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破袭战

如前所述,海军经过创建阶段,到一九五七年前后,初步形成了由少量驱逐舰、护卫舰和一定数量鱼雷快艇等舰船组成的水面舰艇部队,以及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和岸防部队等,在协同陆空军胜利完成解放被国民党军队驻守的,除台、澎、金、马、东沙、南沙等岛屿以外的沿海岛屿,担负了护渔、护航和保卫祖国领海等任务,并逐步积累了一些海上作战经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帝国主义从海上侵入我国时,海上作战究竟应采取何种形式,在具有武器装备优势和实力强大的对手面前,怎样才能发挥我之所长,积极配合陆战场作战。这个问题,在海军首次党代会和稍后召开的党的“八大”结束后,一直在我脑际萦绕。

开国大将萧劲光回忆海上破袭战(开国大将萧劲光回忆海上破袭战)(1)

一九五七年三月.我带着上述问题来到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进行考察研究。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是一九五二年设立的,主要培训海军中高级干部。当时海军系正处于将扩大为独立的海军学院的准备过程中。我除了以一定时间研究解决有关成立海军学院问题外,主要的时间是用来探索海军在未来卫国战争中的海上作战问题。其间,根据军委确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我认真阅读和研究了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关我军的战略战术的著作,结合人民海军创建以来的历次海战经验,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海军的成功战例,特别是苏联海军在巨国战争中的作战经验经过与苏联海军专家、海军系的教员和学员们座谈讨论,使我对未来海上作战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基本看法。

在同年六月十三日军事学院海军系党委扩大会上,我提出未来海上作战的形式应是以分散的海上游击战与有利条件下集中打击的歼灭战相结合,海上破袭战与沿海抗登陆战相结合。之后,经过一九五八年的封锁金门作战的实践和战斗经验的总结,经过海军学院的教学与研究,以及一九五九年海军党委一届六次全会的讨论,上述海军作战形式在我思想上更加明确。我提出上述海匕作战形式,主要是根据当时我国所处的国际战略环境与军事态势敌我力量对比,我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军委确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等因素,扬长避短,综合分析的结果。其基本依据和内容,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我国面临在海上被包围封锁的国际环境与军事态势。

美国一直把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看作其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的中坚,新中国的成立是美国这一亚太战略(亚洲、太平洋战略)的破产。经过朝鲜战场较量,美国企图用武力挫败“共产主义进攻”的迷梦又被打破。五十年代初,美国开始调整他的亚太战略,建立起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冲绳、台湾、菲律宾到东南亚的“东方弧线”包围圈,先后与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南朝鲜、菲律宾、英国、法国以及台湾国民党政权,订立了双边或多边条约,派重兵侵占我国台湾。

一九五五年美国参众两院又悍然通过授权其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这样,就在我国当面海上构成了以地缘为基础的战略体系。这一体系对我国包围态势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是南朝鲜、台湾和南越三个进攻桥头堡,部署有大量地面兵力;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泰国、马来亚,是整个战略体系的部署重点,配置有中程导弹基地,海军和战术空军;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马利亚纳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是战略体系的前进后方,部署有战略空军和海军后方勤务兵力。夏威夷则是这一防御体系的中枢,控制有两个师的战略预备兵力。

整个战略防御体系正面宽五千五百余公里,纵深八千余公里。当时美国总兵力的五分之一约五十万人,部署在这一地域。其中地面部队有五个师;舰艇四百余艘约一百七十万吨左右,占美海军作战舰艇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空军九个联队、飞机一千三百架左右。我们的对手是想在亚太部署起一道逷阻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防线,对新中国进行封锁遏制,将海空侦察巡逻乓力抵近我领字甸线附近,展开了一副战时进攻的阵势。如果一旦对我进行大规模进攻,其战略企图可能是:首先对我进行疯狂的战略性轰炸,毁灭我军事工业基地、政治中心、交通枢纽、海军基地、陆地机场,以及其他的战略要点;尔后在沿海登陆,占领海港、机场、战区及战略要地;最后向我纵深及大后方进攻,直到占领我全部国土。

