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守国,守义,守心:

从抗日战场穿越70年的坚守

■耿陈

老人3代人为烈士守墓(寻父70余年英烈后人为报村民守墓之恩做了这件事)(1)

彭杰洲夫妇与马存良老人(中)合影。记者 李晓波 摄

守国:对一座城的严防死守

时隔70多年,尽管没有亲身经历,但每每想起那段历史,年近90岁的彭杰洲总会想象,父亲那时亲历的是何等残酷的战场。

74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一支川军部队奉命在河南新安阻击日军。团长彭仕复奋勇杀敌,不幸中弹牺牲。

彭仕复是四川成都蒲江人,生前系川军第36集团军178师532团团长。因作战勇猛,深得当时川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的信任,是其麾下猛将之一。

老人3代人为烈士守墓(寻父70余年英烈后人为报村民守墓之恩做了这件事)(2)

彭仕复之子彭杰洲(右)与马存良(中)、孙保旭合影。

资料纷繁,山高路远,但无论是案头还是脚下的跋涉都没能阻挡孙保旭和当地志愿者追寻英烈墓冢的脚步。

随后几年,孙保旭根据史料记载,沿着当年彭部与日作战路线,走访新安、宜阳的许多村庄,寻访了众多对那段历史还有印象的老人。

时光消逝,数年弹指而过,调查却进展缓慢。但孙保旭心头憋着一口气,他不肯放弃。

英烈已然逝去,但若连铭记纪念的后人都没有,那他们就真的不复存在了。

终于,在2017年清明节前夕,孙保旭找到了一群“守墓人”。

在新安县南李村镇马沟村上河组,81岁老人马存良告诉孙保旭,当彭仕复牺牲时,身边只有一个警卫员,身上携带有一张穿着军装,戴着帽子的照片,背面写着“上校团长彭仕复”。

当年,马存良的父亲、叔叔和几位村民埋葬了战死的英雄,年仅8岁的他目睹这一幕,就再难忘记,随后就是和村民一起守墓70余年。

照片马存良保存数年,从小马守成老马,一直期待着彭家后人来寻,却一直没有音讯。在一次搬家中,照片不幸遗失,他还遗憾了好一阵子。

几十年来,虽然村里几经建设、搬迁,墓地旁边的农田主人也经过无数次变更,但他们都知道,这里埋葬着当年的抗日将领和士兵,似乎是带着敬意的约定俗成,村里没人会打那块地的主意,埋葬地也因此一直被保存得很完整。

一个多年追寻,一个多年坚守,不求回报的坚持却都在于心底的一个“义”字。无论是孙保旭和志愿者的跋涉,还是村民纯朴而“执拗”的守墓坚守,守住的不只是一段历史,守住的更是当年爱国将士的意志和他们身上宁死不屈的国格尊严。

守心:对先辈精神的传承恪守

听到父亲墓冢被找到的消息时,彭杰洲百感交集,当了解到找寻和守墓的全过程后,他的心中更是难以平静。

2017年5月22日,彭杰洲和爱人李晓珍,从深圳赶赴新安,生平第一次站在父亲的墓前来祭拜父亲。

“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找到父亲的坟墓。”彭杰洲夫妇非常激动,也感谢这么多年来一直守护父亲坟墓的村民们。

祭拜当天,彭杰洲更是在父亲的墓前,无比动情地说,“父亲,儿子终于找到您了。”

看着村里多年来替自己守墓扫墓的乡亲们,想着当年父亲浴血奋战坚守于此的决意,彭杰洲和妻子李晓珍在心中打算着,想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老人3代人为烈士守墓(寻父70余年英烈后人为报村民守墓之恩做了这件事)(3)

彭杰洲夫妇在成都人民公园。

李晓珍是深圳一家知名幼儿园的园长,有着50多年的幼教工作经验。于是,她便同丈夫商量着要到彭仕复的牺牲地义务支教,以此感谢当地村民。

今年5月7日,李晓珍赶到新安县,与幼儿园的老师、孩子们开始了一个月的生活学习,同时对当地教师组织培训,给予他们更加丰富科学的教育经验。

李晓珍怀着对村民的敬意,动情地说:“希望可以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当地老师和孩子们,为当地教育事业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守心报恩,奉献传承。时隔70多年,墓冢还在,遗骸还在,先人撒血热土的奉献精神也还在,这一份精神的传承,从抗日战场穿越至今,生生不息。

老人3代人为烈士守墓(寻父70余年英烈后人为报村民守墓之恩做了这件事)(4)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整理:耿陈

编辑:毛志文

编审:曲延涛

综合:中国军网微信、华西都市报、大河报 等

投稿邮箱:zgjw_81@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