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介绍的酒精性肝病(包括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病情,最终都可能会导致肝功能衰竭。本文就来详细介绍肝衰竭的有关医学知识。

什么是肝衰竭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在我国以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为主,其中乙肝病毒(HBV)相关肝衰竭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肝衰竭发病人群中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方面以青壮年为主

肝衰竭分类

根据病史、起病特点及病情进展速度,肝衰竭可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肝衰竭的类型(分类分期和治疗)(1)

三、肝衰竭的分期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肝衰竭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一)早期

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频繁呕吐和顽固性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 171μmol/L或每天上升≥17μmol/L);

3、有出血倾向,30%≤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4、未出现肝性脑病及明显腹水。

(二)中期

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1、出现Ⅱ级或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

2、出血倾向明显,且20%≤PTA<30%。

(三)晚期

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

1、有难治性并发症,例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水电解质紊乱等;

2、出现Ⅲ级或以上肝性脑病;

3、有严重出血倾向,PTA<20%。

肝衰竭的病因

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首要因素是乙肝病毒(HBV),其引起的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最为常见。其他常见病因包括药物、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菌感染、休克或低血压引起的缺血性疾病。但目前仍有15%的患者病因不明。

肝衰竭的类型(分类分期和治疗)(2)

肝衰竭的症状

不同类型和分期的肝衰竭患者有不同临床表现,最终表现为一组复杂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

(一)典型症状

肝衰竭的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出现乏力、恶心、食欲不振、腹泻等。随着肝衰竭的进展,消化道症状加重,出现极度乏力,并逐渐出现典型症状。

1、皮肤黄染、眼球黄染、尿液呈茶色等黄疸症状;

2、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出血点及鼻衄等凝血功能障碍症状;

3、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等肝肾综合征症状;

4、精神错乱、嗜睡、昏睡,甚至出现昏迷等肝性脑病症状;

5、腹胀、腹痛、腹部膨隆,甚至自己可以听到“荡水声”,这是腹水的症状。

(二)伴随症状

肝衰竭严重时会逐渐出现多器官衰竭,除了上述临床表现越发严重之外,还会有严重的继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肝肺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相关症状。

肝衰竭的类型(分类分期和治疗)(3)

肝衰竭的相关检查

(一)血液检查

观察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浆氨变化。肝衰竭患者的这些血液指标会出现明显异常。这些化验指标因检测仪器和方法不同,正常值范围会有所不一样,因此检查结果应以化验单上的正常标准范围进行衡量。

1、肝功能异常: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大幅升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碱酯酶水平下降;

肾功能异常: 血尿素氮(BUN)和/或血肌酐(Cr)升高;

3、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1.5;

4、肝性脑病:血浆氨升高。

(二)病因筛查

病毒标志物检测(甲、乙、丙、丁、戊肝病毒血清学标记物)、免疫学检测、代谢性疾病蛋白检测等。

(三)相关检查及意义见下表

肝衰竭的类型(分类分期和治疗)(4)

肝衰竭的诊断

(一)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 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级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

1、极度乏力,并伴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0倍的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

3、有出血倾向,PTA≤40%,或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

4、肝脏进行性缩小,通过手触诊或B超检查。

(二)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患者在2~26 周之内出现以下症状:

1、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2、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0倍的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

3、伴或不伴肝性脑病;

4、有出血表现,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三)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

1、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

2、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3、患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0倍的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

4、有出血表现,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四)慢性肝衰竭

患者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临床检查指标及症状表现为:

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但一般低于10倍的正常值上限;

2、白蛋白明显降低;

3、血小板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4、有顽固性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

5、出现肝性脑病。

肝衰竭的类型(分类分期和治疗)(5)

鉴别诊断

肝衰竭,尤其是急性肝衰竭起病急、症状重,临床有必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胆道梗阻及严重的胆道感染

一般黄疸深,但肝功能损害较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上升幅度较小,并常有发热、腹痛、肝脏体积增大等特点。

