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右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龙首山与合黎山褶皱带北麓,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8°38′-42°02′,东经99°44′-104°38′之间,东接阿拉善左旗、甘肃省民勤县,南邻甘肃省金昌市、张掖市,西连额济纳旗,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45.25公里。全旗东西长415公里,南北宽375公里,总面积73443平方千米。

截至2012年,阿拉善右旗辖3个镇,4个苏木,旗政府驻巴丹吉林镇。

总人口26840人(2010年)

有蒙古族、汉族、回族、藏族、壮族、土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彝族等11个民族。

阿拉善盟旗县城(内蒙西部城市阿拉善右旗)(1)

阿拉善右旗风光

2015年,阿拉善右旗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27.52亿元,较2014年增长7.3%。

建制沿革

阿拉善盟旗县城(内蒙西部城市阿拉善右旗)(2)

历史文化

风俗

春节

蒙古族称之为“白节”,蒙语“查干萨日”。节日前家家置备糖酒、各类奶食品和面食品,以待来访之客。节日期间,牧民穿着节日服饰,相约数十人携带白酒、哈达。骑马、骆驼走群访户,相互拜年。从初一开始设酒宴娱乐,摆羊背子,断断续续直到月底。城镇居民春节习俗与汉族趋于一致。

那达慕

“那达慕”意为“娱乐”之意,为传统集会。多在草场好、牲畜肥壮之年的夏、秋季举行。解放后,全旗举办的那达慕加进了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体表演、成就展览等新的内容,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射箭、赛骆驼、摔跤等体育项目。

敖包会

牧民在空旷的高地,堆积石块,作为祭天地的地方,称之为“敖包”。祭祀时下埋符咒,上置高杆,悬挂布幡。每年农历六月初三,四方牧民会集敖包,焚香叩拜,献哈达,挂彩旗,在木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祭毕举行传统的体育活动。祭敖包即是一种宗教活动,又是一种娱乐活动。“文化大革命”中敖包会被迫停止。70年代后期,逐步恢复。不但保留传统项目,还增加赛歌、放电影、录像、物资交流等内容。[10]

宗教

阿拉善右旗有基督教、藏佛教两种佛教,全旗共有活佛2人,教职人员168人,信教群众5000人,活动场所5处,分布于库日木图庙、库列图庙、巴丹吉林庙、夏日嘎庙、特布希庙。[11]

特产

阿拉善右旗主要特产有:绒制品、奶皮子、奶酪、奶油、奶豆腐、奶饼、羊肉等。[12]

风景名胜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沙漠海拔高度1200~1700米,沙峰相对高度在300~500米不等,是世界上相对高度最高的沙漠,被誉为“世界最高的沙丘”。

曼德拉山岩画

阿拉善盟旗县城(内蒙西部城市阿拉善右旗)(3)

曼德拉山岩画

曼德拉山岩画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缘曼德拉苏木西南14公里的曼德拉山中,在18平方公里内,分布着4234幅数千年前的古代岩画,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珍品之一,堪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曼德拉山岩画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形象生动,古朴粗犷,年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和元、明、清各代,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文体、生活情景和自然环境、社会风貌。其题材广泛,堪称为中国西北古代艺术画廊,对研究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库热图庙

库热图庙(寺名:方等寺)位于阿拉腾敖包镇树贵境内,距旗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东北167.5公里。该寺庙建于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取名呼热廷苏莫,系蒙古语;呼热廷,院落;苏莫,庙。因庙址南、西、北三面被沙漠所围,形成院墙,故名。是阿拉善八大寺庙之一。较大的寺庙建筑有两座,其中朝格沁多根(大经堂)有49间,满巴殿(医学殿)25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人民政府赐“方筹寺”匾额(藏语名达西坡勒吉林)。

库日木图庙

库日木图庙(又称阿规庙,寺名宗乘寺)位于原雅布赖镇哈鲁乃境内,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是阿拉善八大寺庙之一,主要经堂座落于雅布赖山崖中的石窟。该寺建筑面积有331.8平方米,经塔8座。

夏日嘎庙

夏日嘎庙位于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套海嘎查境内,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是我旗建筑最早的寺庙之一,现建筑面积792平方米,经塔8座,现有喇嘛31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