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摸索总结出很多的规律和经验在文化难以普及的时代,这些规律和经验,大多以谚语这种易传易记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宝贵财富,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多年以来被人误解的谚语?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多年以来被人误解的谚语(流传多年的谚语为什么会失效)

多年以来被人误解的谚语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摸索总结出很多的规律和经验。在文化难以普及的时代,这些规律和经验,大多以谚语这种易传易记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宝贵财富。

上世纪中叶,新中国的建立,将中华民族带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文化的高度普及,旧思想意识的瓦解,工业体系的建立,科技的广泛应用,传统农业的改造,使得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流传多年的规律和经验逐渐失效了,承载它的这类谚语失去了传承的价值,正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今天,笔者就从“居家”、“农事”、“出行”和“买卖”四个方面,追忆一下山东德州和河北衡水一带这类失效的谚语,一是以文字的形式将其保存下来,二是以此展示不同时代的沧桑变化。

居 家

“丑妻薄地家中宝”。这句谚语道出了封建社会乃至民国时期,普通百姓的悲苦和无奈。在那种时代,地主豪绅无法无天,流氓恶霸为非作歹,再加上时常爆发的兵祸匪患,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如果有个美貌出众的妻子或者有一块旱涝保收的宝地,无疑就会成为招灾惹祸的根苗。在这种背景下,“丑妻薄地家中宝”就成为了普通百姓聊以自慰的共同心声。新中国成立后,劳苦大众当家作主,地主恶霸土匪被镇压,这句话就很少被人提及了。

“十个聋子九个哑”。在旧时代,人们既缺少医疗卫生知识,又处于缺医少药的环境中,再加上误诊误治的情况较多,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聋哑人。多数聋哑人是两病同生的,还有少数人只聋不哑,但由于听不见别人的声音,无法学习和模仿,最终基本丧失了语言功能,只能发出一些“咿”“呀”的声音,成为了人们所说的“半哑巴”。现如今,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和民众优生优育意识的增强,聋哑人越来越少,这方面的常识也就容易被人们忽略了。

“立了夏,媳妇睡觉不害怕”。这句话,很多青年人会感到陌生,但它包含的信息量倒是挺丰富的。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媳妇过了门,长辈们最急迫的一件事就是立规矩,首要的一条就是勤劳。天一亮就要起床干活。冬天夜长,鸡叫五遍必须起来,但这个时辰天还没亮,那时又没有闹钟,很容易睡过头。这种情况如果让公婆或者爷爷奶奶发现了,就会在院子里大声斥骂,弄得媳妇们提心吊胆;立了夏,天亮得早了,媳妇们终于不用担心睡过头了,所以就有了这句谚语。

“穷生虱子富长疮”。时下的青年人对虱子大概已没什么印象了,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它还寄生在很多人的身上,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虱子繁殖快,生命力特别顽强,所谓“饿不死的虱子”,还有不怕热水烫!但它怕干净。只是过去的人们没有条件勤洗澡和勤换衣服,所以就给虱子的猖獗创造了条件。说起来,过去的富豪们卫生条件要比穷人好许多,可以少挨虱子咬,但他们大多好吃懒做,所以经常得痔疮、口疮之类,还有“富贵生淫欲”的,容易染上梅毒大疮。其实,疮也是怕干净的。所以到了今天,随着公众卫生意识的增强,这类告诫已经基本失去意义了。

“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在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许多当事人互不知底,结婚就像“抓阄”,所以导致了一些夫妻极不般配的例子,让失落的一方悲苦一生。新社会提倡婚姻自主,再加上当今信息畅通,所以像过去那种悲剧可以说一去不复返了。

“大树底下当煤矿,鸡腚眼子当银行”。在国人没有解决温饱之前,许多农村人不仅要为缺吃少穿发愁,还要为缺烧的发愁。那时候,树枝在人们眼里就是优质煤炭;把积攒的鸡蛋卖了就成了挣现钱的主要方式。眼下的农村,好多家庭早已告别了大锅灶,农产品随时都能换成钱,大多数家庭也不养鸡了,那种缺吃缺穿缺柴禾的感觉再也体会不到了。