2、淤胆型肝炎

这类肝炎当发生黄疸较重时易误诊为肝衰竭,但该病对凝血功能影响小,消化道症状相对较轻。患者有明显的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等症状,极少出现肝性脑病、出血及腹腔积液。

肝衰竭的治疗

目前肝衰竭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原则上强调早诊断、早治疗,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尽量延缓病情加重积极防治并发症

肝衰竭的治疗主要分为:内科综合治疗李氏人工肝支持治疗以及肝移植

李氏人工肝对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各期慢加急性肝衰竭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临床病死率。针对部分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患者,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如果在术前采取李氏人工肝治疗,可有效改善术前肝功能、延长移植等待时间,为肝移植的成功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内科综合治疗

1、支持治疗

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此外要加强患者的病情监护,肝衰竭患者应在重症监护病房内进行密切监护,包括评估神经状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记录体重、腹围变化、24 h 尿量、排便次数、性状等。定期监测腹部彩超、肺部CT等影像检查结果,进行血气分析监测,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病因治疗

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建议立即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可根据肝衰竭发展情况选择抗病毒时机及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首选无干扰素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毒基因型、患者耐受情况等,临床医生将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

药物性肝损伤:因药物肝毒性所致急性肝衰竭,应停用所有可疑的药物。

急性妊娠期脂肪肝/HELLP 综合征:建议立即终止妊娠,如果终止妊娠后病情仍继续进展,需考虑李氏人工肝和肝移植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采用血浆置换、白蛋白透析、血液滤过,以及各种血液净化方法组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病情。

3、营养支持

因为患者肝脏衰竭,其合成营养的功能严重损伤,这时可接受肠内营养,包括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饮食。进食不足者,每日静脉补给热量、液体、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推荐夜间加餐补充能量。

严重者医生还会安排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并酌情补充凝血因子,以纠正低蛋白血症。

4、对症治疗

主要包括护肝药物、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和微生态调节治疗。

肝衰竭的类型(分类分期和治疗)(6)

(二)人工肝支持治疗

人工肝支持系统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三种,应用最多的是非生物型人工肝。

李氏人工肝是肝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一个体外装置,清除体内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为肝移植延长等待时间。

1、适应证

(1)各种原因引起的早、中期肝衰竭,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介于20%-40% 的患者为宜;

(2)晚期肝衰竭患者也可进行治疗,但并发症多见,治疗风险大,临床医生会权衡利弊,慎重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寻求肝移植机会;

(3)肝衰竭发展至终末期肝病,在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或移植肝无功能期。

2、禁忌证

(1)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

(2)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白等)高度过敏者;

(3)循环功能衰竭者;

(4)心脑梗死非稳定期者;

(5)妊娠晚期。

(三)手术治疗

肝移植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晚期肝衰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对经过积极内科综合治疗和/或人工肝治疗,治疗效果依然欠佳的患者较为适用。

禁忌证:

1、4 个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肝、肾、肺、循环、脑);

2、脑水肿并发脑疝;

循环功能衰竭,需要 2 种及以上血管活性物质维持,且对血管活性物质剂量增加无明显反应;

4、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力>50mmHg;

5、严重的呼吸功能衰竭,需要最大程度的通气支持或需要体外膜肺氧合支持;

6、持续严重的感染,细菌或真菌引起的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的细菌或真菌性腹膜炎,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

7、持续的重症胰腺炎或坏死性胰腺炎;

8、营养不良及肌肉萎缩引起的严重的虚弱状态需谨慎评估肝移植。

肝衰竭的并发症

1、脑水肿

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甚至可见癫痫和瘫痪,甚至引起运动性失语。医生会安排甘露醇或高渗盐、襻利尿剂进行脱水治疗,另外还会安排人血白蛋白,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症状,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可用轻度低温疗法,必要时用李氏人工肝支持。

2、肝性脑病

此并发症应首先去除诱因(如严重感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同时应调整蛋白质摄入量及营养支持方案,建议白天少食多餐,夜间加餐。

3、感染

除了肝移植手术前后的患者之外,不建议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一旦有感染的症状,会安排常规进行体液(主要是腹水)和血液的病原学检测,同时,医生会首先根据经验选择抗感染药物,并及时根据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应用广谱抗感染药物时,应同时联合多种抗感染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治疗,以防治继发真菌感染。

