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竹编工艺品不仅环保,还极具实用、装饰和观赏价值。旧时光里,竹器总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竹床、凉席、竹篮、簸箕等,大多为篾匠用竹篾手工编织而成,而竹编技艺也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下面一起来看看贵州省桐梓县松坎镇篾匠刘师傅如何演绎竹子的“变形记”。

竹子千姿百态(一根竹子的变形记)(1)

刘师傅正在刮竹篾。

日前,笔者来到桐梓县松坎镇三元社区,还未进门,就见到了刘师傅编织簸箕的身影。一双灵巧的手配合着一把简单的刮刀在竹丝间灵活穿梭,手指翻飞之间,一根根翠竹化身簸箕、背篼、斗笠、鱼篓……空气中淡淡的竹香诉说着几十年的悠悠岁月。

竹子千姿百态(一根竹子的变形记)(2)

刘师傅正在编制簸箕。

正在编制簸箕的刘师傅叫刘文金,是松坎镇三元社区的一名竹编艺人,从小刘师傅就对竹编有着浓厚兴趣,16岁便和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习竹编,从此手中的竹丝便不再放下。岁月悄悄地溜走,转眼间50多个春秋已经过去。但别看刘师傅今年69岁了,当面对一根根天然质朴的竹子与一绺绺薄薄的竹篾时,刘师傅的心中还是会涌上一股激情。“今年是我从事竹编手艺的第53个年头,别看竹编工艺品造型简单,但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挑选竹子、刮节、破篾、匀篾、刮篾等多道工序,才算是做好了竹编条,而且竹编制品的好坏,全靠手艺人的经验和手艺。”刘师傅一边编织簸箕一边如数家珍。

竹子千姿百态(一根竹子的变形记)(3)

刘师傅正在编制簸箕。

竹编手艺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伤手的活。刘师傅伤痕累累和布满老茧的双手,便是竹条经年累月留下的“印记”。手上的伤口越来越多,却未曾消磨掉他的热情,即使是在那段竹编艺人薪火不济的艰难岁月,刘文金也没舍下这项当初的“谋生手艺”。

“我年纪老了,不靠这个赚钱了,我现在还在做这个,纯粹是对手工竹编的喜爱。因为竹编工作很辛苦,不少人都改行了,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盼望着有人能把竹编手艺一直传承下去。”当谈到这里时,刘师傅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疲惫。

竹子千姿百态(一根竹子的变形记)(4)

刘师傅编制好簸箕。

家里有一两个竹编的容器,用来放置一些干货,悬挂在厨房里面,每逢佳节,容器里都是满满当当,等到用时再取下来,心里便会暖暖的。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容器,纵横之间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沉淀和温暖。(文/图 娄臣、朱敏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