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戳右上方加关注!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三篇优质文章~本文共计1183字,阅读仅需3分钟~

汉代极具特色的玉器(原来早在战国至汉代时期就体现于玉器设计中)(1)

战国早期 玉龙佩 长9.6cm 宽5.1cm

“错觉艺术”听起来是一个较为现代的词汇,但是,在战国至汉代(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时期的玉器制造领域中,错觉艺术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制作者在方寸之中琢磨出各种龙兽造型,它们的形体虽然静止不动,却能创造出动态的错觉。这种变幻莫测的身形,使视觉如同处于现实和幻象之中,令人深感惊讶。

汉代极具特色的玉器(原来早在战国至汉代时期就体现于玉器设计中)(2)

战国以及汉代玉器最主要的艺术目标都是动态感,而战国以蛇为设计原型,汉代则以兽为依据。由于视觉会将蛇辨识为二维平面的形体,将兽视为三维立体的体态,为了创造出各自的动态效果,战国多以曲线在平整的玉片上勾画蛇身轮廓,藉由蜿蜒身形创造出灵动效果;汉代则多以具体积感的玉料刻划出浮雕扭转的兽身,以此形成饱满的力量感。所以战国和汉代的玉器风格可以概分为二维剪影蛇身原则以及三维扭转兽身原则。

汉代极具特色的玉器(原来早在战国至汉代时期就体现于玉器设计中)(3)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鸠 长7.3cm 宽4.3cm

因为原则不同,相应配合的镂空也就各有调整,战国镂空的面积较大而规整,汉代则细长而尖锐,虽然只是些微调整变化,视觉却有极为不同的感受,从而形成两个时代分明的艺术风格。

有趣的是,若参考爱因斯坦于1919年获得证实的广义相对论,得知感知世界其实只是大脑凭借错觉虚构而成,真实的物理世界,是时间快慢不定、空间弯曲变形的四维时空。因此,你我感知中难以接受的扭转变形和平版单元化的神兽,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物理世界中的形体。

汉代极具特色的玉器(原来早在战国至汉代时期就体现于玉器设计中)(4)

战国中期 玉龙佩 长16cm

为了创造如幻一般的错觉艺术,战国至汉代的玉器使用了很多感知难以体会的设计形式,但若改以动态错觉的艺术目标来观看它们,则都是想像力丰富、创造力十足的作品。而且细细观察其中不合常理的特殊设计,也可作为理解其他科学理论的缘起。

汉代极具特色的玉器(原来早在战国至汉代时期就体现于玉器设计中)(5)

西汉早中期 鸟兽纹玉卮

无论我们以为是真实的感知世界是错觉,还是以为错觉的物理世界是真实,错觉只存在感知中,因为它们需藉由视觉才能被感知。

汉代极具特色的玉器(原来早在战国至汉代时期就体现于玉器设计中)(6)

西汉早中期 玉舞人 长6cm 宽2.8cm 厚0.4cm

战国玉器在各式蜿蜒的蛇身造型加上隐而不显、数量不一的足部,在观者的视觉自动将头部搭配了不同方向的足部时,就会创造出张驰交替、动静互见的动态错觉。汉代兽形玉器的兽足位置,则需符合前足在胸、后足在腹的生理结构,否则会不符合视觉原则。因此,以扭转兽身,使胸、腹各转向不同方向,相连的兽足便能顺势调整,以达到富有动态性的错觉效果。

汉代极具特色的玉器(原来早在战国至汉代时期就体现于玉器设计中)(7)

西汉中晚期 龙纹玛瑙剑璏

战国和汉代玉器各以蛇、兽为原型,采用了不同的技巧,但都完美以错视的效果,达到动态错觉。这与现代摄影中以极短时距重复曝光所拍到的连续动作,即“频闪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处。观者视觉在观看此类作品时能自动将不同方向的头部和四肢相配合,从而产生富有动感及速度感的错觉。

汉代极具特色的玉器(原来早在战国至汉代时期就体现于玉器设计中)(8)

原文作者: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原文来源:《中国收藏》2018年12月刊《古玉也讲错觉艺术》(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中国收藏》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