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月初十日澄侯、子植、季洪足下:(四弟曾国潢字澄侯,六弟曾国华,九弟曾国荃字子植,曾国葆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四六九皆族中排行,故称)(给平辈朋友时,一般会用“足下”,也可以称“阁下”“执事”“左右”等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曾国藩家书第四十三篇读后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曾国藩家书第四十三篇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第四十三篇读后感

97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月初十日

澄侯、子植、季洪足下:(四弟曾国潢字澄侯,六弟曾国华,九弟曾国荃字子植,曾国葆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四六九皆族中排行,故称)(给平辈朋友时,一般会用“足下”,也可以称“阁下”“执事”“左右”等 )

九月重阳日接到家信三封,内/父亲手谕二件,澄侯(四弟曾国潢)六月二十五在家发信一件,七月十五在省发信一件,十九又一件,八月十三又一件,子植(九弟曾国荃)七月十九发一件,八月十三又一件,季洪(曾国葆字季洪)亦有七月十九一片。子植(九弟曾国荃)府试(童试①县试②府试③院试)文章在此包内,题名录二纸,盖/至是/始识/九弟案首(第一名)入学之信。前八月折弁(邮差)到京,乃七月二十八九在省起行者,计是时/九弟(曾国荃)府首(府试第一名)喜信已发交提塘(清代官名。清各省督、抚选派本省武进士及候补、修选守备等,送请兵部充补,驻于京城,三年一代,称提塘官。掌投递本省与京师各官署往来文书。)矣,而渠(他)不带来,良可憾也。此外又有张湘纹、曾季甫、唐镜丈(唐鉴,字镜海,晚清理学大师,卒谥确慎。倭仁(后来为同治帝师)、曾国藩吴廷栋窦垿何桂珍都曾问学于他,对曾国藩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都有深刻的影响)、首班臣、邓荻仙、欧阳沧溟丈(曾国藩岳父)各信,亦俱收到。我与温甫(六弟曾国华)看一夜始完。两次喜信,使祖父大人病体大愈,此为人子孙者之大幸也。

呈请晋封,仍须覃恩之年(覃恩:广施恩泽。旧时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 )。辛亥年(1851年)是皇上七旬万寿,大约可以请晋封祖父母、父母,并可封叔父母,且可诰赠曾祖父母矣。然使(然而)身不加修,学不加进,而滥受天恩,徒觉愧悚。故兄自升官后,时时战兢惕惧。

近来身体甚好,耳又微聋。甲三(曾纪泽)读书,先生极好,严而且勤,教书亦极得法。长女(曾纪静此时5岁9个月)上《论》(《论语》前十篇之统称)将读毕矣(《家书93》中提到曾纪静 读书已至“吾十有五”,《论语》第二章为政篇。三个月,《论语》就将读完一半)。温甫(六弟曾国华。此时在京城)国子监应课已经补班。寓中眷口俱平顺。

荆七(从家乡来的男仆)现又收在我家(离开曾府后,去了另一湘籍京官家当差),于门上跟班之外,多用一人,以充买办行走之用,即以荆七补缺,甚为胜任。渠(他)亦如士会还朝、苏武返汉,欣幸之至。四弟可告知渠家也。(士会(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春秋晋国中军将、太傅。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晋国权臣赵盾赵氏孤儿之祖父),恐士会长期滞留秦国对晋国不利,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士会以“其为人,言,依于信;行,依于义。和而不谄,廉而不矫,直而不亢,威而不猛”,被众大臣举荐给晋景公。士会赤狄还,景公以士会之功,赐黻fu冕之服,位上卿,中军元帅,且加大傅之号)

袁漱六(1845年会试及第。此时是1847年还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还未散馆。曾国藩此时任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因其幼女已死,现搬住湘潭馆。订庚之事(曾国藩长女婚配同乡好友袁芳瑛之子。袁芳瑛1814~1859年,清著名藏书家。号漱六。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实录馆协修纂修官,擢陕西道监察御史、咸丰四年(1854)官至苏州知府,七年(1857)迁任松江知府。当时太平军和清军激战,外国列强入侵,他“介于夷寇之间,悒悒不得其志”,咸丰九年卒于任上,赠正二品资政大夫。嗜蓄书,与朱学勤丁日昌并称为咸丰时三大藏书家。藏书之富足与瞿绍基恬裕斋、陆心源皕宋楼、杨以增海源阁相匹敌。) ,前已写信告堂上(指父母)矣。陈家姻事(曾国藩次女曾纪耀婚配陈岱云之子陈松年陈松年幼育于曾家。刚满月时,母逝去,10岁时其父陈岱云 于知府任上 守城被太平军攻破,自缢。陈松年20岁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 ,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婚配曾国藩次女曾纪耀。35、6岁时随曾纪泽出使欧洲。三年后曾纪耀病逝于巴黎。) ,堂上大人既欣然允许,余(我)岂复有不满意者?惟订庚须稍迟,或俟(等)岱云起复(此时丁艰。丁艰前在江西任知府),亦未可知。至姻事,则确有成言矣。(由这两桩婚事可见,曾国藩并没有借助女儿们的婚事攀附权贵)

