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国(芮,汉语拼音ruì,同瑞),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方。

桓公三年记载到,当时的芮伯叫做万,他的母亲姓姜,推测可能是齐国人,大国之女嫁到芮国,儿子又当上了国君,自然权势不同。

但芮姜的权势却有些太大了,因为不满儿子宠姬太多,竟然把芮伯给赶跑了,芮伯涛到了古魏国。

这样一个小国发生的事为什么会记载到《左传》中,主要是因为这次事件,引进了春秋的前面提到的齐、晋、楚之后另一个大国——秦。

历史上的芮桓公(赶走儿子的芮国太后-桓公四年)(1)

和晋国一样,秦国在春秋初期根本看不出有称霸的迹象

桓公四年,秦国出场,替芮伯万出头,可耻地被芮姜带领的军队打败了——比晋国出场还惨。

秦国祖先是殷商遗民,祖先是商名将飞廉之子恶来,平王东迁后,留在戎人肆虐连周天子都呆不下去的地方,努力奋斗,实力一天天壮大,开始在诸侯之间主持正义,图谋获取齐、郑那样的地位。

如此实力,如此志向,当然不可能看上芮这么个小国、芮姜这么个女人,结果因为轻敌竟然被失败了。


《左传》上说,这年冬天,周王室的军队和秦国军队合作包围魏,抓住了芮伯。

略加思索就会觉得这段记载有些不合理,因为前面秦国明显是站芮伯一边的,这也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娘们当家,房倒屋塌)以及秦国立人设、树权威的需要,这才几个月,就更改立场收拾芮伯了。

看来背后还有故事。

看到一种说法,说是秦、芮两国的战争其实是晋国内乱的余波:

芮伯与翼城即晋国正统具有传统的友好关系,而芮姜则代表的是新兴的亲曲沃势力。

秦国明显支持的是翼城,所以才有了前面一站,但失败后秦国转变思路,准备把芮伯掌握在手中,作为以后向东发展筹码,可惜周王看出了他们的小心思,最终芮伯被带到到了洛邑。

《左传》原文是: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不细看可能以为芮伯到了秦国,但结合《竹书纪年》的记载:“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就明确了芮伯到了周王手里。

题外话:

2004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发现了芮国遗址,并在遗址建立了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历史上的芮桓公(赶走儿子的芮国太后-桓公四年)(2)

在五年的考古挖掘中,这个遗址共出土了1300个左右周墓、64个车马坑、七座大型古墓和100多个中型古墓,共出土金、玉、铜器等26千多件,仅珍贵文物就有3千余件,其中国内首次重大发现的文物70多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