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可谓家喻户晓: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针对这首诗,原来理解的重心和难点在最后一句的“冰心”和“玉壶”上,针对最后两句,一般的理解是王昌龄嘱咐自己的朋友辛渐,“等到洛阳见到我的亲朋好友时,记得告诉他们我依旧拥有冰清玉洁的心灵,我没有被官场不良环境污染”。
以上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和解释是对的,但实际上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对“亲朋”两字的理解上,这牵涉到王昌龄写本诗的动机。
与辛渐离别,让好友给洛阳的亲朋好友传话,没有问候,而是很突兀地标榜自己冰清玉洁,你读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奇怪?王昌龄太清高了吧?
其实这里的“好友”不是指亲朋好友,而是指污蔑他、导致他被贬的政敌,这样理解此诗就豁然开朗了。下面从诗意、背景性格和诗中词语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为什么我这么说。
一.诗意从诗意上讲,“一片冰心在玉壶”确实是王昌龄在标榜自己,告诉对方我依然冰清玉洁,依然出淤泥而不染,我不会与官场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如果对方是亲朋好友,王昌龄这样说就很不合适了,显得他自作多情;如果对方是官场污蔑自己的对手,则诗意顺畅,说明王昌龄仍不服输,这是在下战书,很符合王昌龄的性格。
用“亲友”指政治对手、污蔑自己的官场小人这属于反话正说,是诗的一种含蓄表达方式,“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在唐诗中很常见。
比如李适之的这首《罢相作》就很典型:“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李适之因为政敌污蔑被罢相,他却说“避贤初罢相”,一个“贤”字乃反话正说,不愤之情表达的含蓄又淋漓尽致。
还有杜甫这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同样用反话正说,告诫花敬定不要僭用天子音乐,避免引祸上身。
王昌龄这里的“好友”同样是反话正说,告诫污蔑自己的小人们,自己不会屈服。这样理解,诗人的品格,诗的意境更高了一层。
二.背景和性格
根据记载,王昌龄被众官员指告“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王昌龄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这也是众多大诗人的一个共性。
很多诗人性格倔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又不能很好地掩饰自己的言行,所以结果只能有两个,或者退出官场、回归田园,或者被贬。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有屈原的“世人皆醉而我独醒”,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有李白的“高力士脱靴”而最终“赐金放还”,有刘禹锡的屡次被贬而发牢骚的“种桃道士”之诗。
王昌龄的性格和刘禹锡差不多,看不惯别人又不慎言谨行,被众人齐告“不护细行”,于是被贬。但他属于宁折不屈的性格,所以心里肯定不服气,只有靠写诗来发泄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因为政敌的诬告被贬的背景,加之王昌龄又是这样的性格,所以这里的“亲友”指政敌再自然不过了,就好比刘禹锡的“种桃道士”指贬斥他的权贵一样。
三. 诗中词语
这首诗用语很悲凉,尤其是“寒”、“孤”、“冰”这三个字,跟亲朋好友放在一起显然不协调,而跟污蔑自己的政敌放在一起就恰如其分了。
有人说送别本身就不是乐事,用这几个字衬托心情不正好?其实《芙蓉楼送辛渐》有两首,本首是写当天早上送别情形,另一首是昨天晚上的送别情形,即“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寂寂寒江明月心”已经把送别之情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写两首?那肯定是另有深意的。我推测,当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喝酒的时候,已经发了很多牢骚,辛渐完全能够读懂这首诗的弦外之音,但后人却光看表面文章,误解了此诗中“好友”的含义。
好在诗人的心境不会骗人,此种心境带出来的“寒”、“孤”、“冰”恰是王昌龄留给我们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在告诉我们,“好友”不是指有温度的亲朋好友,而是指冰冷的官场政敌们!很好理解,在写亲朋好友的诗中,用“寒”、“冰”等字是有悖常理的。
读诗不能只读表面意思,而要读懂“弦外之音”。通过以上诗意、背景性格和诗中词语三个方面的分析,我大胆推测,按照王昌龄的原意,“洛阳亲友如相问”中的“亲友”是指政敌,而非亲朋好友!
多思考才能有进步和发展,才能揭露事物的本质,盲从只能蒙蔽双眼。本文我认为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不管朋友们同不同意本文观点,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