曾心斋(本家。《家书70》提到“本家心斋仙逝”)曾借银八十与郭瑞田,渠(他说)现还百金交余(我),托(我)转寄毅然先生(曾心斋家中长辈)。目前尚无妥便,一入他人手,又恐化为乌有,故不得不慎重。弟可先作书告/毅然丈,说我所以慎重之故,亦总在今冬明春寄到也。

朱啸山(同乡举人,其堂弟婚配曾国藩妹妹)托曹西垣(曾国藩戊戌同年)查教习之期,西垣查得,言/尚遥遥无期,弟亦可告啸山也。刘福桥先生要挂屏四张,现亦无便可寄,盖徐寿衡不回家(徐树铭,号寿蘅,长沙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24岁)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兵部、吏部、工部左右侍郎,福建督学,浙江督学,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充经筵讲官,国史馆篡修,朝考阅卷大臣,乡试正考官等职。树铭幼颖异,先后问学于何桂珍曾国藩倭仁唐鉴诸人。 平生不事积蓄唯嗜钟鼎书画金石之属,鉴赏考据甚为精赅。家有藏书数十万余卷,虽耄耋之年,仍犹勤学不倦。其“澄园”有藏书楼、“阅古楼”收藏图书、名帖、书画甚富。工于书法,著有《桑政迩言》、《澄园诗集》等 ) ,史楼(1845年的状元)、筠仙(郭嵩焘号筠仙。1847年进士。曾做两年曾国藩湘军幕。广东巡抚。我国首位驻外使节(英、法)“洋务运动”时期重要思想家。曾国藩一生挚友,儿女亲家,湘军创建者之一) 亦明年方可到省,故皆不敢寄。罗筠皋(《家书60》中提到他进京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补新科复试)之银亦无便寄,弟可并告筠皋也。

沧溟丈(曾国藩岳父)以我言魏家讼事,回书(回信)颇有不豫之意。牧云(曾国藩妻兄)无笔写字,弟可先将树堂(冯卓怀,字树堂,长沙人,己亥解元。任官四川万县知县。与曾国藩交好,曾经做过曾国藩儿子曾纪泽的私塾老师。曾国藩驻兵祁门时,冯卓怀又放弃四川万县县令职位,投其麾下充任幕僚。后因一事不合,受到曾国藩的当众斥责,毅然离去 )带回之笔分三枝送他。待彭大生归,我再寄笔回。岳父寄贡卷(乡试时的优秀作文)至京,余(我)拟送贺仪大钱二十千(清代一千文约一两银),亦交彭大生带回。柳衙叔仙逝,余拟备奠仪大钱八千,亦交彭大生带回。惟毅然先生及筠皋之项/不敢交,恐其难担艰险。

九弟(曾国荃)印券费/须出大钱百千,乃为不丰不啬,不被人讥议。或三股均送,或两学较多、门斗较少亦可。但须今年内送去,不可挨至明年。教官最为清苦,我辈仕宦之家,不可不有以体谅之也。

家中今年想尚可支吾,至明年上半年,余必寄银至家应用。

陈岱云到省,四弟(曾国潢)与郭三合办呢幛,甚是妥叶。余送渠奠分三十金,已交筠仙带去矣。别有挽联,现尚未寄。梅劭生求我作书与钟子宾(曾国藩戊戌同年),准在近日付去。唐画郊之信屡次未回,则实以懒惰之故。渠托我代求各翰林法书,澄侯(四弟曾国潢)不在京,而欲我为此等事,毋乃强人以难乎?收到邹芸陔所带各件,屡次写信道之,不知来信何以屡问?添梓坪(地名)各件,容当再寄物与他,四弟先为我道谢可也。

四弟(曾国潢)以女许彭家,姻缘前定,断不可因我前言而稍生疑心。九弟(曾国荃)入学,家中材料可以做衣,若再久收,恐被虫打。做数套衣,兄弟易衣而出最好。家中诸皮衣,年年须多买樟脑,好好收拾,否则必为虫伤矣。

同乡诸家如常。书不能尽,折弁在京仅一日,故多草率。兄国藩手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