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髻山种畜场位于西昌县南的螺髻山区,离西昌市区38公里。东连大箐乡及普格县五道庆,南接黄联、黄水及德昌县麻栗公社,西靠西溪,北邻洛古波,全场共有专业队三个,综合队14个,中心校1所,村小9所,电站、商店、酒厂、木器厂、医务室各1个,彝、汉、藏族555户,2800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99人,连家属共76户,420人,综合队479户,2380人,包括盲流个体户330人。总面积144平方公里,合216,000亩、其中草场80,000亩,林地110,000,耕地4400亩。最高为螺髻山高峰摆摆顶山,海拔4182公尺,最低是韭菜坝,海拔1880公尺。
螺髻山种畜场,原是西昌县石嘉、大箐、两乡彝族集居区,1957年完成民主改革,1958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0年成立以场带社的国营种畜场,场址摆摆顶,因气候恶劣,地点不适中,1975年经西昌地委批准迁至铅矿——以国家一九五七年曾在此办过铅矿而得名。
螺髻山种畜场地势分高山、二半山和矮山。每年冬春风季,高山,二半山积雪甚厚,寒风刺骨,畜牧放牧难;夏秋季节,雨量集中,洋芋易于感染晚疫病,畜、粮产量皆低。
从1960年建场以来,生产发展较快,产量逐年提高,牛、马、羊、猪四大牲畜1980年底圈存8000多头,平均每户10.4头,粮食总产量达1,060,973斤,比建场初期增长1.01倍。随着牧、农业的增长,多种经营有所发展,现有园药专业队一个,除深山生产队外,其余13个综合队均有果园,成片种植苹果3000株,梨、桃、核桃、板栗、花椒等10,000多株,大部已有收益,1979年产各种水果34万斤。1980年人平分粮433斤,收入现金87元,群众生活有一定改善。
原图片说明:发展中的螺髻山种畜场。
螺髻山种畜场在牧、林、农综合发展的同时,基建规模也逐年扩大,新修了公路9.8公里,驿道50公里,水沟7条,扩大草场两万亩,扩大耕地800亩,修建畜舍、仓库、住房1万平方米,建成马家堡电站1座,供专业队、综合队照明和加工动力用电,种畜场驻地上通西昌至宁南公路,下连川滇公路、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原载西昌县地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