我们对手的部署态势与企图,无疑占有极大的优势,但也明显地存在不可克服的弱点。首先,其第一道防线在我近海范围内,便于我依托岛岸实施近海歼敌,南朝鲜、南越又连接陆地,便于发挥我陆军之长;第二道防线在我中海范围内,(当时对近、中、远海的划分是:距我海岸二百海里以内为近海,二百至六百海里为中海,六百海里以外为远海。)我远程航空兵、潜艇可经常出击。第二,他们处于弹丸之地,岛屿上的港口、机场,防御较脆弱,易遭破坏,一旦遭我破坏,很不容易恢复,亦无回旋伸缩余地。第三,基地分散,后方供应线长,百分之九于九的物资依靠海运。对手的这种弱点.成为考虑我之作战形式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我海军仍是一支技术装备落后的轻型兵力。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关怀下,海军武器装备从依靠接收国民党海军的旧舰和改装商船,购置装配外舰,到独立制造小型舰艇,建立起一支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和岸防部队组成的海上轻型兵力。确立了以空、潜、快为主的海军建设方针,同时均衡地发展其它类型的舰船,以建立一支精千的海上为目标。但当时我国海军仍是一支常规装备为主的海上轻型兵力,主要武器是火炮,鱼雷和炸弹,以这些武器打击在沿海进行袭扰活动的台湾国民党海军舰艇,进行护渔护航作战,还是可以应付的,但要对付技术装备优势于我的对手,在装备上我仍然处于劣势。

为了逐步改变这种情况,海军在一九五九年提出了一个十年建设计划,建设的目标要向着以导弹技术装备为主的方向发展,提高海军兵力的打击能力。当时.我曾想,按照海军建设的十年规划,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将拥有一定的现代化技术装备,虽然由于国家经济和技术条件,在短时间内装备的总状况还不可能有多大改变,在技术装备上敌强我弱的状况也基本上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但是在世界强国海军已经装备了导弹的情况下,研究我国海军的作战形式,就不能仅限于我们已有的装备,还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因此,海上轻型兵力在常规条件下和原子武器装备条件下,如何进行海上作战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两种条件下的海上作战,就其本质说实际是近距离海战和远距离海战的问题。

装备火炮、鱼雷、炸弹的军舰和飞机都是近战兵力,按照当时的力量,这些兵力具在保障领海安全的能力,但水面舰艇只不过在领海内打过一些仗。而潜艇虽能在较远海区作战,但从建设以来还没有战斗实践。因此,总的说来,这支海上轻型兵力还没有离开过近岸海区,是协同和支援陆军作战,与守卫部队共同构成整体防御体系。

装备导弹武器的军舰和飞机,发现目标和使用武器的距离及杀伤威力都大大增加,也改变了舰艇对比关系,为小艇攻击大舰提供了现实可能。由此,也产生了对战术的新要求,战斗距离大大改变,战斗纵深大大扩大,纵长、横宽、分散、机动,成为装备导弹武器舰艇与飞机的战斗队形的主要特点。海上防御纵深也由此增大。

上述情况的出现,为在中远海区独立进行海上战役战斗和协同陆空军在近岸和近海海区打击敌人,提供了理论和实际可能。同时要求海军兵力在使用、编成和训练上,须根据舰艇的作战半径和装备情祝,区分为在近海作战的兵力和在中远海区作战的兵力。

三、海上破袭游击战与沿海抗登陆作战相结合是长来海上作战的一种主要作战形式。

经过对各种情况的仔细分析,当时我认为,我们与强大对手在技术装备上的差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弥合,敌强我弱状况决定我们海上作战的战术,不能作堂堂之阵的大编队对垒,只能利用突然性,用破袭游击战术,用破袭和游击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充分利用和发挥我之有利条件,利用和制造敌人的不利条件,进行持久作战。同时不放弃有利条件下对敌人实施集中打击的歼灭战,逐步转变敌我力量对比,求得最后歼灭敌人。

在敌人向我进行大规模登陆进攻时,海军应在军委意图下积极配合陆、空军进行抗登陆作战,把主要打击放在敌上陆阶段。在我海军力量尚薄弱之时,我们难以在中远海对敌进行主要打击。在敌拟上陆的近岸海区,可利用我一切力量协同陆、空军进行有准备的作战,以逸待劳,歼灭敌人,是有可能的。

在敌人一旦从海上侵入我国国上之后,敌我形势将会发生很大变化,敌人将由集中进攻转为分散活动,由远海到近海,由彼岸到我岸,利用我岸作为他们的基地,利用我海区作为他的海区,利用我之交通线作为他的交通线。同时为了支援其上陆的部队作战和在我海区的海上兵力活动,势必要依赖大洋、远海的交通线,由纵深海区向前沿不断进行后勤物资和人员的输送。这样,敌人的交通运输将更加频繁,兵力更须分散防守和巡逻警戒,为我们造成进行内线中的外线,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作战创造条件,也极易造成敌在总体优势下的局部劣势。

