。学校剩余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7个学科的部分专业和师生,在南昌大学原址,组建了江西师范学院(现为江西师范大学)。

除了土地和校舍之外,江西师院还继承了老南昌大学的大部分图书资料和一些仪器设备,更重要的,从老南昌大学分到了12位教授和16位副教授,可以说,是原国立中正大学——南昌大学的直系传人。28位教授、副教授,在今天看来数量不多,但当时,却占到江西师院师资总数的37%以上,远远超过全国高校的平均数:23.1%,因此说,江西师院在当时来讲,还是很有实力的一所大学。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10)

此外,1952年南昌大学农学院分立出来,单独组建了江西农学院,现为江西农业大学;1962年,江西师范学院的生物系被分流,调整给了江西大学,现为南昌大学,这是原国立中正大学的学脉,在江西省内的主要流向。

多说一句的是,现在江西省211独苗的南昌大学,是在1993年,江西工业大学与江西大学合并而来的,后在2005年合并江西医学院后,将校史追溯到了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这个年份,也印在了现南昌大学的校徽上。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11)

因此,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来说,新的南昌大学和上世纪50年代老南昌大学暨民国时期的中正大学,并没有直接传承关系,只是在60年代,接收过江西师院一个生物系,如此而已。

从历史传承上来说,江西师范大学是中正的嫡传,应该没有争议。这在江西师大的校徽上,也有所体现。

江西三加二大学(江西老表心中的痛)(12)

但遗憾的是,因为多方面原因,比如:身处内陆省份对外开放不便,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取代了赣江的航运优势,京广铁路大动脉又被两湖抢占等等,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被沿海所超越。因此,江西师范大学也没有像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等东南名校那样,在经历了大幅度的拆分之后,又迅速崛起,恢复自己的历史地位。

这一点虽然遗憾,但在全国来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并不鲜见。在其他内陆地区,像广西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等等高校,也都划过了从辉煌到回落,类似的历史轨迹。

关于当年院系调整的那段尘封往事,以及南京大学等“五大母校”的前世今生,可参见拙作:“五大母校”前世今生:南浙武中厦,1952年院系调整谁家损失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