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大兵
前言:说到二战日本军机,最大名鼎鼎的莫过于“零”式以及它的生产厂家——今天依旧主攻军工业务的三菱公司;而最近因为一幅插画,另一家曾经日本的军机生产厂家川西为大众所知,其代表作之一的“紫电”被认为是战争后期超越“零”式的救命机。
这还要从川西擅长的水上飞机业务说起…
1940年9月,日本海军向具有丰富水上飞机开发经验的川西公司下达了研制高速水上战斗机的任务,也就是后来的“强风”。这也算二战日本海军特色——极端重视水上战斗机的发展。
日本从1921年签订《四国条约》以后,占据了西太平洋大量的岛屿;而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对主力舰规模的限制,日本海军的思想是将航母舰队集中使用,组建航空机动部队作为决战兵力,同时单独设守岛航空队作为机动部队的补充力量。
▲日军在“海军条约”时代还建造了一批不受限制的水上飞机母舰作为海航的补充,战争爆发后这些“母舰”大都改装为轻型航母。
日军对“强风”战斗机的要求是:5000米高度时最大飞行速度574千米/小时、巡航速度时续航时间不低于6个小时、武器为两门20毫米机炮和两挺航空机枪、可携带小型航空炸弹…
要说这样的性能指标与当时刚服役的“零”战斗机已经不相上下了,但水上飞机还得带一个硕大的浮筒、负担由此带来的死重和阻力,所以从一开始“强风”就是超越“零”式的存在。
▲静态展示的“强风”战斗机,可以看到为了保证飞行性能,浮筒连接已经最大限度地简化。
为了实现这种飞机所追求的高性能,设计师菊原静男选择当时还在试制中的三菱“火星”双排14缸发动机,并大量应用了如双对转螺旋桨、纺锤形机身、自动空战襟翼等新技术;后又在试飞过程中,出现了发动机不可靠、对转螺旋桨故障频繁等问题,导致研发进度拖延。
▲第1架“强风”原型机上的对转螺旋桨,经过测试后这种机构极其复杂,而对飞行性能的改善不大,从第2架原型机开始改为常规的变距桨。
▲三菱公司研制的“火星”发动机是当时日本海军官方力挺的项目。
到了1942年下半年,大改后的“强风”原型机尚进行着紧张的飞行测试,不过战局的转攻为守让此时的日本海军开始更重视防空机型(日本称“局地战机”)的发展。川西公司决定在“强风”的基础上发展一款高性能的陆基战斗机——前者虽然问题多多,但的确是当时性能最好的水上战斗机,并以传说中三国时期吴侯孙权收藏的六把宝剑之一“紫电”命名。
▲“紫电”(下)与“强风”(上)。
“紫电”的首架原型机于1942年年底完成,距离菊原静男接手这款新机型的设计工作才8个月时间,而且是同时推进“强风”和“紫电”两个项目,不愧是和崛越二郎(“零”式设计师)齐名的昭和“四大名设计师”之一。
▲川西公司首席设计师菊原静男(上),与三菱的崛越二郎、川崎的土井武夫、中岛的小山悌并称昭和“四大名设计师”。
“紫电”用中岛“誉”11高性能发动机取代了此前表现不佳的三菱“火星”,并顺便更换了匹配这种高性能发动机的大四叶螺旋桨。当然中岛的这种发动机也是全新研制的,而且在技术难度上并不次于三菱的,菊原静男冒险换发也有赌的成分。不过他真的赌对了,本来不被官方看好的中岛的“誉”系列发动机后来很争气地成为日本航空界最强劲的动力。
▲图为中岛公司的双排气缸“行星发动机”示意图,这是早期的“荣”系列——“零”式的动力来源。
“紫电”的原型是水上飞机,采取的是当时战斗机中少见的中单翼设计——避免海浪对机翼的冲击;去掉浮筒改起落架后,设计团队忽然发现这个起落架得特别长,长到机身里都塞不进去!于是,菊原静男等人设计了一款像天线一样伸缩的起落架“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紫电”的伸缩式起落架,看起来真够简陋的。
不得不说川西公司在过往的水上飞机制造中唯独没有涉及过起落架的制造,他们是真不擅长这个领域。“紫电”的这种伸缩式起落架故障频频,还经常在起降时突然缩回去——当鬼子的飞行员战意澎湃、脑门上那象征有去无回的白绷带鼓风飘扬,正准备拉起战机去迎击美军的轰炸机时,“哐”一声!起落架缩回去了,“紫电”的大螺旋桨卡在跑道上…这该是多么尴尬的一件事情。
▲每次起飞前还是认真检查一番吧。
不过除此之外,“紫电”在各方面都不错:
该机大胆运用了当时世界上尚未完全推广的“层流翼型”和“自动收放空战襟翼”,后者能使飞机在各种速度下获得襟翼的最佳偏转角和升阻比,对于后期熟练飞行员匮乏的日军来说是难得的“靠技术而不是靠意志”解决问题。
▲层流翼的上下面空气阻力不像传统翼形那样明显,故而湍流分离较小、有利于降低高速飞行时的阻力,当然加工难度也更大,而且需要高性能发动机匹配这种翼形在低速下的升力的损失。
“紫电”还人性化地设计了杆力调节器,通过连接舵面弦索的张力调节,飞行员可以根据习惯在各种速度下获得舵效反馈——不过这是只有飞行老手喜欢的个性化设定。
最值得称道的是,“紫电”是一架有装甲防护的飞机!日军一贯重火力、轻防护,在航空发动机落后的情况下,性能上匹敌对手的“先进”战机,实际上是靠削减最基本的安全配置获得的——连防弹油箱都没有...被盟军飞行员戏称为“空中打火机”。
但川西公司却是个“另类”,在其开发的各类飞机上都把“自封闭式防弹油箱”和飞行员防护装甲作为标配。“紫电”实际上是一架设计风格上偏向于美制战机的“重武装”思路,这一点在其后来的改进型上可窥一斑。
▲所谓“自封闭式防弹油箱”是指在油箱外壳和柔性内胆之间有一层夹胶,中弹时这层胶受高温融化,迅速填补弹孔以隔绝空气;比如图中这架美军伤痕累累的F-6F“地狱猫”。
▲这是1架战后被美军拿来测试的“紫电”,可以看出其粗壮的机身颇有点P-47的风格。
由于日军发动战争的短期功利思想,根本没有所谓“总体战”的长远规划,在川西公司的“强风”水上战斗机项目上就可见一斑——已经不合时宜的“强风”依旧在无意义的进行,并于1943年中带着一身毛病装备部队;“强风”的临时改进型“紫电”和深度发展型“紫电改”几乎是同步推进的两个项目;而与此同时另一种局地战机“雷电”也没有停止发展;已经落后的“零”式改进型还在持续推出,等等。
▲这些“高低不成”的水上战斗机部队纯属摆设,图为“强风”不能按期服役的情况下,日军在“零”式基础上发展的“二”式水战。
这对于战时资源紧张的日本,简直是重复投资,人为降低了军工生产效率。等到“紫电”真正发挥作用已经是1944年的事了,不过那也是一场精彩的碰撞…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喜欢请不吝点个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