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瓶颈突破架构师➕架构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每个程序员都有一个成为架构师的梦想,奈何手里无枪无法点燃心中奇梦。本系列文章分享如何让你手里有枪,只要努力,技术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应该是众多梦想中离地表最近的一个。

分层架构

分层架构是很常见的架构模式,它也叫N层架构,通常情况下,N至少是2层。例如,C/S架构、B/S架构。常见的是3层架构(例如,MVC、MVP架构)、4层架构,5层架构的比较少见,一般是比较复杂的系统才会达到或者超过5层,比如操作系统内核架构。

按照分层架构进行设计时,根据不同的划分维度和对象,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分层架构:

C/S架构、B/S架构

划分的对象是整个业务系统,划分的维度是用户交互,即将和用户交互的部分独立为一层,支撑用户交互的后台作为另外一层。例如,下面是C/S架构结构图:

十大架构设计模式(57可扩展架构模式)(1)

MVC架构、MVP架构

划分的对象是单个业务子系统,划分的维度是职责,将不同的职责划分到独立层,但各层的依赖关系比较灵活。例如,MVC架构中各层之间是两两交互的:

十大架构设计模式(57可扩展架构模式)(2)

逻辑分层架构

划分的对象可以是单个业务子系统,也可以是整个业务系统,划分的维度也是职责。虽然都是基于职责划分,但逻辑分层架构和MVC架构、MVP架构的不同点在于,逻辑分层架构中的层是自顶向下依赖的。典型的有操作系统内核架构、TCP/IP架构。例如,下面是Android操作系统架构图:

十大架构设计模式(57可扩展架构模式)(3)

典型的J2EE系统架构也是逻辑分层架构,架构图如下:

十大架构设计模式(57可扩展架构模式)(4)

针对整个业务系统进行逻辑分层的架构图如下:

十大架构设计模式(57可扩展架构模式)(5)

无论采取何种分层维度,分层架构设计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需要保证各层之间的差异足够清晰,边界足够明显,让人看到架构图后就能看懂整个架构,这也是分层不能分太多层的原因。否则如果两个层的差异不明显,就会出现程序员小明认为某个功能应该放在A层,而程序员老王却认为同样的功能应该放在B层,这样会导致分层混乱。如果这样的架构进入实际开发落地,则A层和B层就会乱成一锅粥,也就失去了分层的意义。

分层架构之所以能够较好地支撑系统扩展,本质在于隔离关注点,即每个层中的组件只会处理本层的逻辑。比如说,展示层只需要处理展示逻辑,业务层中只需要处理业务逻辑,这样我们在扩展某层时,其他层是不受影响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支撑系统在某层上快速扩展。例如,Linux内核如果要增加一个新的文件系统,则只需要修改文件存储层即可,其他内核层无须变动。

当然,并不是简单地分层就一定能够实现隔离关注点从而支撑快速扩展,分层时要保证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稳定的,才能真正支撑快速扩展。例如,Linux内核为了支撑不同的文件系统格式,抽象了VFS文件系统接口,架构图如下:

十大架构设计模式(57可扩展架构模式)(6)

如果没有VFS,只是简单地将ext2、ext3、reiser等文件系统划为“文件系统层”,那么这个分层是达不到支撑可扩展的目的的。因为增加一个新的文件系统后,所有基于文件系统的功能都要适配新的文件系统接口;而有了VFS后,只需要VFS适配新的文件系统接口,其他基于文件系统的功能是依赖VFS的,不会受到影响。对于操作系统这类复杂的系统,接口本身也可以成为独立的一层。例如,我们把VFS独立为一层是完全可以的。而对于一个简单的业务系统,接口可能就是Java语言上的几个interface定义,这种情况下如果独立为一层,看起来可能就比较重了。例如,经典的J2EE分层架构中,Presentation Layer和Business Layer之间如果硬要拆分一个独立的接口层,则显得有点多余了。

