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诗集》其一,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代五首哲理诗赏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代五首哲理诗赏析(古代五首哲理诗赏析)

古代五首哲理诗赏析

长歌行(三首选一)

汉·《乐府诗集》

其一

青青园中葵a,朝露待日晞b。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晖c。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d。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e。

【题解】

此诗出自汉《乐府诗集》,《长歌行》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歌辞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是一首劝导人们勤勉惜时的哲理诗。天地的悠长与人生的短暂,无限时空与有限生命,这种永恒存在的矛盾,往往能够引起人对于生命消亡的危机感,也往往能激起人类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哲学思索。

此诗以青葵、朝露比喻阳春时的勃勃生机,而后笔锋瞬转,描绘了秋风一至,万木萧条的衰飒,以万物不负春,劝勉人不负时光,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草木之衰败,比喻时光难留。作者诗意未尽,紧接着又用百川东流的意象来表现时光飞逝的不可逆。作者最后振聋发聩地点出全诗的主旨,告诫人们应该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之将至,悔之不及。

【注释】

a葵:一种蔬菜。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称葵菹。

b晞:干、干燥。《毛诗》曰:“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毛苌注曰:“晞,乾也。”此句《文选》李善注作“朝露行日晞”。

c晖:同“辉”,光辉,明亮貌。

d焜黄:色衰貌。此句《文选》六臣注本作“焜黄华蕊衰”。

e徒伤悲:《文选》李善注作“乃伤悲”,“伤悲”或作“悲伤”。

【名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君子行

汉·《乐府诗集》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a,李下不正冠b。

周公下白屋,吐哺c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d,后人称圣贤。

【题解】

诗歌阐明的是人世间最为简明扼要的道理,有德行的君子应该立身谨慎。如何避免引起人的怀疑,自招祸端呢?作者使用了形象化的手法来说明,行走在瓜田中不要整理鞋袜,免得引起看瓜人的误会;行走在李树下的时候也不要整理帽子,免得让人觉得是在偷李子。越是深处高位的人,越要懂得不引起误会的做法。好比周公,哪怕正在吃饭,一听到有人来访,就立即吐出已经吃到嘴里的饭菜前去接待;他在洗澡中三次握着没有洗完的头发,出来接待上访的客人。正是这种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的态度,为他身后赢得了圣贤的盛名。周公代表的是中国人盛赞的两种美德:“远嫌疑”“谦处下”。

【注释】

a纳履:穿鞋。

b正冠:整理冠带。

c吐哺:吐出嘴里的饭菜。

d握发: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a时。

螣蛇b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c,志在千里。

烈士d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e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解】

《步出夏门行》是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征讨乌桓时。组诗共四解,开头有“艳”。此解主要表达了胜利之后作者的思考。诗歌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具有丰厚的哲学意蕴。

诗的前四句描写被人们视为长寿象征的神龟和螣蛇都终有化为土灰的一日,而人类与其相比,生命就更为短暂。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呢?作者以个人的切身体会,提出了哲理意蕴浓郁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生命已经走完大半旅程,仍旧不愿停止对理想的追求,人的寿命或许是有限的,但是奋斗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通过不懈的奋斗,掌握或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易·乾·象》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曹操的诗句是对我国传统哲学精华的形象阐述。

【注释】

a竟:终结。

b螣(téng)蛇:一作“腾蛇”。传说中的神兽,能腾云驾雾,与龙同类。

c枥:马厩,马棚。

d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刚烈之士。

e盈缩:盈,圆满。缩,亏欠,不足。最初指天象的变化,《文子·精诚》云:“政失於春,岁星盈缩,不居其常。”后用以指代人寿的长短或成败祸福之事。

【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杂诗

三国魏·曹植

悠悠远行客,去家千余里。

出亦无所之a,入亦无所止b。

浮云翳c日光,悲风d动地起。

【题解】

诗歌虽然吐露的是作者个人境遇的困顿之情,却反映了所有身处逆境者所应进行的哲学思考。

曹植借用游子离家无归,比喻贤臣无处可栖的穷困。好比远游之人,出门无所停顿之处,也不知何处能够落脚,念及此处,不禁悲从中来。作者认为是那些进谗小人阻挡了自己的尽忠之路,如同天上的浮云暂时遮蔽太阳的光辉。曹植的痛苦是所有仁人志士、有志功业者的痛苦。当他们的人生境遇与理想志愿发生激烈碰撞时,往往产生巨大的张力,穷途困境往往是思索人生意义最重要的心理依托,只有在这种情形下,人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曹植等人“有志不获聘”的悲叹说明,他们虽然遭逢了人生的不幸,但是并未因此消沉,反而迸发出更为激烈的情感。这是他们所受的儒家哲学的影响,也是当时激烈变革的时代背景所致。

【注释】

a之:到。

b止:停止,休息。

c翳(yì):遮蔽、掩盖。本意指用羽毛做的华盖,后引申为起障蔽作用的东西。

d悲风:使人倍觉凄凉的风声,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

赠从弟(三首选一)

三国魏·刘桢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a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b,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c凝寒,松柏有本性。

【题解】

刘桢,汉末魏初的著名诗人,“建安七子”之一。此诗为《赠从弟》中的第二首,以比兴为主要手法。诗歌题目是“赠从弟”,是对家人的谆谆教导,其中蕴含着刘祯对精神操守问题的哲学思考。风迅疾猛烈,却不能改变松柏的挺拔刚劲;冬霜冰雪,也不能使它改变端正挺立的姿态。不是因为它没有遭受严寒的侵袭,而是因为它有着坚强的本性,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此诗蕴含的哲理是,同样的外部环境,寒冬使得花草凋谢,而青松却亭亭直立。人也面临相同的困境,面对险恶的环境,懦者屈服,强者不屈,即是因为他们的本性不同,性格使然。

【注释】

a瑟瑟:形容轻微的声音或风声。

b惨凄:凛冽、严酷。

c罹:遭受。

【名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