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月考试题(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六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六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六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六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

六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依据老舍的《草原》一文,依次填入空格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 )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 )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 )色渲染,不用( )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绿 白 绿 墨 翠 B.绿 白 墨 绿 翠 C.绿 翠 绿 墨 白 D.白 绿 绿 翠 墨

2.下列名句的默写错误的一项是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B.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C.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

D.有情芍药含秋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B.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花;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C.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D.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4.下列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在天上逛似的。(比喻)

B.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拟人)

C.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反问)

D.雨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比喻)

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B.张明不仅知道这件事,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C.李老师找我谈话,怂恿我努力学习。

D.一个人学习能否进步,与这个人是否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花之歌》选自英国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集《纪伯伦散文》,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描绘了花的美好和灵性。

B.《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分别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南宋词人辛弃疾。

C.王愿坚的《灯光》现实与回忆交错,幸福与悲壮映衬,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7.下列对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引用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A.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B.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C.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抒情做铺垫。

D.作者把经历的春光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所以有独特的感受。

8.下列对选文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总结全文,告诉人们人生处处都是结。

B.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要及时行乐。

C.作者以丁香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D.作者喜欢喧嚣的世界,所以希望每天不平淡。

9.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C.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极尽夸张的修辞,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三、(9分,每小题3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各学校师生、各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估计总数30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参加。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5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立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8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3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5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等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上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9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0.对选文在写群众入场前所写内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情况 B.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情况

C.大典会场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D.人民群众欢庆的盛大场面

11.对选文场面描写的特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整体刻画与局部勾勒 B.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C.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D.层次清楚,有条不乱。

1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叙述典礼的部分表达了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激动兴奋的心情。

B.记叙阅兵式的部分表达了人们为人民军队骄傲和自豪的感情。

C第(⑦段中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分别指中国的北方和南方。

D.第(13)段画线句子是对毛主席的直接描写。

四、(9分,每小题3分)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颔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属于夸大。

B.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

C.透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D.云崖暖:“暖”主要反映了渡江后红军的愉悦心情。

14.下列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 B.万水/千山/只/等闲 C.五岭/逶迤腾/细浪 D.三军/过后/尽/开颜

1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总领全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颔联写红军翻山越岭,用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

C.颈联两句应这样来通读:金沙水拍云崖暖(用沉重的语气来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五、(9分,每小题3分)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6.下列对“新”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新”字说明诗人被此情此景重又触发的,仅仅是乡愁而已。

B.以“新”说“愁”,别具一格。“新”字写出了诗人漂泊他乡之愁思。

C.“新”字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还有许多旧忧。

D.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油然而生。

17.下列对本诗所用写作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触景生情 B.巧用典故 C.后两句是借景生情 D.虚实结合

18.与该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不相近的一项是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会挽雕马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六、(18分)

19.请赏析《七律·长征》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0.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或为加点字规范加注拼音。(4分,每小题2分,错1个扣0.5分)

(1)羞sè( ) 日kòu( ) yǐ nǐ( ) kuī( )看

(2)苍穹 笨拙 崎岖 瞻仰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每小题2分,每问1分)

(1)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日暮客愁新。

(2)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22.仿照划线句子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2分)

例句:我们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连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23.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1)卷地风来忽吹散, ( )(2)( ),清风半夜鸣蝉。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

(4)( ),白雨跳珠乱入船。 (5)旧时茅店社林边,( )。

七、(14分)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与汝南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式谓元伯曰 谓: (2)至其日 至:

(3)二人并告归乡里 归: (4)与汝南张劭为友 为: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然,当为尔酿酒。

(2)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3)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

26.这个故事赞扬了范式什么样的品格?(4分)

八、(16分) 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

⑴周一早晨,我紧张而又兴奋,因为我的竞赛课就要开始了。这是一节级别很高的竞赛课,有各校领导做评委,还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到场。年轻的我,渴望掌声,渴望奖杯。

⑵好心的教研组长特地跑来嘱咐我,一定安排好时间,万万不可拖堂,否则一票否决,与奖杯无缘。我感激的点点头,拿著书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他告诉我,市里举行我最爱的人儿童绘画大赛,我班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却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还拒绝修改。

⑶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奇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而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

⑷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铃声响起来。我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爱四季。面对众多陌生的面孔,学生们一个个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气氛像被冰镇过。我微笑着启发他们,他们小脑瓜里的记忆一下子复苏了,春天里高高飞起的风筝,夏天里一园一园的石榴花,秋天里满地厚厚的落叶,冬天里孩子们玩疯了的打雪仗,他们争先恐后,唱歌似的说个不停。课堂上时时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场面,连那些正襟危坐的评委,也露出赞许的表情。教研组长眉开眼笑,也给我一个胜利的手势。

⑸只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而我似乎已感受到那只奖杯的厚重。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过头,看着这个奇怪的学生。安锐惶恐至极,一下子变得结结巴巴,他的脸憋得通红。

⑹教研组长皱着眉,对我指指墙上的时钟。我有刹那的犹豫,可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公平的,就为了我要上一节完美的课,而不允许一个学生把话说完,那么从此以后,他还会以信赖的目光温暖我吗?

⑺这时,铃声刺耳地响起来,我没有打断安锐。

⑻“我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完;冬天一下雪,半夜就得起来扫雪。妈妈的手都生了冻疮,整天流血。”

⑼平日里的许多疑问,突然一下子被解开。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在秋天里,他每天都有好看的落叶送我,为什么在我们打雪仗时,他会一个人在那里奋力地滚雪球,然后推进树篱中去。

⑽安锐举起那张画:“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得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的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

⑾“我爱我妈妈,可我不想爱秋天和冬天,老师,可以吗?”他看着我,眼睛里是不安的期待。

⑿我哽咽着微微点点头,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在我渐渐模糊的眼睛里,我看到有许多举起的手臂,有学生们的,有老师的,甚至还有评委和专家们的。安锐笑了,这是世界上最无邪的笑,比任何一个奖杯都令人陶醉。

⒀十年后,安锐在寄给我的贺卡里写道: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这让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现在,我热爱生命的每一天,因为在8岁半那年,我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2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28.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9.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划线句。(4分)

30.结合上下文说一说(12)段“安锐笑了,这是世界上最无邪的笑,比任何一个奖杯都令人陶醉”一句中加点词语“笑”的含义。(4分)

九、作文(50分) 题目:那一刻,我真幸福

要求:(1)写一篇记叙文;(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27.在一节竞赛课上,我拖堂让安锐发言,对他一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分)

28.我是一个尊重学生、对学生公平、爱学生、有上进心、富有教学艺术的年轻老师。

(4分)(答出三点即可)

2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学生们的紧张(1分),课堂气氛的沉闷。(1分)。(共计4分)

30.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获得大家的认可、(支持)赞同而开心。(意思对即可)(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