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的人几乎无人不知“颜筋柳骨”。我们常说“打断骨头连着筋”,颜颜体与柳体之间的关系,也确实如筋骨一般密切。

“颜筋柳骨”的论述最早见于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所著的《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在《唐希雅雪鹊》当中说:“我评此画如奇书, 颜筋柳骨追欧虞”。

颜体与柳体,“筋”与“骨”同样是笔力强劲,但是即使是外行,也能轻松地对两人的书法加以分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儿?

柳公权是怎么学颜真卿的(颜筋柳骨都是笔力强劲)(1)

柳公权《玄秘塔碑》

柳公权是怎么学颜真卿的(颜筋柳骨都是笔力强劲)(2)

颜真卿《多宝塔碑》

我们先来讲颜真卿。

米芾和苏轼相差十七岁,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是两人属于忘年交,正是因为听从了苏轼的建议,米芾才“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两人却曾因为颜真卿“打过一架”。

柳公权是怎么学颜真卿的(颜筋柳骨都是笔力强劲)(3)

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意思是书法的变化,到颜真卿这里就已经到头了,而米芾却痛批颜真卿是“后世丑怪恶札之祖”,变乱古法。

其实细想想,苏轼和米芾两人说得都对。颜真卿正是那个变“二王”魏晋古法,在唐代一众大家之中,真正写出自己风格的人,也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唐楷大家。

魏晋尚韵,王羲之的书法偏于冲和俊秀,而颜真卿则是宽博雄强。他突破了前人的规范,在笔法、结体、章法上自成一家,一扫魏晋清雅之气,与“二王”分庭抗礼。颜真卿并没有站在“二王”身后,他练字具体师承何处,一直众说纷纭。

卫夫人在笔阵图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善笔力者多骨,多骨微肉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颜真卿的字宽博雄强,骨强且肉丰,所以他的书法笔画线条,尤其是竖画都采用外拓法,带有弧形,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韧劲,富有弹性。

再来讲柳公权。柳公权比颜真卿要小将近整整70岁,他出生时,颜真卿已至垂暮之年。

柳公权是怎么学颜真卿的(颜筋柳骨都是笔力强劲)(4)

柳公权师法颜真卿是人尽皆知的事,他的书法代表作《教弟子言》、《神策军碑》这样的作品,仍然能看出非常明显的颜真卿笔意。

《唐书本传》对柳公权的记述是:“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

柳公权是怎么学颜真卿的(颜筋柳骨都是笔力强劲)(5)

柳公权《教弟子言》

柳公权的书法当中,既有钟繇、王羲之的古法,又有颜真卿书法中开拓创新的内容,所以柳公权又被称为唐楷的集大成者,书法技法到了柳公权这里,就已经被写完了。

但是柳公权的字相较于颜真卿骨力较丰而肉较少,秉承的是“书贵瘦硬方通神”,“心正则笔正”的原则,直追魏碑的斩钉截铁之势,点画沉着痛快,瘦削挺拔。

对骨和肉的不同处理,直接导致了颜真卿的“筋书”和柳公权的“骨书”线条质感的不同。“颜筋柳骨”的区别,在质而不在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