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但射箭之前,必定相互作揖,才走到比试场上去;比试完成之后,两人再次相互作揖才退下。无论是射箭胜利的人,还是失败的人,还是一样要相互作揖才能饮酒。这样的竞争,还是君子之间的竞争呀!”

本章孔子讲的射礼。

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论语八佾篇浅析)(1)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无所争”,即没有什么可争的,此三字,反映出为君子者其才高、其德厚、其身正、其行端,无愧于君子之称;“必”,必定,此处延伸拓展为“即便有”的意思;“射”,射礼,这是中国古代六艺之一。

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讲求“立德正己、礼乐相和”。在古代,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当时的贵族阶层,即一辈子诸侯卿大夫等,选择手下射技高超之人相互比较的一种做法;二是宾射,这是贵族相互之间,进行的一种做法;三是燕射,这是贵族平时娱乐时的行为;四是乡射,平民之间的相互行为。

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论语八佾篇浅析)(2)

射礼,虽然看似一种武艺(技艺)的比拼,但它却是倡导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

所以,在这一句话之中,孔子才说“君子争必射乎”,而后面一句话,自然便是他对自己这一句话的解释和论述。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揖”,即作揖;“让”,指相互间谦让;“升”,上场比试;“下”,比试结束后下场;“饮”,指饮酒。

这一句之中,“揖让而升下”,虽是一句话,但却是表述了两种意思,即“揖让而升,揖让而下”。显然,在射箭比试之时,无论是上场还是下场,都有特定的规律,并要求参加射箭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去做。等射箭结束之后,射礼也并没有结束,因为后面还有“饮酒”这个环节,而这也同样需要有作揖这样的有礼貌的行为。

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论语八佾篇浅析)(3)

正是对过这“三揖”之礼,让一件原本应该是颇有杀气的比试,变成了君子之间礼待对方的行为,并最终形成了流传千古的“六艺”之一。虽然对于任何人来说,“射必争胜”,但是射之前后,相互礼敬的行为,还是将比试的胜负意义消除了下来,这种“以礼化争”的行为,在孔子看来,完全是一种礼的表现。如此一来,孔子便通过“君子争必射乎”这样的观点,论证了自己对于“射礼”的阐述。

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要求儒生们必须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艺,其中蕴涵有华夏特有的人文体育精神。通过学习射礼,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之下,直接有助于塑造尊武尚武之风,有助于国民形成开放、勇敢、大气的气质与性格。而这些对于推动历史前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