分层结构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层层传递,也就是说一旦分层确定,整个业务流程是按照层进行依次传递的,不能在层之间进行跳跃。最简单的C/S结构,用户必须先使用C层,然后C层再传递到S层,用户是不能直接访问S层的。传统的J2EE 4层架构,收到请求后,必须按照下面的方式传递请求:

十大架构设计模式(57可扩展架构模式)(7)

分层结构的这种约束,好处在于强制将分层依赖限定为两两依赖,降低了整体系统复杂度。例如,Business Layer被Presentation Layer依赖,自己只依赖Persistence Layer。但分层结构的代价就是冗余,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业务有多么简单,每层都必须要参与处理,甚至可能每层都写了一个简单的包装函数。以用户管理系统最简单的一个功能“查看头像”为例。查看头像功能的实现很简单,只是显示一张图片而已,但按照分层分册架构来实现,每层都要写一个简单的函数。

分层架构的优势就体现在通过分层强制约束两两依赖,一旦自由选择绕过分层,时间一长,架构就会变得混乱。例如,Presentation Layer直接访问Persistence Layer,Business Layer直接访问Database Layer,这样做就失去了分层架构的意义,也导致后续扩展时无法控制受影响范围,牵一发动全身,无法支持快速扩展。除此以外,虽然分层架构的实现在某些场景下看起来有些啰嗦和冗余,但复杂度却很低。例如,样例中AvatarBizz的getAvatarUrl方法,实现起来很简单,不会增加太多工作量。

分层架构另外一个典型的缺点就是性能,因为每一次业务请求都需要穿越所有的架构分层,有一些事情是多余的,多少都会有一些性能的浪费。当然,这里所谓的性能缺点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实际上分层带来的性能损失,如果放到20世纪80年代,可能很明显;但到了现在,硬件和网络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越,其实分层模式理论上的这点性能损失,在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场景下都可以忽略不计。

SOA

SOA的全称是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中文翻译为“面向服务的架构”,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SOA更多是在传统企业(例如,制造业、金融业等)落地和推广,在互联网行业并没有大规模地实践和推广。

SOA出现的背景是企业内部的IT系统重复建设且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

为了应对传统IT系统存在的问题,SOA提出了3个关键概念:

典型的SOA架构样例如下:

十大架构设计模式(57可扩展架构模式)(8)

SOA架构是比较高层级的架构设计理念,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某个企业采用了SOA的架构来构建IT系统,但不会说某个独立的系统采用了SOA架构。例如,某企业采用SOA架构,将系统分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考勤服务”“财务服务”,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本身通常不会再按照SOA的架构拆分更多服务,也不会再使用独立的一套ESB,因为这些系统本身可能就是采购的,ESB本身也是采购的,如果人力资源系统本身重构为多个子服务,再部署独立的ESB系统,成本很高,也没有什么收益。

SOA解决了传统IT系统重复建设和扩展效率低的问题,但其本身也引入了更多的复杂性。SOA最广为人诟病的就是ESB,ESB需要实现与各种系统间的协议转换、数据转换、透明的动态路由等功能。

例如,下图中ESB将JSON转换为Java:

十大架构设计模式(57可扩展架构模式)(9)

下图中ESB将REST协议转换为RMI和AMQP两个不同的协议:

十大架构设计模式(57可扩展架构模式)(10)

ESB虽然功能强大,但现实中的协议有很多种,如JMS、WS、HTTP、RPC等,数据格式也有很多种,如XML、JSON、二进制、HTML等。ESB要完成这么多协议和数据格式的互相转换,工作量和复杂度都很大,而且这种转换是需要耗费大量计算性能的,当ESB承载的消息太多时,ESB本身会成为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

当然,SOA的ESB设计也是无奈之举。回想一下SOA的提出背景就可以发现,企业在应用SOA时,各种异构的IT系统都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完全重写或者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改造的成本是非常大的,只能通过ESB方式去适配已经存在的各种异构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