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门师兄弟学艺的上联(师不必贤于弟子)(1)

据某生云,某市一重点高中期末高一语文考试题中有一上联要求学生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下联。其上联为“银花焰吐长春景”,监考的正好是该校的一位语文老师(女),大约一时兴起而试对之,据说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对出下联“火树闪烁不夜城”。而该老师的学生张某(女)在其卷中所写出的下联是“礼爆声兴万寿年”。两相比较,优劣泾渭分明。

对联在平仄、对仗和立意方面均有严格要求。一般地说,平仄在本句中要相间,与对句恰好相对(相反);对仗要求工整,词性相同,词组结构一样,同类事物不宜联对;立意以含蓄、丰富、健康为佳。本题上联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而那位语文老师所对的下联则为“仄仄仄仄仄仄平”,显然平仄不协调,不合对联要求;而那位女生的下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完全符合对本联的声律要求。在平仄运用上该生胜于其师。再看对仗,学生以“礼炮”对“银花” (名对名), “声兴”对“焰吐” (主谓对主谓)“万寿年”对“长春景” (词组对词组),完全符合对仗要求,而其师以“火树”对“银花”词性虽同,但其含义一样,均指灯火辉煌,同类事物不宜相对,有“合掌”之嫌。“闪烁”对“吐焰”词性不合, “闪烁”为动词,而“焰吐”为主谓词组; “不夜城”与“长春景”勉强可对,然而不工。

同门师兄弟学艺的上联(师不必贤于弟子)(2)

从内容与立意看,这位老师的下联不及上联及学生之下联含蓄丰富,且釜凿痕迹十分明显(硬套柳亚子先生“火树银花不夜天”句)。综上所述,无论平仄,对仗及立意其师之作均不如其生。真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为一所名校的高中语文老师在诗联方面的知识如此浅薄,“应对”能力又如此之艰难抽劣,实在令人有些惊讶与担忧。俗语云: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自身的“水”么少,又能给学生多少“水”呢?

日前又闻,一位来该校试教的大学文科生在试讲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时,将“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戍”字板书成“树”字(如为笔误另当别论),却还大讲特讲此“树”字用得如何之妙,而令学生哄堂大笑。如此之师岂不误人子弟?为师者不可不慎啊!

名师当可出高徒,然“高徒”又并非全从名师出。平庸之师是绝对教不出高徒的,即有出类拔萃者,大都也是学生自身努力深造的结果。

同门师兄弟学艺的上联(师不必贤于弟子)(3)

现在有的老师离开了“教参”不会分析教材,讲课照本宣科;离开了"参考答案”不会做题或写不出准确答案;同卷考试老师考不赢学生也不在少数。“师不必贤于弟子”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老师某方面不一定高于自己的学生也是正常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的老师,这应看作是可喜的事情,然而老师绝不能以“师不必贤于弟子”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业余时间应加强学习,不断积累提高、不断丰富学科知识,努力“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各方面都应做学生的表率,千万别让学生看轻甚至瞧不起你。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笔者从老师教育学生的角度立意,试以“蜡矩芯含壮志情”应对上联“银花焰吐长春景”,供同行参考。

有一诗友闻之,从学生角度立意,以“金榜题名学子心”对之更妙。各位喜好对联的朋友也可以试着对一对。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