海军的中远海作战兵力,如潜艇、远程肮空兵和导弹舰只,就能在远离我岸的敌交通线上,卫娜人深海域进行独立作战,以海战场的独立作战行动配合陆战场的陆空军作战。这实际是统一战略部署下的海上独立战场。我认为海军兵力在敌人纵深海区开辟海上独立战场,进行破袭游击战,对扰乱牵制敌人削弱敌人有生力量,迫使敌人分散海上兵力,将在战略上对陆战场起积极配合作用。

无论是分散的海上破袭游击战,还是有利条件下集中打击的歼灭战或沿海的杭登陆作战,目的都是抓住敌人要害来打击歼灭敌人。进行这一作战的兵力将是海军的正规作战兵力,辅之海上民兵在有利条件下的袭扰和破坏。这与陆地游击战有明显的不同。一望无垠的海洋无遮无栏,海上民兵难以接近敌人,海军的正规兵力必须充分认识破袭游击战的重要作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海上游击战的战术,把分散的海上破袭游击战与有利条件下的集中打击的歼灭战很好结合起来,在海洋的广阔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活剧。

四、分散的海上破袭游击战与有利条件下集中打击的歼灭战相结合的作战形式,具有广泛性、突然性、进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广泛性。主要是指运用各种可能作战的兵力,在我兵力作战半径内的任何地点,使用各种武器,对敌人进行一切可能的打击,打一场海上人民战争。以海军兵力为主,辅以少量民兵,进行单兵种作战或多兵种合同作战,对敌小型作战编队、护航运输队、登陆队和分散活动的舰只.进行袭击,可在敌之正面或侧翼,也可在敌之航道要冲或海峡咐近进行袭击;可多方向集中突击,也司逐次连续打击;可袭击,司犹乱,用一切方法进行厂泛打击。

突然性。隐蔽突然袭击是以弱制强,从被动中夺取主动的重要方式。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作战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取得作战突然性,乘敌不意、攻敌不备。即使在被动状态下的抗登陆作战,也要寻找和制造有利战机,力争在海上战役、战斗中取得突然性。获取及时准确的情报,充分利用天候气象、水文地理和岛岸条件,进行战术上的佯动和运用技术伪装,是造成作战行动突然性的重要条件。

进攻性。我军在战略上实行积极防御,在海上战役、战斗中,必须以进攻为手段,绝不能实行单纯防御,也不可能有单纯防御。只有在有利条件下的战役战斗的主动进攻,才能达到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也才能完成积极防御的战略使命。

灵活性。即指灵活运用兵力和运用有利的作战形式。根据敌人海上活动情况,或集中兵力以突击,或出动小兵力以袭扰,或对其港口、航道以封锁,或在交通线上以截击,或海面、亘以三中、或水下,只要能达到有利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一切灵活措施,都可实行。

为了顺利地实施上述海上作战,在海军建设指导上,我与海军其他领导同志还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统一对未来海上作战形式的认识。在海军一届六一次党委全会和军事学院海军系党委扩大会I,我对末来海上作战形式都作过专题发言。当时苏联顾问反对,我们有的同志也不同意,通过会议的讨论和以后与专家们的共同探讨,将概念弄清楚了,取得一致的看法,并成为海军建设的指导依据之一。其实,在敌人海域、在其交通线上,进行破袭游击作战早有战例,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根据条件有新的发展,发挥作用。这不是我的创造。

二是必须建立一支能机动、能作战、能生存.习惯于海上艰苦斗争的作战兵力。在面对优势敌人面前,要以机智顽强的作风,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困难的自然条件和优势装备的武装敌人。意志的培养,严格的技术与战术的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核心,也是战斗力的体现。

三是要抓好海军装备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这是海上作战的物质基础。

四是要建立稳定、有效的作战指挥体制它包括三个系统:一是侦察、观察和巡逻联成一体的保证系统,以便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二是包括防潜、防空、防雷、防原子化学与防奸保密的防御系统,以保证兵力的安全与行动的隐蔽突然。三是建立稳定、及时的作战、通信系统,使组织指挥战斗的作战程序与作战形式的要求统一起来。

五是要建立可靠的后勤与技术保障体系,保障部队能迅速恢复作战能力。

六是要根据海上防御的战略任务、敌人态势、地理特点,合理配置乒力,进行战场建设。

以上就是我对海军未来海上作战的总体看法,迄今已过去二十多年时间。虽然当时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曾指导我们取得了海上作战的胜利,但毕竟没有经过大规模海上战争的检验,特别是近二十余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军装备也决非昔日可比,世界大战在本世纪内乃至更长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我军从过去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到和平建设以应付局部战争为重点的轨道上来。因此,当年提出的一些想法,只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