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通讯员 陈奕宁

“那天,我们本来是去做鱼类调查的,在山上小溪里下了个虾笼,结果捞上来里面有一条中国瘰(音同“罗”)螈,它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前不久,在杭州余杭良渚的东明山森林公园,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的调查人员在鱼类常规调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条“四脚怪鱼”,经正在现场指导工作的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专家周佳俊确定,这是一条中国瘰螈。

中国瘰螈是何方神圣?其实它就是蝾螈的一种,很像一般人概念中的娃娃鱼——大鲵,只是要小得多,身长只有12-15厘米,全身褐黑色或黄褐色,皮肤粗糙,背脊和体侧常有棕红色或者黄色的疣粒及斑点,腹部具有橙黄色圆斑来示警掠食者不要轻举妄动。

它们白天常常躲在石块或者枯叶堆下,夜间和阴雨天出没捕食昆虫、蚯蚓、螺类,行踪隐秘,不易被发现,只有在冬春繁殖季节进入水中聚集,才容易被人发现,也就是说,和蛤蟆一样,中国瘰螈现在正是生宝宝的时候。

东明山距离钱塘江至少28公里,属苕溪流域,这条中国瘰螈不可能从钱塘江上游被水流裹挟而来,说明中国瘰螈仍然栖息在杭州城北的山区中。东明山中国瘰螈的发现,也为苕溪流域两栖类调查增添了一笔新记录。

古动物博物馆官网(大英博物馆里的浙江萌物)(1)

“瘰螈在浙江的分布有两种,一种是浙北地区的中国瘰螈,一种是浙南地区的橙脊瘰螈,此前,中国瘰螈在杭州地区的临安、淳安等地均有发现,在浙江,瘰螈在野外的分布还是不少的。”这是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专家对这个物种浙江基本生存情况的描述。

“不过,在杭州主城区以及萧山、余杭,中国瘰螈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现记录了。”当时一同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的,还有来自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的小伙伴,大家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文献发现,清末管庭芬在《天竺山志》中有记载:龙音蛇,俗名山和尙,相传受大士戒,不噬人,然昂首四足厥状可畏;这段文字也说明在清末,杭州群山中仍有中国瘰螈的存在。

当然,杭州城区没有中国瘰螈发现记录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调查,过去生物多样性调查更多会在自然保护区或者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而近年,浙江也逐渐把城市近郊生物多样性调查,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方向在进行开展,因此也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

关于浙江土生土长的中国瘰螈,其实它在十九世纪初就漂洋过海去了欧洲。

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击了舟山定海,宁波作为最早被攻击的地区,又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口岸,是博物学家们踏足中国的第一站,泥鳅、黑鱼、蛤蟆这些中国人最常见的动物就是那时被西方人从宁波带回欧洲并命名的。

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也是此时来到中国的,他采集中国植物的同时,也收集了不少昆虫、环节动物、两栖类及鱼类标本,在宁波,他采集到了一些从没见过的两栖类动物标本。这批标本几经辗转,最后来到了当时的大英博物馆,其中的一部分至今仍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库房里,这就是蝾螈。

时任大英博物馆动物学部门负责人约翰·爱德华·格雷(John Edward Gray)对这些蝾螈标本进行了研究,他在报告中欣喜地写道,“这是亚洲大陆发现的第一例蝾螈科动物,它与日本的蝾螈标本非常类似,但显然这是一个不同的物种,它应该被命名为‘中国蝾螈’(即现在的中国瘰螈)”。

中国瘰螈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喜欢植被茂密、水质清澈的山区。目前由于栖息地破坏等,中国瘰螈的数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在2021年2月最新调整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中国瘰螈已经被提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虽然时隔多年,在杭州城郊重新发现它们的踪迹令人兴奋,但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使它们继续安然地生活和繁衍下去,是我们更为关心的议题。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