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酒,万卷书,宦海沉浮任漂流。官印在你身,学问偏我有。”这几句话描绘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非常特殊的群体——师爷。

绍兴非遗工作者(走近绍兴非遗传承人)(1)

师爷是封建官场的一种现象,其宦海生涯充满传奇色彩,而绍兴师爷更是一个带着时代和绍兴烙印的文人群体。绍兴籍“师爷”,自明中晚期至清末的近四百年间最为活跃,有“无绍不成衙”之说。

绍兴师爷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其人其事,自然而然成为了当地百姓的谈资。绍兴师爷故事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师爷故事经民间口耳相传,不断丰富,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绍兴师爷”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群体形象,遂形成独特的地方民间文学,进而成为“非遗”项目。

今年76岁的马元泉,是目前绍兴师爷故事的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撰写、整理了大量的绍兴师爷故事。

那么,在他的笔下,绍兴师爷又是怎样的呢?

师爷后人整理师爷故事

“我与绍兴师爷故事是有一定渊源的,我的曾祖父就是一位师爷。”马元泉说,他曾祖父的师爷身份,还是有据可查的。“我十几岁的时候,家里有一盒子印章,约有八九方,每一方都刻着‘山农’或‘山农之印’的字,有阳文的,也有阴文的;有篆体的,也有隶书的。”他解释,山农就是他曾祖父的名字,马元泉的父亲曾告诉他,他曾祖父马山农19岁就中了秀才,中年在乌程(现在的湖州)做过好几年刑名师爷。

因为与马寅初同宗,马元泉曾祖父的这段经历,在马寅初后人收集的史料中都有记载。

初中语文教师岗位上退休的马元泉一直是绍兴乡土文化、民间文学的研究者,顺便也着力于绍兴师爷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在他的心目中,绍兴师爷故事是由一系列以“绍兴师爷”为主要人物的轶事趣闻组成的民间故事以及文人据此加工创作的机智故事。既是历史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能够很好地体现绍兴乃至当时整个历史阶段的民间缩影和官场文化。

绍兴非遗工作者(走近绍兴非遗传承人)(2)

让师爷形象丰满起来

目前,马元泉笔下已经有三本绍兴师爷故事的文集“出炉”,有他自己撰写的,有自己对古代文学加以注释改写的,也有整理前人和绍兴的知名民间文学研究学者所撰写的师爷故事。

“这几本书都写了很多耳熟能详的绍兴师爷的故事,我后期又加以润色,但更多的故事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可读性很强。”马元泉介绍,在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之后,他参与主编了柯桥区非遗丛书《绍兴师爷故事集成》,该书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广受肯定。

该书通过对各种已出版、印发的绍兴师爷故事(包括部分徐文长故事)进行整理、编选、插画,可读性非常强。

马元泉介绍:“全书189则故事按内容分为四辑:惩恶助良、智破疑难、惜墨如金、百态千状。其中包括著名绍兴师爷徐文长的故事36则”。他说,前三者都是绍兴师爷的正面形象,这也是很多人所熟知的。但他认为,绍兴师爷故事不能全部以正面形象展示,还应该推出一些中性的形象以及对负面内容的批判性展示,这些都是当时客观存在的。“我认为,绍兴师爷的形象必须立体丰满,所以要多方位反映绍兴师爷的群体形象。”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绍兴师爷的形象更生动,也更为客观,为后人所接受。

有生之年多做一些事

现在的马元泉虽然看着依旧硬朗,但一系列疾病的困扰,让他的身体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2014年突发脑梗对身体影响非常大,那时候身体一侧无法动弹,康复训练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但记忆力却直线下降,有时候连公交路线都记不清楚。”马元泉说,去年又因其他疾病,动了一次手术,所以虽然看着健康,但无法像过去那样跑来跑去了。从这以后,除非有必要的活动,平时基本就待在家中,以写作、整理材料为主要生活内容。

“有生之年,我要多做一些事,比如接下来我要做一些绍兴民间文学、乡土文化方面的纵深研究,我已陆续在全国各地的报刊发表了一批越文化内容的文章,其中《试论绍兴师爷故事的艺术特色》的论文,是我研究绍兴师爷故事的体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越文化、绍兴民间文化传播出去,把绍兴师爷故事‘讲得更精彩’。”采访结束时,马元泉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