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在明末清初,望湖亭或已改作龙王堂,且已是咽塞离披,呈破败之相了。清康熙帝在孤山上建了行宫,改建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石台,凸出湖面,围以栏杆,旁构水轩。1699年(清康熙38年)暮春,康熙南下杭州时为此处题了“平湖秋月”的匾额,挂在御书楼上。从此后,此地正式成为古代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的钦定景点了,并在御书楼(现承香堂)后又建亭,将康熙的题字手迹刻石立碑,其石碑至今仍在此处。而现在承香堂的“平湖秋月”匾额,为当代书法泰斗启功先生所题。

南宋十景中,平湖秋月与三潭印月都是典型的夜景,古代文人咏平湖秋月,多以月为主角,在西湖上,月与湖光相映,便有特别的不同。

宋末元初·孙锐《平湖秋月》诗:

“月浸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宋末元初*尹廷高《平湖秋月》诗:

“烂银盘挂六桥东,色贯玻璃彻底空。千顷清光无着处,夜深吩咐与渔翁。”

上两诗的“一色湖光”与“千顷清光”都是月照西湖后的湖光;与晴日的”水光潋滟”显然不同,苏轼也有诗描写了夜西湖的湖光,其《夜泛西湖五绝》诗中摹写了夜西湖的湖光:

“其四: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其五: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我觉得,苏轼诗中的湖光,或就是寺庙中僧侣提着灯笼在湖边巡视,然后“两两入寺去”、“不见空茫然”。但南宋周密于《癸辛杂识》中云“湖光”曰:“西湖四圣观前,每至昏后,有一灯浮水上。其色青红,自施食亭南至西泠桥复回。风雨中,光愈盛,月明则稍淡,雷电之时,则与电争光闪烁。余之居,在积庆山巅,每夕观之无少差,凡看二十余年矣。”把“湖光”说得很神乎,有后人也说曾见到过,更神乎了!

今日西湖夜景,不惟月亮之清光,湖边城市与环山各处,皆有各色灯光。天空星光月波,湖山灯火闪烁,远近交相辉映,或明或暗,迷离交织,这是今人的眼福,平湖秋月的夜景又有一种不同古时的风味。

今在白日里逛此景点,沧桑石碑,亲水楼台,古式亭廊,曲桥水轩,叠石假山,嘉木美卉等都是美景,但我觉得此景的文化内涵,除了相关的古诗文,也在建筑中的各楹联里有所体现。

平湖秋月的主建筑为承香堂,此堂四面的楹柱上各有一幅对联:

承香堂的北门对联:“穿牗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此对联为有清一代四川省唯一的状元骆成骧所撰。横额是:入画寻诗。

承香堂南门的对联是: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石治棠)

承香堂东面的对联是: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黄文中)

承香堂西面的对联是:青嶂云横山叠翠,明湖月锁水平铺。(黄文中)

先读北门上的对联,乍读略觉平淡,稍感奇怪。此处明明是平湖秋月景点,但上联里只有夏日冬日,并无秋景;在下联里只见前山后山,不见有湖。上联夏日清风冬日日,只是冬夏的良辰,予人以舒适惬意之感,似与平湖秋月无关,应是铺垫。把下联结合其余三副对联来读,或知其奥妙。下联中的“前山明月”与“四时月好最宜秋(石治棠)”一起看,前山明月似乎蕴含着“秋”字,而“后山山”与“青嶂云横山叠翠”一起看,就如同描写春山;所以可以解读下联的“前山明月后山山”是暗写了秋月春山;那么“湖”呢?湖其实也在下联里,把前山后山与承香堂后面的上联“万顷湖平长似镜”一起看,在前山后山之间,不正有个碧波万顷的西湖吗?正所谓是“青山叠翠,平湖秋月”之景。还有上联的夏日清风冬日日,清风和日光是近距离动态可感觉的,下联的前山明月后山山,明月和山是远距离静态可观望的,春夏秋冬,清风明月,远山静水,阳光山色,鱼戏雁鸣均可入画寻诗。所以北门对联的横批是“入画寻诗”,如此看来,确是一副好对联。

平湖秋月,着重点应在于月,在于夜西湖;秋日天高气爽,玉宇澄净,因此最佳在秋夜。在承香堂之西,过曲桥长廊,还有个小亭子,就叫月波亭,其中也有一副对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更邀明月说明年。”

这也是一副妙联,对得工整巧妙,似浑然天成,这其实是集句联。上联是众所周知的诗句,苏东坡所作;下联也是苏东坡的诗句,出自《和魯人孔周翰题诗二首》诗:

“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此去宦游如传舍,拣枝惊鹊几时眠。”

清代文人彭玉麟也写过一幅不错的西湖平湖秋月联: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游西湖,逛古迹,各处楼台亭阁上的楹联,就足以让人惊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美不胜收。

关于西湖美景的古诗(赏诗阅文游西湖)(1)

平湖秋月:承香堂

关于西湖美景的古诗(赏诗阅文游西湖)(2)

平湖秋月:月波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