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中年女子得了帕金森病,逐渐陷入困境,不吃药全身僵硬,吃药后不停乱动,生活不能自理。记者从深圳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获悉,该名女子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在大脑里安装了“起搏器”,开机后瞬间就不抖了。

手腿抖动被诊断为“帕金森病”

姚女士(化名)今年45岁,原本一直在福建老家的工厂里打工。6年前,她发现左手抖动,活动不灵活,伴发烫、疼,半年后又发展到左腿上。去医院看中医,后来又转到神经内科,结果诊断竟然是“帕金森病”。医生给她开了“美多芭”等药物,吃了以后症状明显改善,日常生活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还能继续工作。

但是最近1年多,病情明显加重了。整个人出现了“开关”现象,吃了药,人就处于“开期”,自我感觉比较轻松,但是因为药物作用,产生异动现象,整个人控制不住手舞足蹈,一刻也停不下来,还经常跌倒,摔得鼻青脸肿,没人扶根本爬不起来。这种开期会一直持续两个小时。药效一过去,就到了“关期”,感觉很难受,全身像蚂蚁爬,四肢和脖子非常僵硬,翻身、坐起、低头这些极为简单的动作都不能自己完成,更不用说站立和走路了。

就这样,姚女士每天吃四次药,每次起效两小时,一天要手舞足蹈八小时,吃饭经常撒得满地都是。老公外出打工赚钱,家里只有快七十岁的婆婆,每天做饭,有时候还要扶她起来,因为“舞动”力气太大,婆婆不敢用力扶,只能小心翼翼一点一点来。由于身体僵硬,睡眠也极差,每天只能睡3-4小时,每个夜晚对她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六年来,姚女士回避了所有的节日,节日都没法和家人一起吃饭团聚。前不久,妹妹从邻居家打听到,有一位陈富勇医生老乡在深圳是神经外科医生,能做手术治帕金森。几经联系后,姚女士的丈夫带着她赶到了深圳大学总医院。

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手术效果好吗(脑起搏器患)(1)

“开机” 立刻“斯斯文文”走路

姚女士入院后,神经外科帕金森病小组医生详细问病史查体、进行美多芭冲击试验和相关检查后,认为“帕金森病”诊断明确,并且姚女士的情况适合做一种叫“脑深部电刺激”的手术,能够在药物已经控制不好的情况下,更好地解决问题。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这项技术和心脏起搏器类似,它的重要性也一点不亚于心脏起搏器,所以也被称为“脑起搏器”。

因为姚女士服药后异动明显,陈富勇根据手术经验和文献研究,判断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作为治疗靶点对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最有帮助。手术过程并不惊悚,成熟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安全和高效。与其他手术唯一不同的是,DBS手术的准备时间特别长。

手术前几天,陈富勇就在手术软件上精确计算出了电极植入位,反复验证力求精准、安全。12月24日,手术当天早上7点多就开始进行术前准备,安装立体定向头架。局部麻醉之后,在颅骨上用四个钉子把框架牢牢的固定在她的头部,然后再做一次颅脑CT,把扫描数据导入手术计划系统。有了框架的辅助,大脑里的任何一个点,都会有一个相对的坐标。注册、反复校验误差后,在头上钻一个小孔,把电极插入大脑里计算好的位置。

植入电极后,进行初步测试,陈富勇让姚女士做了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拿杯子、伸展手臂、画螺旋线等,根据她的感受和症状改善程度,进一步调整电极的位置和刺激强度。一切正常之后,在胸部皮下植入电池,和脑起搏器连接在一起。

几天后,“脑起搏器”正式开机,姚女士惊奇地发现自己全身异动、手舞足蹈的症状完全消失了,一下子就激动得流下泪水。之后,药效褪去后身体僵硬的感觉也没有了,再次进行药物测评时,已经无明显症状波动。

时隔多年,姚女士终于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散步聊天了。从初中到大学一直悬心的儿子也说:“妈妈,我很快就能工作赚钱了,你一定要好好陪着我们。”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大脑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引起脑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而致病。据了解,在药物控制不佳或者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时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鲍文娟 通讯员 刘丹丹、付萌萌、王苏琦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