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后又再看一遍,还是经典中的经典啊。那时候的贺岁片真心好看,要创意有创意,要故事有故事。教育意义也是融于故事之中,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呆板。较今日这种商业气息严重,故事脑残,糊弄观众的垃圾片来说,那时候真是贺岁片的黄金年代。也许冯小刚再也拍不出那种朴实又充满小聪明的黑色幽默电影了……悲哀。

也感叹那个年代人们的善良真诚,乐善好施。若是换到现在,让出自己的新房给别人住的事,恐怕没有人愿意。

看来不光电影回不到以前的味道了,人们的品质也没那么纯朴了……

再来看看片中剧情吧

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三男一女,四个善良,智慧又善解人意的自由职业者,在97年夏天开办了一项“好梦一日游”的业务。工作重点是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刚开始试营业,立刻引来一批突发奇想的顾客。如:卖瓜的板儿爷想当一天巴顿将军(英达饰);厨子(李琦饰)因为生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滋味;一时间把“好梦一日游”的四个人心得团团转:刚脱下美军伤兵的衣服又换上清兵的军服;一会儿是参加作战会议的将领,一会儿又成了溜须拍马的卫兵;白天开着敞蓬吉普背着电台在坦克训练场的土路上颠簸,夜里又开着老式的吉姆车鬼鬼祟祟地闯入民住去抓人。因为没有经验闹出了很多笑话,工作中也是漏洞百出。

当时感觉电影的名字很特别,甲方乙方,是冯导和葛优合作的第一部贺岁片。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我来讲真的算是好多年,当年自己是首次产生贺岁喜剧的雏形。可是什么都不会评价,只是通过其中的快乐激情融合进入节日氛围的多少,从内心自然产生出一些意向。虽然模糊,但维持了将近十七年。这些年不知道又制作了多少部贺岁片,贺岁片的定义也在不断的被丰富。可是就我自已来说非常渴望在岁末能从电影中得到一种感动,不要求很强烈,只求可以在数年后还能够从心里拿出来和他人分享。

甲方乙方形式一样的电影(九十年代的纯朴再也回不来了吗)(1)

可能个人来说《甲方乙方》在明年将不会再被自己拿出来称道,但今天再去看一遍还是能有一种熟悉而又久违的感动。靠懵懂的记忆没有办法作什么深刻的评论,但本片那份很“原始”的表达与幽默的形式,像一位多年没有见面的好朋友,只是面对面问候关心了几句就又再匆匆赶路。望着其背影,有种一边招手的同时却不想说再见的感觉,但它们还是走了。这体会可能本身就是一种印证,印证了本片很鲜明的意向态度。甲方、乙方----是具“约束力”的公文关键词,而电影中的“好梦一日游公司”却是为达成与之相反的效果而存在的……这意味着点到为止的表达吗。以前我只是听说有过道歉公司,本片里的事情虽然多半虚构,但又非常真实且有选择性的帮大家去认识我们处在的世界,从人性的反映到社会环境的,有种种表达。

甲方乙方形式一样的电影(九十年代的纯朴再也回不来了吗)(2)

