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名列全国4大名砚之首。与宣纸、湖笔、徽墨一向誉为“文房四宝”名扬国内艺林,因它产自肇庆西江羚羊峡斧柯山端溪一带而被称为“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1)

▲端砚(图源:星月创意)

端砚古来已十分名贵,现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砚资源越来越少。

端砚扬名于唐,兴旺于宋,精于明清,式微于清末民初,振兴于当代。唐朝初年开始生产的端砚以实用为主,造型古朴,形状以箕形、方形为主,砚足呈三足向多足转变的趋势,以适应当时席地而坐的习惯;发展到唐中叶,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开始在实用的基础上加强观赏性,由实用品向实用工艺品转变。

到宋代,端砚的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并重,端砚开始成为文人墨客之间鉴赏、馈赠、收藏的佳品,并有不少相关专著问世,如欧阳修《砚谱》、米芾《砚史》、叶樾《端溪砚谱》等。

明代时,端砚做工巧借天工,风格端方厚重,纹饰更丰富精细,常见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题材,且形成镌刻砚铭的风气。此时由于端砚石开采多年,逐渐稀少,鉴赏和收藏端砚的风气愈盛。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2)

▲端砚(图源:星月创意)

清初端砚达到空前的繁荣,承袭前代作品气派、风格的同时,受石刻、银铸、木刻等影响,在砚材、形制、雕刻技艺、花纹品评等方面有不少创新。当时涌现的制砚能手有苏州顾二娘、江南王岫筠以及黄宗炎等,还有一批著名的端砚收藏家如纪昀、高风翰、朱彝尊等。

嘉庆、道光之后,端砚逐渐失去实用价值而成为单纯的文玩,导致制砚艺人形成以工取胜的观念,在艺术上难有突破;部分名坑因坍塌而停采,石源受到限制;到清末民初时,战乱连年,内忧外患,不少制砚艺人散落各地或转业,端砚走向衰落。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3)

▲端砚(图源:匠心演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组织散落的制砚艺人归队,曾停采的麻子坑、老坑、坑仔岩等逐渐复开,端砚制作技艺逐渐复苏。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4)

▲端砚(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砚石、麻子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5)

▲清代天青老坑(图源:一鉴斋之文人生活)

端砚特点

端砚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研墨时墨水不会发滞,发墨快而且不会干得太快,还具有呵气可研墨,磨墨细无声,贮水不损耗,发墨不伤毫,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传统的端砚很注意款式的设计,根据不同形状的砚石,选择不同的雕刻题材和装饰图案。这些题材和图案十分丰富,既有传统常用的题材,图案,也有反映岭南本土特色的题材图案。那些用本土的荷花、剑花等花卉,以及本土的香蕉、荔枝等水果构图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粤”味,极富岭南特色。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6)

▲端砚局部(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端砚制作工具

采石工具:因采石环境而制,古代砚坑洞高约80厘米,采石工人只能蹲着、坐着或斜躺着采石。采石工具主要有:粗细不等的尖口铁凿、铁笔、铁锤、炮凿、灯等。

雕刻工具:因砚石的硬度,雕刻技艺和题材需要而制。雕刻工具主要有:锤、凿、凿卡、木钻、锯、滑石、工夫台等。20世纪70年代前,工具多由采石工或砚匠自制,之后有专业生产。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7)

▲雕刻工具(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端砚制作工艺流程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8)

▲端砚(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采石:端溪石不抗震,采石以人工为主。采石工人根据石脉走向,向深层采掘,在接缝处下凿,对采石技术要求高,开采难度大,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维料:即对采出的砚石进行筛选分级,将废料去除,要求砚工会看石、选石,根据石料的形状制成各种形式的砚璞。

制璞:一方端砚石质的优劣都以墨堂之砚石做评价,制璞时要将砚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融合文学、历史、绘画、金石等特点,对砚台的形式进行构思和设计。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9)

▲制璞(图源:星月创意)

雕刻:前几道工序考验石匠砚工“看穿石”的能力,雕刻则充分考验砚工选题、立意、构图、形制的能力及雕刻技法,天然朴实的砚石能否转化为精美的工艺品,雕刻环节尤为重要。雕刻的刀法和技法,视题材和砚行、砚式而定,以深刀雕刻为主,辅以浅刀雕刻和细刻,表现刚健豪放的风格;以浅刀雕刻、线刻、细刻表现细腻含蓄的风格。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10)

▲雕刻(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配盒:端砚雕刻完毕,从装饰及实用方面考虑,配以名贵木盒,使端砚显得更加古朴凝重、名贵。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11)

▲配盒(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磨光:雕刻好的端砚,先用油石加细河砂粗磨,磨去凿口、刀路;然后再用滑石、细砂纸,最好是1000目的水磨砂纸反复磨滑,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最后是“浸墨润石”,过一两天后褪墨处理。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12)

▲磨光(图源:匠心演绎)

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广东肇庆市生产的端砚,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又有新的突破,创造了端砚实用之外的新艺术意境。

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75。

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程文,男,汉族,1950年生,广东肇庆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肇庆市制砚名师。现任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广东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肇庆端砚协会副会长;端砚鉴定专家;制砚名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13)

▲匠人程文(图源:山河砚会)

程氏端砚制作传承已有十五代,程文为程氏端砚制作第十三代传人,自幼师承一代宗师程四门下。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14)

▲大师正在制作端砚(图源: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由1982起曾任教于肇庆端砚厂、滨日端砚厂、肇庆地区工艺美术公司。1983年——1994年任肇庆端砚研究所所长,肇庆市端砚厂厂长,副书记等职务。

并于1987-1990年三次到香港日本等地作端砚市场考察及技术交流。在40多年制砚生涯中,不断地为端砚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培养了几百位端砚业界的精英接班人。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15)

▲匠人程文作品《古凤砚》(图源:非遗传承网)

至今从事端砚制作近五十多年,在继承师傅传统手艺的精髓,他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多方发展,全面领会,打破前人独守一面的局面,成为多才多艺的制砚能手。程文制砚,激情满怀,往往根据砚石的形状、材质因材施艺,大刀阔斧,雕琢小方砚石,亦能凸显出他大气的风格。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16)

▲程文大师与刘克唐大师合力制作的《九龙驭天砚》 (图源:非遗传承网)

作品有花鸟鱼虫、龙凤龟蛇、亭台楼阁、山水人物、仿石刻字等,刀法流畅,基本功扎实。代表作品有:《旭日东升一浪》《晨曦》《端州古郡图》等。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17)

▲程文作品《开山岳》(图源:山河砚会)

自2000年至今,程文的多方砚石获得国家级特别金奖和国家级金奖,深受砚业界人士的共识和赞赏,以及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他还把自己在制砚上的经验以及如何鉴赏端砚的心得撰写成论文,提供给广大端砚爱好者和学习者。

端砚制作技艺介绍(非遗工艺端砚)(18)

▲匠人程文所获荣誉(图源:非遗传承网)

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冲击着手工端砚制作,传统记忆的传承方式导致工匠后继乏人,只有认真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切实保护和延续传统端砚制作技艺

-END-

编辑:肖晓 排版:张小糖 审核:邹深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雅昌艺术网

图片来源:星月创意、非遗传承网、山河砚会、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匠心演绎、21世纪经济报道、一鉴斋之文人生活(特此感谢图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