4、低钠血症及顽固性腹水

它们与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相互关联,可通过应用利尿剂、白蛋白输注、放腹水等方法治疗。

5、急性肾损伤肝肾综合征

入院后,医生一般都会安排纠正低血容量、积极控制感染、避免肾毒性药物的措施,避免发生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会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联合白蛋白治疗改善肾脏功能。

6、消化道出血

入院后,医生一般会预防性使用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同时改善凝血功能、降低门脉压力也都是有效防治出血的治疗手段。

7、肝肺综合征

此并发症一旦发生,首先要通过鼻导管、加压面罩或气管插管给予氧疗。

肝衰竭的预后情况

目前,肝衰竭尚缺乏可靠的预后评估指标或体系,但总体来说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疾病。

不同的治疗方法其预后情况也不同,一般而言,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60%-80%,应用李氏人工肝治疗早、中期肝衰竭可将病死率下降至40%以下。

此外,病因也是其重要的预后预测指标之一。以急性肝衰竭为例,对乙酰氨基酚、甲型肝炎、休克肝、妊娠有关的疾病所致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可将病死率明显下降,部分人工肝治疗疗效不佳者建议早期肝移植治疗。

肝衰竭的类型(分类分期和治疗)(7)

预防措施及日常管理

(一)预防措施

肝衰竭的预防,首先强调病因的预防,同时注意日常生活方式:

1、及时接种肝炎疫苗;

2、对于存在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做到每年定期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复制状态,发现肝功能异常,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慢性肝炎患者一旦出现黄疸就要及时住院,警惕肝衰竭;

3、已经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可擅自停用药物,一旦停药会造成病毒大量复制,引起的免疫反应会出现急性肝衰竭。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等,了解是否出现病毒变异,一旦出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停药的标准要按照指南精神执行;

4、对于酗酒者,戒酒是必须的,还要坚持戒酒;

5、药物使用应慎重,常见的药物性肝衰竭中中药不可忽视,摒除“中药无害”的想法。

6、遵循药物说明,听从医生医嘱服药;

7、避免共用针头、剃刀刀片或牙刷,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避免感染病毒性肝炎;

8、不吃野生蘑菇,不随意生食野外生物。

9、接触化学毒物时,请确保房间通风,或戴手套,长袖,帽子和口罩,减少呼吸道、皮肤毒物吸收。

10、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

(二)日常管理

已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定期复查;避免服用肝损中草药,引发肝衰竭。一旦出现肝衰竭,在内科治疗过程中,除了专业护理和心理干预外,还需要适当的家庭护理进行配合。

1、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配合医生给予的营养治疗,家属应主要给予患者高糖、低脂、丰富纤维素、适量蛋白质(每天25克)等易消化的饮食,建议进食方式更改为少食多餐。

2、对于肝衰竭患者,保持每日排便通畅很重要,家属要记录大小便情况,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3、有腹水的患者者应遵照医护安排,限制钠盐的摄入;有肝性脑病不能配合进食的患者,医护人员会安排鼻饲。对于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家属应该严格执行医护给予的禁食水安排,记录24小时尿量变化。

就诊指南

肝衰竭可以在健康的人身上迅速发展,并且危及生命,所以当出现乏力、厌油厌食、恶心呕吐、尿色或皮肤发黄、睡眠颠倒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初诊患者临床检测指标变化和临床检测指标变化和可前往肝病科感染科,或者消化内科就诊。

肝衰竭的类型(分类分期和治疗)(8)

总结:肝衰竭是由病毒感染、酒精、药物等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在我国,肝衰竭的首要病因是乙肝病毒感染引起,起病凶险,治疗难度高,预后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病因的预防十分重要。

特别说明:本文主要内容整理自《内科学》、《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版)》,仅作医学科普学习,不做临床医疗使用,如果患有相关疾病,请尽快到医院请医生诊治。

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不错,敬请点赞、收藏和评论,欢迎关注飞狐医生,感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