与后来紧跟的几部冯导贺岁片一样,上述多半运用了丰富的语言,人物与其他造型则是我们日常中很朴实与司空见惯的,但整个故事主要是依靠语言的坦率程度来起作用,帮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将平时一般不想也不好随意讲出口的话结合在戏中。可能有很多地方的生活方式要含蓄些,甚至特别会对最深重的心底话进行包裹,显得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这些都会是有原因的。真正的想法渴望也就被“理所当然”的尘封。可是这部戏从头几秒钟便开始的首个“梦想协议”,对上述类似问题情况进行“反例”搞笑性的描绘:一位书店的老板想当巴顿将军。片中细致的将当事人其具体渴望具备的伟大人物特征以认真模拟勾勒出来。这一单生意也是好梦一日游在戏中的最难点,动用了很多人力物力倾情表演,坦克、军营等都弄来了。可是,其算是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原因是这些离现实生活太远,它教育了对待书上的故事其实有许多不值得沉迷,否则可能成为贺岁片中的笑话。但在此之后,介绍的其它几个“案例”表现出了离实际更为贴近的元素,甚至是要素,包括最后借新房无条件圆梦那段。这些在片中更简单直接的几个案例,甚至有的情节用时很短,但反倒出现了更多的人生社会哲学。接地气之余除最后那件事情不算,还要实话来讲的是它们没有按“原计划”实现客户的愿望。有管住嘴不招的愿望;找对象恋爱的愿望;体验受气吃苦的愿望;吃素的愿望;不被人围着闹腾的愿望。不管收没收钱或有没签协议,遇到的都是来自平常各阶层的客户,当中大腕演员也被真的做了一回体验尝试。但结果都会与他们自己想像中的不同。可是,好梦一日游又至少为他们的这些客户免费解答了一到两个问题,基本可概括为原先的自己,其实渴望着一种实效并不长久的事物,一个矛盾解开必将引起新矛盾的诞生,这其实是自然规律在人生中的写照。有的人非常确定某些想法,甚至要生要死的针对貌似不尽人意的现状,可等到刚实现渴望的改变,没多久,我们在片中就看到他们的境况,还不如为他们服务着的好梦一日游的演员工作者。影片也就是告知了不说别的啦,至少他们付的协议费用都泡汤,甚至出现了新的有待解开的心结。

甲方乙方形式一样的电影(九十年代的纯朴再也回不来了吗)(3)

我们都没去过圆梦公司,但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他们的事情都不难懂。有家庭不合、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生活方式、精神负担等。从青年到中年,从老板到电影明星,他们嘴里说的所谓苦与乐一听就懂,他们都没有不符或脱离现实的状况与要求,就是想在现实中找一份弥补缺失的办法途径。值得提示的是电影中没有出现老一辈的人仕是存有“现实生活疑问”,也跟他们一样想回避。因为结果是观众们都看得到的,多少老一辈的人是司空见惯。那就是幸福的体验不会经常跟随着我们中的任何人,更别提一劳永逸的事。什么是生活,至少要不断面对转变,在相对中争取平衡及平稳,好梦一日游在电影中就为观众举了例。他们的公司也在道路上不停的根据社会的相应情况不停修正、改进。片中重复了他们几次内部谈话的形式,领导先肯定成绩,再提出需要改进的,提出对象要相对适宜,服务也要相对是非,不能一概而论大小通吃。

电影里的对话不论紧密,都说得很简单很风趣,但每个案例冯导和葛优老师他们都只对其做少量的总结性台词提示,让戏中客户自己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对台下的观众其实也很可能会似曾相识而对号入座。其实片中没有一句严谨认真性的话是绝对口吻的,除了断然拒绝巴顿将军的模仿客户之要求外。那段是说的客户想从一日游变成多日游,但众人为少数利益受累可以,不过绝对不能过份。葛优也对一位想参与的医科在读学生讲了一番性质类似的话:别对他们的梦想公司生产玩一般的好奇,行当里都有其自身的艰难,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可能其实更加的稳固或更需巩固,踏实学好基础,“说不定哪天艾滋病就被你给治了”----这是戏里的原话。综合起来就是梦想与现实需要能有机的结合。过于倾慕梦想与改变,就可能也有逃避的成分,会引起思想感情发展迟滞等问题。

在片尾,最后那个夜晚,几位公司主要成员醉酒畅谈和得癌症女士丈夫突然出现的那段,虽然有些明里暗里的伤感元素,可谁的人生又能豁免?那晚有泪水更有欢笑,影片通过那位丈夫等人告知,逝去的人也曾经是这样的,知足的夫妻俩走完了幸福的最后一页,几位好同事虽可能永远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不用跑去姚远二叔那体验新生,也用不着靠打官司提升知名度,他们至少在喝酒的时候还甚至想过今后把事业投身公益。影片最后显然没有已经确定这个说法的情节交待,接着就是剧终,主题歌也很感人,敢说任何比赛前听这首歌都可以淡定心情,而且相信无论老少都会适宜这首不知名的老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