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三四十岁有孩子的家长,是现代社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了!上有老下有小,有些人也许会觉得连生病休息都是个奢侈的事情。

因为压力大,所以把孩子送回老家,貌似是无奈中的选择。

我们有那么多不得已的原因:

有的老人就是不愿来城里帮忙带孩子;有的爸妈觉得老人过来带孩子,房子又挤,矛盾又多;还有的想要全力发展事业;更甚者是要了二宝后自认为照顾不过来的,就把大的理所当然的送回了老家……

到底是真的无奈,还是假的无奈,只有当事人心里更清楚。

但无论什么原因将孩子送回老家的,缺失的这部分亲子情感,是无论如何也补不回来的!最好的情况也就是修复而已。

而且,这种分离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痛,可能即刻表现出来,也可能过几年、几十年才能显露出来!还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像暗涌一样,不时的伤着孩子的心。

女儿都20几岁了和妈妈说话有矛盾(女儿二十多岁了还要和妈妈同睡)(1)

网络图

最近遇到了这样一个事例,比较极端,但结果挺让人欣慰的。

女儿二十一岁了,居然爬上妈妈的床,要和妈妈一起睡!

一个将近五十岁的妈妈说,她的女儿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最近非常不正常,其中最让人无语的行为就是:

女儿总是爬上她的床想要和她一起睡觉。

这个女孩都已经上大学了,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

我问她:“你们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吗?夫妻感情还好吗?要了二胎吗?”

她说:“夫妻感情还可以,没什么问题。确实是要了一个小的,男孩。”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二胎的事情上没处理好,导致女儿心里失落。

但是这个妈妈说:“我怀上二胎以后,问了她的意见,她很开心,而且弟弟出生后都和弟弟玩的很好,弟弟现在都上一年级了,两个人之前感情也不错。就是最近,不但往我床上爬,而且还要求我对待她和弟弟一样公平,连吃东西都要分一样多,不然就大发脾气!”

既然如此,想来应该不是弟弟的原因。

于是,我怀着困惑,继续问更以前的事情,问到最后才发现:

女孩当了几年的留守儿童。

这个妈妈是个非常要强的女人,在生下女儿后,过了产假就去上班了。她把女儿送到了婆婆家,每周或者每两周见一次,直到女儿要上小学了,才接到自己身边。爷爷奶奶不会陪着孩子玩,他们总是有干不完的农活,打不完的麻将。女孩很早就独立了,自己穿衣吃法,非常省心。

女儿被接回来以后,一直很懂事,独自睡觉、认真学习、积极做家务,与她沟通的方面,她也一直感觉良好。

她家的经济条件在夫妻二人共同的努力之下蒸蒸日上,经济压力小了很多。于是,在女儿十几岁的时候,在女儿同意的情况下,她又生了一个男孩,女儿对这个弟弟也不错,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生活了几年。

当女儿高中毕业上了大学,情况才开始变得不正常的。

女儿都20几岁了和妈妈说话有矛盾(女儿二十多岁了还要和妈妈同睡)(2)

网络图

女儿是在本地上大学,每周末回家两天。她不知道女儿是因为什么,据她侧面了解,女儿在大学也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

她对女儿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遇到了正面管教。经过上课的学习,加上老师的引导,她才意识到她女儿是在“求关注、求陪伴”。

正面管教中有个工具叫“错误目的表”:通过分析自己面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感受,来推断孩子的行为目的和根本需求,从而对孩子进行回应。

而这位妈妈在女儿爬上她的床时,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她女儿这样的行为,使劲把她往下赶。每天晚上都会在“爬上去、赶下来”的反复中彼此都很心烦很受伤。

当这位妈妈知道女儿是在渴求那几年缺失的补偿之后,她心里的烦躁就瞬间消失了。因为她明白这毕竟是她亏欠的。只是她从没想过,那么多年前的事情,还会在现在凸显出来。

于是,她做了如下的调整:

  1. 有意识的安排与女儿的“特殊时光”,给女儿专心的陪伴,没有他人打扰;
  2. 她与女儿约定每周末和女儿睡一晚;(女儿在本地上大学,周末回家)
  3. 她同意女儿关于公平的想法,与弟弟平等对待,有弟弟的就有她的。

就这样进行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女儿就慢慢的不再要求妈妈陪睡,不再和弟弟争着要平分美食了。

一切貌似回到了之前,她那么懂事,独立睡觉,照顾弟弟。

但是,一切又都不太一样!

因为,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改变:

她与妈妈的感情好了很多!而且,还会偶尔和妈妈撒娇了!

她女儿一直都是很懂事的和她说话,就像成人之间的沟通。

撒娇,可是这十几年从未有过的事情!

女儿都20几岁了和妈妈说话有矛盾(女儿二十多岁了还要和妈妈同睡)(3)

网络图

很多孩子都在用错误的方式表达:我需要爱!

(哭、闹、无理取闹)

很多家长都在用错误的方式回应:你怎么越来越不懂事!

(别哭了!别闹了!要不我揍你!)

这个妈妈非常欣慰她的女儿能有勇气通过这些不良行为表达她内心的需求。如果不是这样折腾一次,她不知道她女儿因为小时候陪伴缺失而产生的伤痛。她意识到了,便可以修复,可以补偿,可以让女儿更幸福一些。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这么有勇气用不良行为去表达需求!

一些孩子,不敢去表达,或不屑去表达了,默默的藏在心里,或者找其他人来补偿这种感受。

比如配偶。——缺失父爱的女孩,喜欢年龄大的男人做老公。

而家长不自知,还觉得挺好:看,我的孩子多正常,留守也没说的那么恐怖嘛!

还有一些孩子去表达了,父母却觉得不可理喻,被强力打压下去了!

父母连原因都不知道,就直接对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回应,让孩子的伤痛更加倍,与父母的距离更远!

女儿都20几岁了和妈妈说话有矛盾(女儿二十多岁了还要和妈妈同睡)(4)

网络图

【特别说明】

让孩子当留守儿童,无论是真无奈,还是假无奈,无奈都是存在的。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给家长们增加焦虑,而是想给大家敲一个警钟。

——如果,你有要把孩子送回老家的想法,我劝你慎重再慎重,权衡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如果,你已经把孩子送到老家了,那么希望你克服困难,早些把孩子接回来。

——如果,你已经把孩子从老家接回来了,请一定要多多陪伴孩子,没有手机、电脑的专心的陪伴孩子,与他们聊聊天,到他们去户外活动,多互动多沟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满足,从而培养出情感完整、内心有力量的孩子!

这并不是说留守儿童的心理一定会不健全,而是相比于其他孩子来说,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留守儿童遇到的监护人特别尽职,那便是他们的福气了!

【留守儿童的福气】

无论把留守儿童给爷爷奶奶带,还是给姥姥姥爷带,甚至给姑姑姨姨带,……如果这些暂时的监护人,懂得陪伴孩子成长,能够正确的回应孩子,与孩子像爸爸妈妈那样的沟通与互动,那么孩子也会相对健康正常的长大。

只是,孩子把本应与父母建立的情感连接,变成了与老人或其他监护人的情感连接了。

这部分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有能够补偿他们情感缺失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为什么说相对健康的长大?

因为还要看孩子自身的认知。

孩子是需要社会关系的。当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时候,他心里的失落感,不是爷爷奶奶或其他人能够弥补的。

如果孩子能把这部分失落感自己化解,那么就不会有什么伤痛留在心里。

如果孩子不能独自化解这种失落,也许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些什么。

总之,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更懂得正确的养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