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张恒

对于中原农险来说,2019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今年3月份,中原农险内蒙古分公司获批开业,标志着中原农险正式开启从区域性保险公司到全国性保险公司的转型升级。

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保险法人机构,成立4年以来,中原农险实现了保费收入三连增。从2015年的7540万元起步,2018年实现保费收入16.57亿元,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全国来看,从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仅为19.54%。在全国仅有的四家专业性农险公司、一家相互制农险公司中,中原农险保费以50%的增速遥遥领先。

中原农险排名(中原农险4年跨越)(1)

此外,在保险理赔额度、核损方式等方面,中原农险也在尝试突破农业生产形态和行业阶段的限制,试点高额度保障和更加科学的核损方案。

多元化产品创新

在河南省农险市场,中原农险入局并不早,却依靠丰富的产品和创新模式迅速在全省铺开。

2015年,新生的中原农险仅承保种植险险种9个。目前,公司产品库已扩展至364款,覆盖90个品种或场景。其中,公司种植险承保险种增加至50个,承保面积占全省承保面积31.1%。

养殖业保险方面,中原农险在69个县开办特色种植养殖业保险,养殖险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3.3%;承保果菜茶菌、特色养殖、林木花卉等特色品种达41个,承保面积745万亩,赔付金额8006万元,业务覆盖全省14个地市、40个县区。

在保险模式创新方面,中原农险在三门峡市卢氏县开展特色作物互助保险试点,主要承保高温天气造成的香菇烧袋风险,参保农户787户,其中贫困户占比达70%,提供风险保障2579万元。

中原农险副总裁、新闻发言人李惠勇介绍,该模式由中原农险代为管理互助资金,实行封闭运营、独立核算。发生灾害时通过保费资金池、再保险、中原农险垫付等方式进行赔付;实现盈余时以防灾防损、无息借款等方式对农户进行资金支持。

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中原农险在财产保险领域累计提供保险保障金额达345.36亿元,服务范围覆盖涉农和非涉农领域各类民营企业。比如,针对种养大户、涉农龙头企业等新农主体在生产或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研发农业贷款保证保险,通过与部分地方政府合作,使涉农贷款利率从10%左右降低为7%,提高了贷款的可获得性。

保额提高探索

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开的数据,2007-2016年,全国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到2.16万亿元,年均增速38.83%。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417.12亿元,增长了7倍。

但长久以来,中国农业保险"低保障、广覆盖"的缺憾尚未根本改变。中国农科院2017年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研究报告》显示,尽管过去十年中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我国农业保险在制度机制、监管服务、经营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李惠勇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政策性保险大部分是物化成本,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农业发展阶段等,保障能力相对国际水平来看不算高。但是从各级财政拿出80%的补贴资金来看,这个力度已经很大了。

从国家层面来看,保监会近年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展"粮食直补转保险的间接补贴"重大政策研究并拟定试点方案,配合财政部门,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00个产粮大县,试点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大主粮作物的保险金额由保物化成本提升至覆盖土地流转成本。

李惠勇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与国家规定的政策性保险相比,目前市场上一些农险设计新产品方面,主要是加上了人工等成本。很多农险领域的专家呼吁,国家的农险政策应该做出适当调整。中原农险近年来做了提高保额等方面的尝试,也推出了气象指数保险,产量保险等试点。

中原农险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公司在8个优质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承保409万亩。2019年预计在永城市推出优质小麦收入保险,每亩保额达1100元,费率5%,每亩保费55元,主要承保产量损失和价格下跌损失,预计承保面积18万亩。

破解核损弊端

今年2月份,为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扩大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

农业保险在核算损失方面,与国际农险市场"产量核算"不同的是,中国农险的核损方式是"成本核算",这种核损方式的造成了赔付额度的不同。近年来,很多专家呼吁转变农险核算方式,提高保障额度。

中原农险发展研究中心副处长谢银旦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国家层面的核损方式叫物化成本,保额确定的依据是包括化肥、农药等要素的平均物化成本。中原农险推出的"高保障"险种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保额。国家层面2016、2017年试点的农业大灾保险,是在物化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土地租赁成本,实际上类似中原农险所说的"高保障"。第二次保额提高是中央试点推广的完全成本模型,包括所有生产成本,包括物化成本、租赁成本、人力成本等。此外,国家在一些地方推广了收入成本核算,进一步提高保额。

"在核损方式方面,传统模式是保险公司一家一户地核算,这是农业保险核损的弊端之一。因为中国农业生产散户较多,实际中很难做到每家每户均核损到位。所以中原农险探索了区域产量保险,按照乡镇或行政村等区域标准进行核算,就是为了破解这种分散化农业经营带来的弊端。比如河南省相近区域各个乡镇的生产条件相近,区域定损有可操作前提。"谢银旦说。

谢银旦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国际上比如美国的农险,因为信用体系等社会要素比较成熟,可以具体保障到整个农场的作物、销售、整年收入等,现阶段的国内农险尚不能做到这个层面。

(编辑 吉倩倩 吕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