“够不够,四十六”。这是一句有关妇女生育的谚语。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由于没有节育措施,一个家庭中有五六个孩子的比比皆是,七八个的也不少。生活艰苦的岁月,婴幼儿的死亡率也比较高。妇女到了中年如果还想要个孩子,虚岁四十六就是一个不成文的界限;即便能生育,也需要考虑优生的问题。时下,经过了多年的计划生育,估计许多育龄妇女都不大记得这句经验之谈了。

“狗肚于里装不了四两香油”。这本是一句讽刺某些人有点仗势就“烧包”的话,但也说明以往岁月的狗生活条件艰苦,肚子里并没什么油水。只是事过境迁,如今的狗大多是满肚子油腻,尤其是个别有钱人养的狗,比普通人吃得还好,于是就敢声称“狗比人值钱”!由此看来,“狗肚于里装不了四两香油”这句谚语还真不该被淡忘。

农 事

“春四夏三冬八遍,少叫一遍也亮不了天”。在没有钟表或缺少钟表的年代,当地几乎每个农户都要喂上一两只公鸡,用它的打鸣起到计时和闹钟的作用。前面这句话就是鸡叫的规律总结。现如今,人们有了各种各样更准确的计时工具,农户养鸡的也越来越少了,实在没必要再牢记这类常识了。

“倒房土,鼓三鼓”。“倒房土”就是反盖新房时拆下来的旧房土,把它上到农田里,那可是效果持久的好肥料呢。在当地,大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土房就逐渐被淘汰了,所以这句经验之谈对一些青年人来说就比较陌生了。

“房檐滴答水,地里二指雨”。这句谚语失效的原因是:过去农村大多是土房顶,或少数的砖瓦顶,都比较能吸水。当房檐滴答水时,地里大约就是二指雨了。但时下的农村,土房早已淘汰,瓦房也正在被楼房所替代,所以,许多家庭的房顶已换成了水泥、沥青、铁皮或彩钢瓦,一下雨,房檐就滴答水。这个时候,如果再用老经验去判断降雨量,无疑就是刻舟求剑了。

“哪里也有灵芝草,哪里也有蚂螂墩”。“蚂螂”是当地对蜻蜓的俗称;“蚂螂墩”则是一种丛生的野草,叶似韭菜,牛羊都不爱吃,估计是只能供“蚂螂”在上憩息而得名。以人类超凡的智慧,“蚂螂墩”也仅仅开发出了两个用处:一是叶子可以用来捆油条和蔬菜;二是可栽在田间地头作为地界的标示。相比之下,“灵芝草”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只是在当地无生长,所以在人们印象中类似虚无飘渺的“仙草”,而“蚂螂墩”也在近四十年里逐渐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这句谚语被人漠视也就在所难免了。

“六月韭,臭死狗”。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六月里的韭菜容易发臭,自然是不宜买、不宜放更不宜吃。然而,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由于在种植、运输、储存等方面采用了现代的科技手段,如今六月里的韭菜已不会像过去那样发臭,随便找家饭店,几乎都能吃到韭菜馅的面食。在事实面前,古老的谚语已经失灵了。

“有钱难买五月里旱”。在当地农历五月的农村,并非不需要雨,春播、夏播作物都需要雨。这句话在过去流行,主要是五月是麦收季节,下雨会影响收晒。小麦堪称当地最重要的农作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农作物,成熟时晚一天收割就会掉粒减产;遇到连阴天来不及轧晒就会发霉。所以当地人常说:“割倒地里不算,拉到场里一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由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麦收需要一个月左右,所以就有了这句谚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联合收割机的普遍使用,让许多农户在一两天内就过完了麦收,在地头上直接就把麦粒卖了。从那时起,农民们就再也不怕五月里下雨了。

“吃不到嘴里不算收”。在过去的农村,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收获季节常因“夜长”而“梦多”。看着不错的年景,丰产不丰收是常有的事,所以人们就有了这句无奈的感叹。改革开放以后,当各种收割机、脱粒机、播种机,尤其是联合收割机大量出现在农田里的时候,农民们才真正领悟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真谛。“吃不到嘴里不算收”的那种苦涩再也体会不到了。

