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人的内在品行,对人的外在行为起支配、主宰的作用在二程看来,德有内心光明、仁义、中正、谦和、无我之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孔子说八德?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孔子说八德(二程论德之五义)

孔子说八德

德是人的内在品行,对人的外在行为起支配、主宰的作用。在二程看来,德有内心光明、仁义、中正、谦和、无我之意。

一是源于天德的内心的光明与纯洁。从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出发,二程认为人与天是一体的,天具有光明之德,人也有光明之天德。光明之天德体现在日月的光明普照。而程颢则将“光明”解释为“心地之光明”:“‘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二程集》120页)。这里的大人,指具有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的圣人,是将光明之天德内化为心灵的人。同时天之光明之德,源于内在的纯粹之心的天然流行生生不息。正是天之纯粹之心,成就了天之生生不息地哺育万物。程颢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此乃天德也。”(《二程集》141页)流水之长流不息,汉以来的儒者认为是感叹时间的流逝,但程颢认为水是圣人之纯粹之心。天之所以运转不息,是在于天之纯一无妄的天德。而人要效法天德,就要做到慎独。程颢以天之光明、水之纯粹之德,来比喻人之内心之德,就启示人要有光明、纯洁之心,像日月一样透明,没有一丝阴暗;像流水一样晶莹,不染一丝杂尘,做个道德高尚之人。

二是具有仁义之心。二程认为人有仁义礼智四德,是人之为人、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同时仁德又对其他三德起统领、支配的作用。程颐说:“君子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有仁义之性也。苟纵其心而不知反,则亦禽兽而已。”(《二程集》323页)人所以同禽兽不同,在于人有仁义之性,假若放纵其贪欲之心而不知收回,则同禽兽是一样的。实际上,禽兽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争夺而已,人如果放纵自己,其危害远大于禽兽。程颐以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中,仁起关键作用:“自古元不曾有人解仁字之义,须于道中与他分别出五常,若只是兼体,却只有四也。且譬一身,仁,头也;其他四端,手足也。至如易,虽言“元者善之长”,然亦须通四德以言之,至如八卦,易之大义在乎此,亦无人曾解来。(《二程集》154页)将仁与道相联系,并将道中分别出、包含着仁义礼智信五常或五德,是程颐的发现,他充分肯定了仁在五德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仁是头,其他是四肢、手足。他还明确指出:仁是百善之首:“仁即道也,百善之首也。苟能学道,则仁在其中矣。(《二程集》283页)二程认为,人具有了仁义之德,就是懂得了人之道,即懂得了做人的规则,就是圣人。程颢说:“圣乃仁之成德。谓仁为圣,譬犹雕木为龙。木乃仁也,龙乃圣也,指木为龙可乎?故博施济众乃圣之事,举仁而言之,则能近取譬是也。(《二程集》362页)圣人是具有仁德的人,就像将木雕为龙,木是仁,是雕龙的基础,能做到博施济众这些仁爱之事,就是圣人了。这是譬喻的说法。程颐则明确说:“唯仁与义,尽人之道,尽人之道,则谓之圣人。”(《二程集》326页)

三是中正。中正即中正之德,是人之最高尚的道德。在二程看来,能做到中正、公平、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是人的最高境界。程颐曾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能做到中,就是天下最公正的处事原则。程颐认为,中正是文明中正之德,是美之盛、大善之吉。程颐说:“二,居中得正,丽于中正也。黄,中之色,文之美也。文明中正,美之盛也,故云黄离。以文明中正之德,上同于文明中顺之君,其明如是,所丽如是,大善之吉也”。(《二程集》851页)中正之德,就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把光明、恩惠公正无私地奉献给人类。而要做到中正,就要“顺以从时,不競于险难,所以不至于凶也。——盖无中正之德,徒以刚兢于险,适足以致凶耳”(《二程集》726页)。意思是要把握时势,不处险难之地,就不会有凶险发生;而要做到中正,就要克服刚健、躁动、不安之弊,程颐说:“——夫刚健而不中正,则躁动,故不安,处非中正,故不贞。不安贞,所以好讼也。若义不克讼而不讼,反就正理,变其不安贞为安贞,则吉矣”(《二程集》731页)刚健、刚直、耿直是好的,但应有中正予以控制,否则一味刚健,就会躁动、不安,也不会吉利,反而带来不好的结果。“有文明之德,而刚健以中正之道相应,乃君子之正道也”(《二程集》764页)。有刚健之心,再配以中正之道,就是文明之德,乃成就君子之道。文明之德,是人之全德,既有刚健之志,又能恰到好处、中正、公平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就会有好的处事效果。在二程看来,中正之德,是天下最高尚的道德,是能为个人,为天下苍生带来福庆的大德。程颐说:“既中正虚中,能受天下之善而固守,则有有益之事,众人自外来益之矣”。(《二程集》915页)个人能做到中正,就能接受天下之善而固守于心,就会行有益之事,众人也会来帮助你;“以中正之道益天下,天下受其福庆也”。(《二程集》912页)如果是为政者,以中正之道来为天下之人造福,天下人则会受到恩惠、得到幸福。

四是谦虚的品德。人有谦虚的品德,则能时刻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充实提高自己,则不会骄傲自满。程颐说:“谦德充积于中,故发于外,见于声音颜色,故曰鸣谦。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也,故云贞吉。(《二程集》775页)谦德充实于内心,见于外则声音、面容也表现为谦恭,因而才能有中正之德。当人处在顺境之时、取得成就之时、处于安乐之时,更要保持谦虚之心,否则就会失去中正之德,处于危险之地。正如程颐所说:“逸豫之道,放则失正。——当豫之时,独能以中正自守,可谓特立之操,是其节介如石之坚也。”(《二程集》780页)。逸豫之道,即安适、享乐之道,如果放纵自己,从而失去中正之德。人在安逸之时,若能以中正自守,就是具有特立之操,坚如磐石之节。可见一个人具有谦德,对于保持中正之德、特立之操、坚如磐石之节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五是无我,无私欲。程颐说:“德至于无我者,虽善言美行,无非所过化也。”(《二程集》411页)德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必然是善言美行,所有人将受到感化。无我,即心中无一己之私欲,不被私心所系,才能做到公正。如果被私心所系,就会斤斤较较于个人利益,就不能廓然贯通、无所偏向,而只会偏向自己,正如程颐所说:“正者,虚中无我之谓也。以有系之私心,膠于一隅,主于一事,其能廓然通应而无不偏乎?”(《二程集》1212页)只有无我,才能在遇到可止之事时,做到当止则止,不失中正之德。“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二程集》968页)不能无我,就不会有可止之道。对身外之物不系于心,内心不萌生私欲,这才是真正懂得了可止之道,以此行事则没有危险。无我即无私,即有公心,只有做到无我无私至公,才能有中正之德,才能处事公正。二程说:“惟圣人至公无我,故虽功高天下而不自有,无所累于心。盖一介存于心,乃私心也,则有矜满之气矣”(《二程集》1034页)无名利之心,虽功高天下,也不会有矜持、傲慢之心,因为他没有私心,不会偏离中正之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