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峭公(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唐邵武和平坎头村上井人。官至后唐工部侍郎。他的坟茔就卧于坎头村的黄家林,坐北朝南,北面层峦叠翠,前面开阔,风景隽秀。

航拍黄峭山公祖墓(黄峭山公陵园黄峭公后裔都应该去看看)(1)

迄今已有千年的黄峭墓,在日月轮回的消磨下,最初立的墓碑已荡然无存,现存的墓碑是清乾隆四十四年(1783)重修的。墓体呈圆形,居中做圆形隆起,外围砌石壁,底面平铺红色砂岩块石;内径2.9米,外径4.2米,面积13.66平方米。青石板的墓碑居中立于墓体之后。墓茔的前方刻着“江夏家声远,颖川世泽长”的楹联,高度概括了这个黄姓家族的历史渊源。黄峭墓的右后方,是黄峭父亲锡公的墓茔。墓的左后方,立有道光十七年(1837)的“黄族禁碑”1通。

航拍黄峭山公祖墓(黄峭山公陵园黄峭公后裔都应该去看看)(2)

近年来,黄峭后裔为了祭扫、凭吊方便,新修建了刻有“黄峭山公陵园”的石牌坊,铺设了通往墓地的水泥步行道,使整个墓地更加庄严肃穆。

千余年来,黄峭的子孙到处开枝散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并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扎根繁衍。然而,他们却忘不了根,只要有条件,都会不远万里回到坎头的黄家山上谒祖。他们为何这般执着?因为黄峭墓就是他们思想的坐标,怀想的家园。

黄峭,娶三妻:上官氏、郑氏、吴氏,三妻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黄峭适逢八十寿诞,大会姻亲。在盛大的宴席上他面对儿子、媳妇感慨陈词,并对家事做了新安排。他说:“古谚:‘多寿多忧,多子多惧’,你们兄弟二十一人,本想全留侍我身边奉老。但以我戎马半生经验,眼见战火所过之处,皆成废墟,一到安定后恢复农桑,又成乐土。现拟三房子媳各留长子侍母送老,余子各给马一匹,家谱一套,资财一份,信马所到,随止择留。”他还口授一诗以赠别: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嘱咐,晨昏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航拍黄峭山公祖墓(黄峭山公陵园黄峭公后裔都应该去看看)(3)

航拍黄峭山公祖墓(黄峭山公陵园黄峭公后裔都应该去看看)(4)

航拍黄峭山公祖墓(黄峭山公陵园黄峭公后裔都应该去看看)(5)

航拍黄峭山公祖墓(黄峭山公陵园黄峭公后裔都应该去看看)(6)

航拍黄峭山公祖墓(黄峭山公陵园黄峭公后裔都应该去看看)(7)

航拍黄峭山公祖墓(黄峭山公陵园黄峭公后裔都应该去看看)(8)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总是子孙承袭、依靠父辈的福荫,父母为子孙营造安乐窝。“父母在,不远游”,是从孔夫子那里传下来的传统观念。而黄峭却能意识到“多寿多忧,多男多惧”,意识到“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摒弃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告诫子孙“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教育后人自强自立,不袭父荫,毅然分遣子孙远走他乡自己开拓创业,繁衍发展。从此,那份“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的气概,就在黄峭子孙的胸怀萦绕,在他们的血管里流淌;血缘深处,埋下了敢于探索、冒险和流浪的基因。

历经世代沧桑,黄峭的各系子孙,至今每当清明,还有人托亲友到上井村黄峭祠墓祭拓碑片。他们牢记住了家族的思想坐标——黄峭墓,记住了墓茔上空回荡的《遣子诗》: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说明:本图文均来自《黄氏大家庭》,我是黄峭公后裔,我有弘扬传承之任,故引用发布,望原作者包容。如认为侵权,请联系我删除,jz623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