“六月里立秋,颗粒不收”。在我国的农历中,六月里立秋是比较少见的。按照以往的经验,反常的年份往往出现旱涝蝗灾,导致庄稼减产甚至绝收。但当今的人们更相信以目前的生产力能够改变自然、创造奇迹。比如说,2011年就是六月里立秋,全国多地也出现了洪涝灾害,但有多少地方颗粒不收呢?不妨查证一下。

“压牛挑马颤达骡”。这是一句车把式套车的经验总结,意思是:役畜在拉车时,牛喜欢前沉,马喜欢后沉,而骡子则喜欢不前不后。眼下,这种经验已然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当地已经越来越难见到役畜的身影了。然后役畜的减少甚至消失,都不值得人们悲伤,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出 行

“穷逃难,富上京,死逼梁山下关东”。这是一句在社会动荡、衣食无着的年月广泛流行的话;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山东是向东北移民最多的省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很多的山东移民又纷纷迁回关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生活环境的变化。

“近怕鬼,远怕水”。在文化落后、迷信盛行的旧时代,人们经常会听到一些鬼故事。传说中的鬼可能就是你曾经熟悉的人,闹鬼的地点也可能离家很近,这就导致了人们“近怕鬼”。“远怕水”,是指远离家乡时,对外地的水域因不熟悉而害怕,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如今,随着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不相信鬼了;同时由于信息的畅通和便捷,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远水的恐惧,所以这句谚语也就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了。

“急走冰,慢走泥”。这句谚语可算是先辈们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同时也反映出过去的人们在途经冰川和泥淖时的艰险。只是科技的高度发达又一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当各种桥涵隧道可以穿越江河湖海时,当雪域高原可以畅行火车时,当飞机游轮可以漂洋过海时,即便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提示,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民国以前,在民众的心目中,当兵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经常以此劝阻别人当兵。这不是偏见,而是旧军队留给了民众太多的不良印象,通过“兵匪一家”、“白匪军”、“黄狗子”、“丘八”等俗语,就能反映出民众对他们憎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改变了人们多年的看法,从战争年代的踊跃入伍,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参军热”,足以让“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老俗话成为历史。

“一年搬家,三年受穷”。过去人们搬家都是逃难式的,路途既远又难走,所以免不了要丢弃一些财产,而路费又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再加上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安家谋生都要重新开始,没个三年两载确实缓不过劲来。如今的人们生活既富裕,长途搬家的也少;即使有,信息时代也避免了重新谋生的困难。况且,多数人都是从旧家搬新家,拆迁户还能拿到一笔不菲的补偿费。这个时候,估计谁也不会重提那句老话了。

“船家不打过河钱”。这句话说的是:船家讲究“先交钱再过河”的行规。眼下,虽然有好多人对这句话还记忆深刻,但坐渡船过河的经历却已渐行渐远。随着交通行业的突飞猛进,一些大河的旧码头如今已经搭建起浮桥,或者修建了石桥、水泥桥甚至是钢索桥。以德州为例,流经其中的黄河和运河上,如今已是难觅一条渡船,因此,“船家不打过河钱”也就无由谈起了。

“隔席不说话”。当地称赴宴为“坐席”,所以就有了这样一句老规矩,意思是:饮酒时不同桌的客人不要接话和插话。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遇上两桌的客人言语冲突时,还会有人用这条规矩来阻止。但仅过了几年,随着生活的富裕,群聚性的宴会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老规矩就被打破了:有些宴会,不仅主人要挨桌敬酒,就是熟悉的宾朋之间也会串桌敬酒,交谈几句。身处此地,即便是注重传统文化的老知识分子,也是见怪不怪了。

“十层单不如一层棉”。这句流传多年的经验之谈如今被保暖内衣打破了。看看数九寒天一身夏装打扮神采飞扬的人们,再想想过去对“秀才不穿棉,冻死不可怜”的嘲讽。古人若有知,对现代的人们也会忍不住羡慕嫉妒恨了吧?

