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提问:老师您好,我今年26岁,女生,做前台工作,关注您的公众号已经一年多了,特别期待您的回复。
我现在最困扰的是爷爷上个月去世了,是他从小把我带到大的,他去世之后,我就有一种很大的空虚感,尽管我也跟父母一起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特别的空虚。
我之前一直是特别喜欢独处的一个人,然后我的好闺蜜,也已经有了新的生活圈,我的工作比较清闲,再加至亲去世,闺蜜渐行渐远,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同时也觉得很迷茫,人生中的各个方向都觉得很迷茫。
将军答:
我想你的提问大概会让很多人感到一种遥远的共振,那种空虚和迷茫,却是相似的、熟悉的,你甚至不用具体描述,我也懂得。
现阶段的你,因为亲人离世,朋友远去,工作停滞不前,觉得虚无、没有意义,它也可以反过来去描述,叫做“存在主义危机”,你困惑于,那些对于你来说重要的东西都离开你的生活后,你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
印象中我回复过一道类似的提问,当时建议去读《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作者弗兰克尔是一名心理学家,他在纳粹期间经历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生活,因此创造了意义疗法,这本书鼓舞了很多人。
这本书仍有读的必要,它会帮助你在一段时间内重拾寻找意义的动力和勇气,去爱、去建立联结和羁绊,甚至可以在磨难和痛苦中都找到意义。
虽然爷爷离世,闺蜜疏远,工作也没有让你感到成就和价值,但是你可以去建立新的羁绊,把你的爱和关注投入到跟父母的关系中,去找到新的伙伴,去发现新的爱好和兴趣点。
总会有些事情有些人是让你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生活是有奔头的,人生是有目标的,可能下一秒你遇到一个喜欢的人,你也会重新觉得生活有了意义感。它闪闪发光。
我也曾说过,所谓迷茫期,不如叫做准备期,它说明你正处于变动和过渡之中,你从上一阶段的目标中走出来,你需要暂停一下思考和探索下一阶段的意义和目标,这是一个必经过程。
你感到空虚、迷茫,而这空虚和迷茫本身就有意义,它是一个信号,提醒你要采取新的动作。
倒退2年,以上大概会是我的全部回复思路,但是这2年我有了一些补充的想法。
前几天看电影《瞬息全宇宙》,电影里开的脑洞是存在着多重宇宙,在每一个不同的宇宙里,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做任何事,甚至有一重石头宇宙的存在,在那里我们没成为生命体,就是两块眼望苍凉的石头,吹着风,静止不动。
看影评发现,很多人跟我有类似的想法,花花宇宙纷繁多彩,都抵不过只做两块石头的魅惑。
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就是因为体会了当下所在宇宙的虚无迷茫和无意义,所以不如直接成为石头,石头是不需要意义的,它只是存在即可。
当然是不可能去到石头宇宙的,但也不是不可以just be a rock,心法就在于不去追求意义了,或者说不去刻意思考意义是什么,只是全心全意去体会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存在。
你会发现,找寻意义的途径,似乎更多都是从身外之物去证明,有爱的人、有喜欢的工作、有在乎的朋友、有想吃的东西……我们需要无数“证据”去支撑自己的意义感。
可是这所有的外物,都如你现在所经历的一般,都有逝去的可能,那么,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时刻处在一种关于意义的焦虑之中,因为这些意义都是被赋予的,那就意味着它同样可被掠夺。
或许我的答案会被诟病堕入了虚无主义,但我确实经常觉得nothing matters,越是思考意义的时候,我越辛苦,越疲惫,我越困惑,不去想太多的时候,反而在构建一种更真实的生活。
流浪猫睡觉的呼噜声,五月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邻居家的饭菜香,刷手机看到一幅色彩美丽的画,这些都不是我生活的意义,甚至完全与我的生活无关,它们从未属于我。
但是在遇到它们的那一瞬间,我们之间发生了奇妙的碰撞,它们让我感觉很好,让我舒适,让我快慰,让我还想要度过下一秒,下一个小时,下一个星期,下一年。
这些不经意的会面,让我憧憬和相信我还会像那一刻一样,遇到充盈我生命体验的存在,它们不必被建构出意义和价值,但我依然感知到它们的存在,以及我正存在,这就足够了。
从寻找意义的框架中走出来,你才更自由。放下意义吧,捡拾起那些微小的被你忽略的生活切片,感受存在本身,才不会把自己关进“空虚”的囚牢。#迷茫##空虚#
大将军郭,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寒【ONE】人气作者,著有图书作品《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世界偏爱自愈自乐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