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郎中的师傅(河南担的传说)(1)

1.

从小到大,听大人们说起河南人会称他们“河南蛋”,一直以为是大家给河南人起的贬义词绰号,后来才知道其实是“河南担”,对河南人的一种称呼而已。

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现铁路旁边居住的河南人特别多,在铁路上工作的河南人也特别多,尤其是改造老铁路,修路过程中,发现城市中心里废弃铁路两旁,至今仍然住着很多低矮棚房的祖籍河南人。

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也翻阅了一些资料,才真正了解了他们及他们祖辈的故事,才真正懂得了“河南担”的含义。

原来解放前,河南人遇到了水灾、旱灾、蝗灾以及汤灾(汤恩伯,反动统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老百姓纷纷外逃,他们沿着刚刚修通不久的陇海线,逃难至渭南、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其中落脚宝鸡的最多,还有一部分逃往青海、宁夏、新疆、甘肃等地。

他们在逃难的路上,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一头挑被窝行李,一头挑娃娃。当他们被陕西人嘲笑为“河南担”时,他们自豪的称自己是“陇海线,三千八百站,站站都有河南担”。

“河南担”,曾被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他们为了逃离恶劣的自然环境,到处颠簸流离,不择生活条件,适应能力特别强。

民间故事郎中的师傅(河南担的传说)(2)

2.

听住在铁路旁棚房里的老马说,他父亲当年跟着一家人,沿着陇海铁路线一路向西,吃树皮,吃草根,大家一路走,一路停,很多人都在铁路旁找个地方安顿下来。

老马的爷爷当年就是在这段废弃的铁路旁,搭了一个草棚,将一家人安顿下来。

后来,他的老乡们也陆陆续续的沿着铁路旁的空地搭了棚留了下来。

他们当年为了生存,除了讨饭,捡破烂,就是靠着勤劳的双手,让一家人想法子都活了下来。

因为贫穷,他们一直无法融入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所以,他们自卑、隐忍、不服输......

他们这些老乡里面,很多子弟在铁路上工作,这与他们长期在铁路旁生活有关系。

解放后老乡里有很多在铁路系统干的好,只要去找,都会相互照顾一下,给了很多没有工作和前途的年轻人一份体面的职业。

记得老马当时很感慨的说,我们现在最盼望的是政府赶快把我们的棚房拆了,让我们也住进楼房里,我们几辈人窝住在棚房里,太憋屈了。

民间故事郎中的师傅(河南担的传说)(3)

3.

住在棚房的老马们在和我们聊天时,总是能自如的切换陕西话和河南话,一会和我们用陕西话聊,一会和孙子孙女用河南话对话。

后来发现,这些“河南担”们,不管年龄大的还是年轻的或者是小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虽然生长在陕西,却都能流利的说着河南话,他们邻居及生活的圈子大家讲的也都是河南话。

还有,他们对吃、穿、房子都不讲究,去过的家里都是杂乱无序的,很少有整洁讲究的,大家的生活习惯是散漫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他们生活在异地他乡,说的仍然是家乡的河南话,听的是河南戏豫剧。

想不到“河南担”通过一个挑担,把生命担到了异地他乡延续下来,还将自己的文化担到了异地他乡延续下来。

民间故事郎中的师傅(河南担的传说)(4)

4.

因为是家里老小,出生时外婆已经去世了。

所以,我所了解的外婆的信息只能从母亲的记忆里得到。

外婆也是逃难到陕西的“河南担”,一个苦命的女人。

第一次嫁给了离我们家几十里开外并不远的一个乡镇村子里,给第一个丈夫生了个女儿后,不知何故,弃夫弃女后逃到了母亲娘家的村子里,又嫁给了外公。

稀里糊涂的外婆和外公一生只生了母亲一个女儿。在母亲长大后,外婆既说不出自己家乡是河南哪儿的?也说不出自己曾经嫁过的村子叫什么?自己的头一任丈夫和女儿叫甚名甚?

外婆的糊涂导致母亲一辈子孤苦伶仃无兄弟姐妹,至外婆去世也不知那个唯一的姐姐在哪儿,自己妈妈的老家在河南哪儿?

我们多次想去找找这唯一的姨妈,却连个姓名也不知道。

母亲年老后很是向往自己妈妈的老家河南,却也不知在何市何县何乡?

我们只能拉着她老人家在河南到处转转,当是了了思乡的念想。

外婆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唯一让我们知道的是,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河南担”的血液。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