“六腊月不出门是神仙”。农历的六月和腊月,分别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月份。在古代,人们出行都要经历千里跋涉、风餐露宿,六腊月出门势必要遭更多的罪。只是不曾想到:进入新世纪,出现了完全颠倒的情景。如今的人们,十里之行,也不再安步当车,而且各种各样的车辆、大大小小的宾馆都装有空调,更有些富裕的人们,腊月选择到南方过冬,六月专门到北方避暑。对于这种巨变,实在有必要把前面的谚语改成:“六腊月常出门的是神仙。”

买 卖

“穷卖馍馍富烧酒”。这句谚语主要流行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它的意思很明了:卖馍馍成本小,几乎人人都能做;而烧酒却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比如:要有个较大的空闲院落,要砌窖池,要置办酿酒器具,要预备粮食等原料,还需要一定的人力。新中国成立后,先将民间酒作坊公私合营,后来又转化为地方国营企业,这句谚语就慢慢地少有人提了。

“紧打酒.慢打油”。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有一些个人经营的酒作坊、油作坊。“紧打酒.慢打油”就是这些小业主做买卖的一个小窍门。打散酒时不过称,酒提本身就是量具,一下半斤或一斤。用酒提插进酒桶或酒缸里打酒时,酒会在提内旋转,形成一个漩涡,乍一看,满满的,如果等沉静下来,就不显满了,所以打酒要快。而打油正相反,打油的油葫芦本身也是量具,打油时外面会挂上一层油。需要停一停、掂一掂,不然的话,日子长了会赔本。这种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有零星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瓶装酒和瓶装油逐渐取代了零卖,“紧打酒.慢打油”的窍门也就失去作用,没人提了。

“卖梨不卖筐,卖马不卖缰”。这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做买卖的规矩。说法很多,如:卖梨留筐是为了节约成本;卖马不卖缰是留个念想;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代表着一种寓意,表示以后还能继续做生意,还能继续养牲口。这个老规矩受到冲击,是在集体经济时期,试想:当生产队把成筐的梨卖给供销社时,难道还要把筐留下来吗?卖马留缰的规矩至今还在流传,但随着役畜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已经难得一见了。

“灾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话除了说明手艺能养家糊口,还有劝人学艺的意思,有积极意义。不过,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过去的一些传统手艺,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或濒临消失,比如铁匠、木匠、泥瓦匠等;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虽然还有灾荒年导致农田歉收的情况,但饿死人的现象已经多年不见了。不过,这类劝人多学门技术的谚语却永远不应该被忘记。

“五马六羊”。这是一句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禁忌,意思是五月的马肉、六月的羊肉不能吃!这是因为:农历的五月和六月,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在缺乏储藏条件且运输不便的年代,一般是不会在这种季节杀马宰羊的;如果有,必然是病死的,肉质肯定不佳,若是吃了极易染病,上世纪七十年代,本地区就出现过违禁者“长疔”的病例。现如今,随着各种条件的极大改善和防疫检测的加强,这条禁忌已经没有人理会了,试看当地最热的六月,恰恰是羊肉串卖得最火的时候!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这是过去当地人种植果木总结出的不同树种的结果规律。时下,采用科技手段培育出的“矮化型”和“紧凑型”新品种,桃树和杏花第一年就能结果;梨树第二年就能结果。这是科学带给人们的实惠,同时也把前面这句多年的经验变成了过期皇历。

“快马赶不上青菜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青菜市场的行情瞬息万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青菜的保鲜期短、容易变质有很大关系。现如今,随着种植方式的改变、运输条件的便捷、储存条件的完善和外地蔬菜的调剂,青菜市场已变得稳定而充足。“快马赶不上青菜行”这句古语已经越来越难引起人们的同感了。

“窑上的饭,拿命换”。这句谚语中的“窑”,是指砖窑。烧窑的历史也很长,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还有过一段个人烧窑的兴盛期。烧窑是重体力活,既累又遭罪,从事这一行业的大多是青壮年,所以就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部门逐渐意识到这一行业对环保、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危害,开始对其进行限制,直到进入新世纪将其彻底取缔,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也终于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行业的消失不会令人惋惜?那么,烧窑应该拔得头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