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30 年代初,产生了一批革新派的评剧艺术家,她们分别是“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这四位女演员在唱法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白玉霜的音色浑厚并且低沉婉转,她发展的评剧女中音的唱法新颖独特,形成了的“白派唱腔”;刘翠霞的音域不仅宽而且又脆又亮,她发展了自己独有的唱法,形成“刘派”;爱莲君则以“疙瘩腔”唱法而出名,创造“爱派”;喜彩莲的声音特点清新又不一般,听起来很华丽,创造了“喜派”;建国以前,这四位女演员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
建国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唱腔体系,如: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筱俊亭、花淑兰、花月仙等等。
特别是新凤霞被称为“新派唱腔”,她的蜻蜓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丰富了评剧女声唱腔,她的鼻腔共鸣、特有的疙瘩腔和吐字归韵独具一格。
有评剧研究者指出,有三位老艺术家在评剧唱腔中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小白玉霜气儿,筱俊亭的劲儿,花月仙的字,被称为绝唱!
比如小白玉霜,他的特点就是悠着劲儿并且提着气唱,既用丹田气,又不让声音完全发出去,而是让声音保持不炸不喊,又能送远,再结合运用鼻腔共鸣的发声,同时注意口形的掌握,使多大劲也不大张口,给人一种自然美、悠扬美的艺术享受。
例如,在《秦香莲》见皇姑一场中,第一个乐句的“观只见两旁站的本是宫娥太监”,一张嘴的前三个字就“懒”着出来,尤其是句尾的“监”字的甩腔,要“懒”着唱到接上过门音乐。给人一种连绵不断、情丝递进的感觉。
其实这种唱法也贯穿于整个唱段中,并形成一种特有的个性。这一个性主要体现在她的“换气法”,她的换气法有别于任何一个流派的换气方法。
一般来讲,到一个乐句的结束是应该换气的,而小白玉霜则不然,她是根据剧中人物情感和她艺术风格的需要来掌握气口。人们常理认为越该换气的地方她越不换气。例如,“见皇姑”唱段的第二个乐句,“前呼后拥甚威严”是一个完整的乐句,“严”字是两拍的二分音符,这里她不换气,而是等到把第三个乐句的“皇姑”唱完才换气。
而常理认为不该换气的地方她却换气。例如,第八个乐句的“我好比乌云遮月缺半边”,她是在“月”字的第二拍的两个八分音符si和la中间换气。
小白玉霜的“换气法”具有非常大的学问,也很不容易掌握。从气儿来说小白玉霜的最难,虽然听起来不觉得一唱就能体会到,气息根本不够用。
而从劲儿来说,学筱俊亭的“劲儿”最难,老太太把老旦演绝了,可俏皮(姜桂芝)可端庄(打金枝沈后)一上台,就进入忘我的境界,起唱越有劲,越表演越卖力。
从字儿来说花月仙的最棒,可以听听刘云打母摔子训,劝爱宝,还有杨八姐游春,不用看字母,字字入耳。
这些老艺术家个个身怀绝技,实力雄厚。现在的中年演员气息、嗓音和功夫都没有那么棒的了,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