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老都城的北京,桥多、门多、古迹多。其中很著名的古桥有三座,分别是卢沟桥、朝宗桥和八里桥。而今年数次登上媒体新闻的是其中的“八里桥”。
报道说,北京的八里桥新桥主体工程于2019年三月已经完工,五月份开始投入使用。而已经有573岁桥龄的古桥正式退出“现役”,从此禁止机动车通行。
一座石砌拱桥使用了近六个世纪,不能不感叹古人造桥质量之精湛。套改那句古诗来形容,可谓:“古人不见今时车。今车曾经过古桥”。
(新八里桥与老八里桥双桥同卧通惠河效果图)
北京的卢沟桥,是建于永定河上的一座壮观的大型石造联拱古桥,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更因它是见证抗日战争爆发的地点而闻名世界。
朝宗桥又名沙河北大桥,位于昌平南10公里。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朝廷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桥建石桥,北曰“朝宗”,南曰“安济”。朝宗桥为七孔石桥,全长130米,宽13.3米,七孔联拱结构,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纽带。
相比之下,虽然八里桥的建筑规模要逊色于前两座桥,但其承载的厚重历史却毫不逊色。晚清年间,咸丰、慈禧先后两次从北京弃宫逃跑,都与此桥的失守相关。
“八里桥”位于北京通州西,又叫“永通桥”。它是通州至北京的必经之处,因距通州八华里而得此名。
“八里桥”始建于明代,是一座横跨在通惠河上的三孔石拱桥。在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竣工时,定名为“永通桥”,后因它距离通县八华里,逐渐被通俗称作为“八里桥”或八里庄桥。
《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一年八月,建通州八里庄桥,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督工。”《通州志》也记载:“八里庄桥即永通桥,在普济闸东。正统十一年敕建,祭酒李时勉作记。”
李时勉的永通桥记写道:“通州城西八里河,京都诸水汇流而东。河虽不广,每夏秋之交雨水泛滥,常架木为桥,比舟为梁,数易辄坏。内官监太监李德以闻于上,欲与其地建石桥,乃命司礼监太监王振往经度之。···”
作为帝都古建筑,八里桥与卢沟桥、朝宗桥齐名,是北京三大古桥之一,也是昔日通州八景中的“长桥映月”所指。
古“八里桥”长30米,宽16米,作为三孔桥,其中最高的孔高达8.5米,宽6.7米,两次孔仅高3.5米,相差悬殊。这种特殊构造,是当年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
明清时期,北京通惠河的运粮船多为木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桥,势必阻碍漕船航行。八里桥建造工匠将中孔建造得如此高耸,可使来往帆船直接通过。也因此留下了“八里桥不落桅”的美誉。
“八里桥”曾是京城东至山海关、南至天津陆路交通咽喉,历史上此处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
第一次为咸丰十年(1860)英法侵略军攻陷天津、通州后,清政府为保卫北京在这里阻击侵略军,进行了“八里桥战役”。
第二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勇士曾在八里桥搏击过外国强盗。
两场战役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却也严厉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860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在攻占天津大沽口后,一路入侵至通州张家湾,并沿着京通大道向北京进攻。八里桥是京城最后一道屏障,这年9月21日,清军和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头展开了一场血战。
三万清军在王爷僧格林沁及胜保、瑞麟等人统率下,手持大刀长矛等落后的冷兵器,冒着英法联军洋枪洋炮的猛烈轰击,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桥上的将士中弹倒下,后面的将士又冲了上来,但终因伤亡惨重,致使八里桥失守。
听闻清军在八里桥大战失败,住在圆明园的咸丰皇帝借口围猎,狼狈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最终侵略者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
在八里桥这场恶战中,石桥的石栏板被炸得粉碎,许多装饰石狮子也被毁坏。战后,清政府对伤痕累累的八里桥重新进行了修复,但仍留下了一些炮弹造成的创伤。
(画家笔下的八里桥之战)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前后,中国北方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波及全国。西方列强见清政府镇压无效,极其恐慌。这年6月,英、俄、日、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派兵入侵中国。八国联军6月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4日,八国联军约18000人由天津出发,进犯北京。
当时,清军直隶提督马玉昆率武卫左军、前军及练军10000余人驻守在京津间的北仓镇。侵略军一路由日、英、美三国军队沿白河右岸进发,一路由俄、法、德、奥、意国军队沿白河左岸进扰。
8月5日,侵略军合围北仓,清军以劣势装备顽强抵抗。双方激战数小时,清军溃败撤退杨村,北仓失守。在这次战斗中,侵略军军伤亡300多人。8月12日,北京的东大门通州陷落。 8月13日八国联军从通州进犯北京。慈禧太后闻讯,急忙挟持光绪帝和部分皇族大臣仓惶从北京逃往西安。
敌人兵临城下,北京城内一片混乱。但京郊一带的义和团勇士并没有坐以待毙。
八里桥周边,从大通闸到普济闸,通惠河五闸的人民,历来都有撂跤练武强身的传统。漕工家庭中,既有皇廷布库营的皇家摔跤手,也有民间自练成师的撂皮高手。
听到通州陷落,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消息,通惠河两岸的义和团的师兄弟们手持大刀,和其他地区的坛友们一起赶往八里桥迎战。
八里桥东北角有一座真武庙,三重大殿,平时为八里桥义和团练兵场所,这时成了指挥所。手握大刀的团民们并非刀枪不入,他们勇敢冲杀,血染桥头,终究难以抵挡握有现代武器的外国侵略军炮火。
八国联军再次跨过八里桥,攻陷北京。
最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以签订《辛丑条约》、赔银4亿5千万两屈服外辱。从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辛丑条约》保住了慈禧太后的权位,却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榨,清朝廷由此蜕变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岁月沧桑,国土破碎。留有英法联军洋枪洋炮弹痕的八里桥,一直以不朽的身姿横跨在古老的通惠河上,诉说着落后挨打的耻辱。
1938年,京通柏油路开修,八里桥被改变了原貌。当时为了降低了石桥的坡度,将桥两端引桥垫土方抬高,改变了石桥高拱的巍峨。新中国成立后修路时,又把桥面铺上了沥青。后来,为保护古桥的历史风貌,减少洪水对桥的冲击,在桥南北两端开道引河,各建三洞水泥桥一座,用来泄洪分流,桥间以水泥构成分水泊岸。
在2019年3月之前,已经573岁的“八里桥”仍在服务于市政交通。
目前,作为古桥“接班人”的新八里桥已经建成通车。老桥在禁止机动车通行的同时,开始进行修缮保护。
新建的八里桥全长81米,宽26.6米,展示的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建筑风貌。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