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指收回,指向自己,才能“快准狠”地去解决问题

作者:一木钉


拙作《不吼孩子,是为人父母最高级的修养》一文发布后,我接连几天收到读者的来信。

“老师,我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看到他那么简单的题都做错,或者之前讲过的问题他又不会时,我就忍不住会骂他。事后跟自己说下次要冷静,但是每次都控制不住。”“我家有两个孩子,大的慢热,小的调皮,我常常吼他们,感觉不吼没办法,吼完又会后悔。怎么办?”“我有一个8岁男孩,做什么都要家长陪着,一件事天天说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就会吼他,他爸爸忍不住还会打两下,孩子特别好动,还为此带他去医院检查过,结果是没有病症。”

我发现,“吼孩子”真的是父母们的一个“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复发率很高。我很惭愧,虽然我能写下不吼孩子的文章,可实际生活中我也常常做不到,难免也有忍不住的时候。但总的说来,吼孩子的次数确实是在逐渐减少的。

有读者问我是不是做情感咨询的,是不是教育行业的。我拿着手机停顿片刻,只打下这一行字:“我只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我没有什么厉害专业的背景,但作为一个平凡的妈妈,我也能慢慢戒吼,相信你们也一样能做到。

如何保持低吼而不压喉(我不想吼但就是忍不住)(1)

吼孩子的家长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手指头永远向外:“都是你的错!”

当家长笃定地认为是孩子有问题时,情绪就更容易向外指,“吼叫、责骂、不打不行”也就更容易发生。

然而,这真的都是孩子的错吗?

写作业时,孩子不会做。会不会是因为他年龄小,理解力差?而非他不用心,粗心大意呢?会不会是因为爸妈让他太紧张,他有一半的精力用来担心被骂,所以才更加做不好,如此恶性循环呢?

孩子好动调皮,难道只是因为他想搞破坏,或者挑战你的极限?会不会是因为他生命力旺盛,或者性格使然?

做什么事情都要家长陪伴,是不是因为家长自己没有学会放手,习惯性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呢?我看到甚至有家长因为孩子调皮,带孩子去就医……

当所有的矛头都对准孩子的时候,往往就是家长失去清醒和智慧的时候。要知道,在大多数的吼叫中,该反思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把手指收回,指向自己,才能“快准狠”地去解决问题。

如何保持低吼而不压喉(我不想吼但就是忍不住)(2)

像所有妈妈一样,我深爱自己的孩子,也像所有妈妈一样,我常常冲他们发脾气,发完脾气又会后悔自责,如此恶性循环。

我真的反思过不下千遍万遍,渐渐的,我看见,我之所以总是发脾气,不是因为我修养差,也不是因为孩子闹,而是几乎每次脾气崩盘,都是因为自己过度劳累。

身体上的累最终一定会造成精神上的崩溃,说到底,是自己没有照顾好自己。

社会大环境下,养育的重担几乎是妈妈们一肩挑,而每个妈妈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对自己要求极高,于是面临的压力也就非比寻常。

重压之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都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一点小事就能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而我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那根稻草。

所以,一个性情稳定的、成熟的妈妈,不一定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事事完美不出错。而是要学会照顾好自己,保持一个稳定愉悦的心情,让自己轻松起来。

允许自己做得不够好,允许孩子有一刻没得到最优质的陪伴,允许自己偷个懒、放个假、打个盹儿,允许自己求助他人,允许我们不是那么无私的母亲,有时候也会为自己着想一下。

只有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有心力去学方法。没做到的建议先去歇会儿。

如何保持低吼而不压喉(我不想吼但就是忍不住)(3)

戒吼,首先要换位思考。

比如,对你来说,3 5这道题,简单到根本不用思考,张口就来。但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3 5是一个需要想一会儿的题目,有可能做了好多遍,他还会出错。

其实不是孩子笨,也不是他粗心,而是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是学习的启蒙阶段,这道题就是不简单。我们生气常常是因为我们拿自己的想法去度量孩子,而没有真正看到他还是个孩子,有时候做不到真的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即使是态度问题,也很可能与我们脱不了干系,有可能是我们干涉过度让孩子丧失了主动性,有可能是我们不懂方法,没教会孩子思考。

所以,耐下心来,吼之前先换位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真相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样子。

戒吼,先降低说话的音量。

大嗓门说话,不是吼也似吼。多说不如少说,精简自己的话语,降低自己的音量,有时候,这就是温柔。

如何保持低吼而不压喉(我不想吼但就是忍不住)(4)

戒吼,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其他办法。

“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这句话用在对待孩子上也同样成立。

我们要学会主动去寻找发脾气之外的能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比如转移注意力,比如沉默离开去冷静一下,比如深呼吸,提醒自己坚定立场,但态度要温和等。

戒吼,要学会自我觉察。

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觉察就会失控,要慢慢去锻炼跳脱出来观察自己的能力。

写日记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有什么想法写下来,自己给自己评判分析一下,日积月累,就会养成自我觉察的习惯。

戒吼,做眼里有光的父母。

吼叫,常常因为愤怒,愤怒常常是因为总看到坏的。这一点不只是养育上行不通,在跟人相处中更是大忌。

如何保持低吼而不压喉(我不想吼但就是忍不住)(5)

遇事别钻牛角尖,事物总有两面性,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更要看到好的那一面。这样日子好过些,阳光也明媚些。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做一个眼里有光的家长,而不是眼里有刺的家长。

其实,做一个从来不吼孩子的父母,是极其严苛的高标准。

我们都是凡人,一路上难免言不由衷,力不从心。

不如,少一些自责愧疚,多一点对自己的理解和拥抱。

我们先从少吼孩子开始,一点点改变。


作者简介: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亲子专栏签约作者。专注心理、教育写作,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惠及他人。个人公众号:一个木头钉子(coffee_fk)。个人fk19861228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