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叶海燕 杨博 摄影报道

1950年2月23日,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在四川荥经县岗家山一带打响。因敌众我寡,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五三团的7名战士在此壮烈牺牲。战士们的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岗家山所在的烈士村,正是以七烈士命名。

6月29日,巴蜀文旅走廊“百城行”走进雅安萦经,封面新闻采访团队来到荥河镇烈士村,踏上这片红色土地,探访红色文化引领下的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荥河镇距离荥经县城约21公里,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至山腰处视野豁然开朗——岗家山红色教育基地如同一颗红色的宝石,镶嵌在青山绿水间,以“红军红”花岗岩修筑的荥经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庄严肃立。

荥经烈士村(四川荥经有个烈士村)(1)

青山埋忠骨

七名战士清剿顽匪壮烈牺牲

烈士村的英雄故事,源于荥经县解放初期的剿匪。

1950年前,荥经县盘踞在原荥河乡岗家山一带的匪首李元斌,勾结窜逃汉源县的国民党军胡宗南残部,啸聚山林,四处掳掠。为肃清匪患,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驻荥经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二军五五三团三营七连的战士们,奉命深入岗家山一带剿匪。

1950年2月23日,七连指战员凌晨2时许从荥经县城出发,兵分两路,直奔匪巢。一路为主力部队,前往岗家山包围李元斌驻地,另一路由七连一排副排长刘玉忠率三班班长刘邦汉、副班长王麻和张秀华、罗玉等战士,承担搜索任务。

因地形不熟,与主力部队失联后,刘玉忠一行遭遇匪众埋伏、袭击,两名战士在突围中牺牲。剩下的五名战士与匪徒展开周旋。枪声,在山谷里响了一整夜。天亮后,匪徒们看清只有5名战士,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不断缩小包围圈。坚守战中,三班战士也牺牲了1名战士,其余4名战士也全部负伤受伤。刘玉忠身负重伤后,躺在已经牺牲的战友们身旁,仍坚持指挥战斗。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扔完了,战士们也一个个倒下了,最后仅剩下刘玉忠1人。

身负重伤的刘玉忠怒视匪众,为避免在自己的武器落入土匪手中再去残害人民,他和战友们先后把枪支拆散后扔进山沟里或埋在地里,刘玉忠立刻跳入山谷。剩下的3名重伤战士,被匪徒残忍杀害,将遗骸抛到附近的龙潭沟里……

岗家山七烈士的英雄气概,极大震慑了匪徒,感动了当地的村民。老百姓将其遗体安葬在烈士村,并栽种松柏以彰忠烈。

荥经烈士村(四川荥经有个烈士村)(2)

曾安葬七烈士的陵墓

荥经烈士村(四川荥经有个烈士村)(3)

“红色”引领乡村振兴

从“煤炭村 ”到绿美田园

1950年以来,岗家山烈士墓前后历经3次扩建维修,逐渐成为周边单位、学校革命传统教育重要基地,但始终没有把红色资源完全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村民杨朝国的印象里,曾经的烈士村,是“黑色”的。“因为煤矿资源较为丰富,村里有10多个大大小小的煤窑,80%的村民都在从事采煤工作。以前村里哪有这么漂亮,到处都是煤洞子,空气里都是煤灰。”

随着资源枯竭,落后产能的淘汰,烈士村发展陷入困境,成为贫困村。该镇围绕“红旅荥河·产业大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叶、蜂蜜、猕猴桃产业,为群众增收和贫困户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2020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余元。

如今,走进烈士村,处处可以感受到烈士村的红色氛围,以及绿色发展带来的新气象。2019年,烈士村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争取到200余万元,对岗家山七烈士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改造提升。2020年,烈士村利用700万元资金,在七烈士广场附近新建荥经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荥经烈士村(四川荥经有个烈士村)(4)

拓展训练基地

“纪念馆面积约有1500平米,集革命教育、学员培训、参观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目前纪念馆已基本完工,预计7月初试运营,向游客免费开放。”烈士村第一书记邓海林介绍,岗家山红色教育基地还新建有拓展训练基地,配套户外拓展训练项目,包含野战、对抗训练、茶园观光体验等。

看着纪念馆落成,即将迎来一批批参观学习、培训体验的游客,在烈士村迈入乡村振兴的路上,邓海林和村干部已描绘好发展蓝图:“下一步,我们将把红色资源和旅游项目更好地进行融合,丰富业态,陆续推出餐饮、住宿、农耕文化体验、农副产品销售等,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让‘红色旅游 绿色产业’成为烈士村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