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1)

一、李白的《行路难·其三》


《行路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名篇,但是,大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


毕竟,《其一》流传最广,最为经典。


这里,可以再回顾一下。


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2)

李白虽然诗名远扬,但是仕途并不顺畅。


好在,失意之时,他可以花间酌酒,月下舞剑,用来排解心中的忧郁之情。


《其一》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安慰了古往今来无数失意之人,被后世奉为经典名言。因此,就不再过多解释和介绍了。


随着电视剧《鹤唳华亭》的热播,李白的《行路难·其三》却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3)

第六行“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提到了“华亭鹤唳”四个字。这一典故,来源于西晋著名文士陆机。


《晋书》中《列传·第二十四章》记载了陆机生平,其中提到,陆机在军中被杀,死前慨然长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二、如何理解陆机的这句话


华亭,是陆机的家乡,那里有很多白鹤,叫声清唳。可以理解为,白鹤乃是华亭的一种“特产”,正如牡丹花之于洛阳。


因此,这句话表达的是陆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样抒发思乡之情的语句,还有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中王昭君的台词:“故乡的梅花,开了吗?”昭君从汉宫远嫁大漠,交通不便,通讯阻塞。隆冬时节,长安的梅花想必已凌寒绽开,暗香浮动,而大漠却只有飞雪满天,不见梅影。


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4)

昭君因和亲而远离家乡,陆机又是为何离开故土的呢?


原来,他本是吴国名臣陆逊之孙,陆抗之子,吴国覆灭后,他在故乡华亭闭门苦读十年,才远赴中原,为晋朝效力。


身在中原,他却一直很想念故土。


那么,既然如此,陆机为何不回家呢?


原因有三。


其一,他想光耀门楣。陆机出身大户,祖父陆逊位至东吴丞相,父亲陆抗为大司马,虽然东吴已灭,但是他依然想重铸昔日家族辉煌。


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

——《晋书》


其二,他信奉儒教。跟道家的出世思想不同,儒家提倡入世,讲究君臣之道,以天下为己任。因此,陆机将匡扶天下视为自己不可逃避的责任,即便再想家,也不能任性弃官,重返故里。


史载陆机:“伏膺儒术,非礼不动。”


其三,他自恃才高,极度自信,低估了失败的风险。若能成功博得功名,他就可以实现自己光宗耀祖和匡扶天下的愿望,只是,他估计没怎么思考和重视万一失败的风险。


可偏偏,这个“万一”成为了现实。陆机被人污蔑谋反,惨遭诛杀。只留下了“华亭鹤唳”的悲叹,在千年的光阴中不断回响。


三、欲闻华亭鹤唳,须学李白辞官


好了,陆机的大概生平已经了解了,接下来,我们重新回到李白的诗歌。


《行路难·其三》的中心思想,在第三句“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以及最后一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5)

李白认为,古往今来的贤人能士,功成不退者都下场凄惨,既然如此,不如及时行乐,何苦记挂身后虚名。


陆机的典故,正是一个反例,是用来当靶子打的。同样被当成反面教材的,还有伍子胥、屈原、李斯。


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6)

伍子胥一心为吴王夫差着想,多次大胆上谏,劝其杀了勾践,却被夫差赐了一把宝剑,自杀收场。


屈原忠心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排挤,白起攻破楚国后,他只能在悲愤交加中,投江殉国。


李斯贵为秦国丞相,却也只能在酷刑腰斩的折磨下,对着儿子长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如此了结一生。


唯一被当成正面教材的是张翰。


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7)

张翰跟陆机同为西晋名士,二人的价值观却大不相同。


张翰因见秋风起,于是思念起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因此罢官而归。此后,人们经常用“莼鲈之思”代指思念故里,想要辞官归乡。


这一典故,在电视剧《鹤唳华亭》中也有体现。


男主角萧定权的老师卢世瑜,对他说,自己思念“菰菜、莼羹、鲈脍”三味家乡菜。


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8)

萧定权立刻反应过来,说张季鹰(即张翰)也是如此,之后就挂职而去。他已猜到,老师想离开京都。


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9)

果不其然,卢世瑜打算主持完春闱考试后,就致仕还乡了。


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10)

《其一》里,李白还想长风破浪,《其三》里,却跟卢世瑜一样,只愿隐退回乡了。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如何才能听到华亭鹤唳,如何才能回到上蔡游猎,可能只有像张翰那样,辞官归隐才能实现吧。


顿悟后,李白终于可以决绝地离开京都了。


前半生,他年少轻狂,玄宗接见,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尽管荣耀加身,却也只能得到一个翰林供奉的虚职,何谈兼济苍生,定国安邦。


后半生,他看透昏君,远离长安,结交隐士,陪伴妻子。虽然不能玉马金鞍,但是乐得自由自在,逍遥快活。


陆机没能再听到的“华亭鹤唳”,李白听到了。


四、结语


行路难,行路难!


不止李白的人生之路艰难坎坷,如今的我们,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想必也会经常感叹:“我太‘南’了!”


李白的一首行路难其一告诉我们(李白行路难其三)(11)

正因为生活不易,我们才更应该且行且珍惜。


多多思考,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为此可以付出何种努力,承担何种风险。


只要想清楚了,无论你是选择成为陆机,为理想牺牲,还是选择成为李白,退隐乡间,都算是得偿所愿了。


最忌,摇摆不定,糊里糊涂,最终一无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