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七雄并存,以秦国为最强。而秦国和山东六国之间,则有着太多的利益冲突和恩怨情仇。

秦始皇有吞并六国的决心和雄心,在他亲政以后,便开始了这方面的筹划和准备。从公元前232年开始,历经十一年多的时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壮举。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1)

这一时间跨度,几近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和,其过程不可谓不长,不可谓不艰难。

因此,秦始皇对自己的这一功绩充满了自得和炫耀,他认为:“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令丞相和御史“议帝号”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这段话充满了胜利者的自豪和王者的荣耀,不仅简单的说明了他灭六国的过程,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六国灭亡的顺序:

韩国,“兴兵诛之,虏其王”!

赵国,“兴兵诛之,得其王”!并对自立为代王的赵公子嘉“举兵击灭之”!

魏国,“秦兵吏诛,遂破之”!

楚国,“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

燕国,“兵吏诛,灭其国”!

齐国,“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2)

秦始皇连续用了六个“诛”字,两个“虏其王”,两个“得其王”,再加上“诛“、“击”、“破”、“定”、“灭”、“平”六字,把秦始皇的胜利者的姿态和傲慢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段话也告诉了我们,秦始皇为什么非灭六国不可?请看他给出的六大理由或者说是借口。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

秦始皇认为韩王安是一个不讲信用、不守承诺的人,对这样的人当然要“兴兵诛之”。

韩王安在历史上又被称为“韩废王”,他是韩桓惠王的儿子,于公元前238年继位,而成为战国时期韩国的第十一位君主。

作为韩国的末代国君,韩王安即位的时候,韩国已经成为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在大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秦始皇所说的“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古到今,弱国历来都喜欢依附于强国,正好像当今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之流。弱小的韩国对秦国是既怕又恨,怕的是秦国的强大,恨的是秦国的骄横,但又不甘心臣服,所以当秦国发兵攻打赵国的时候,韩王安的心态是“观望”,但还不能说是想在秦赵“鹬蚌相争”之中得利,因为无论秦赵哪一方胜利,韩国都是无法从中得利的,因此只能说是“坐山观虎斗”。他最希望的是秦国军队战败,但又担心赵国失败,但结果是赵国惨败了。

公元前234年,赵国的平阳、武城两城被秦将樊於期率兵攻占,赵将扈辄阵亡,十万赵军被斩杀。这时韩王安害怕了,这才派了他平时并不怎么待见的韩非出使秦国,向秦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3)

韩王安

可是不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樊于期在围攻赵国邯郸时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秦军几乎全军覆灭,只有樊於期率领少数护卫兵士突出重围。樊於期因害怕担责而逃往燕国。

韩王安得知此事,像突然被打了鸡血,振奋异常,认为秦国也并非是战无不胜,一个赵国就能让他如此狼狈,秦国又何足惧哉?因此而动摇,倒向了赵国一边,信誓旦旦地要和赵国一起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

韩王安“已而倍约”的做法彻底激怒了秦始皇,在派李斯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公元前230年,秦国派遣内史腾率军攻韩,很轻松地攻下韩国。韩王安出尔反尔,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无奈投降,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

韩王安共在位九年,亡国后被迁离韩国旧地,软禁于陈县。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将软禁中的韩王安处死。

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

虽然赵国是秦始皇生母赵姬的娘家国,也是秦始皇外婆的“彭湖湾”,但赵国在秦国眼里却不是什么亲戚,反而仇怨日深。

其实赵国在“三家分晋”之后直至战国中期,与秦国并无太大的恩怨,也曾经多次与秦联合攻齐。但秦国一直对山东诸国虎视耽耽,赵国也一直对秦国心存戒备。

秦昭王时,赵武灵王曾经乔装成使者进入秦国,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云中、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使秦国非常惊慌。赵惠文王时,赵国与秦国关系不错,多次联合韩、魏等国攻打齐国。

秦国与赵国第一次正面的军事冲突大概发生于赵惠文王十七年,即在公元前282年,原因是秦国怨恨赵国没有按照原来的约定联合进攻齐国。这一次,秦国攻下了赵国的两座城池,第二年又攻下了赵国的石城,第三年秦国又夺取了赵国的两座城池。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4)

但这都属于小打小闹,并没有使两国大伤和气,因此才发生了后来的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等历史事件。其实这两件事情从外表上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的风波,而事实上却是两国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

秦昭王受了蔺相如的两次羞辱,岂能甘心?于是在公元前269年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经过韩国的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但在这一次的“阏与之战”中,秦军却被赵奢所统领的赵军精锐突骑所击败。后来在赵孝成王时,又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秦赵两国的矛盾已上升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

但自从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以后,秦赵两国的国力都受到了重创,然而秦昭襄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难,则对手更难。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59年,他力排众议,不给赵国以喘息之机,命秦将司马梗,挥戈北上,攻略赵国故都晋阳。《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司马梗北定太原。”

而当时的晋阳,是赵国太原三十七城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一旦晋阳不保,太原有失,赵之国基将有大厦倾覆之厄。自此以后,太原便在秦赵两国之间来回拉锯,今为秦占,明天又为赵夺,这样反反复复,直到公元前247年,即秦庄襄王三年,“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太原才正式纳入秦国版图。所以《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嬴政即位的时候,已经是“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

也就是在这一年,赵国大将李牧以相国的身份出使秦国,与秦国订立盟约,因而秦国遣归了赵国的质子。

然而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不久,便发生了“晋阳反”的事情,于是秦王政派“将军蒙骜击定之”。对于此,《史记·赵世家》中却记载为:“二十年秦王政初立。秦拔我晋阳。”

至于“晋阳反”的情况如何,史料中却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秦始皇却把赵孝成王时的这来一笔帐,记到了赵幽缪王迁的头上。公元前229年,秦国对赵国进行了一次灭国之战,赵王迁派大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却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幽缪王杀了李牧和司马尚。于是秦将王翦率大军于公元前228年攻陷赵都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迁。继韩国灭亡之后,赵国成为第二个被秦国灭亡的诸侯国。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5)

赵王迁

赵王迁的儿子赵嘉,在赵国逃亡的大夫们的拥立下在代地称王,六年后,即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克代地,灭了赵代王嘉,并把代地设为郡。至此,赵国彻底灭亡。

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

看看《史记·魏世家》,还真是挺有意思的。魏国自魏武侯十一年,即公元前376年,伙同韩、赵两国瓜分了晋国之后,便和秦国的关系好坏无常,但是挨打的时候居多。

请看下面的统计:

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372年,魏军被秦军打败;

魏惠王九年,魏军和秦军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交战,秦军俘虏了魏国大将公孙痤,并夺取了庞城;

魏惠文王十七年,魏军与秦军在元里(在今陕西澄城县南)发生战斗,秦军攻占了魏国的少梁;

魏惠王三十一年,秦国和赵国、齐国一起进攻魏国,商鞅诈骗并俘虏了魏国大将公子印,然后又袭击了他的军队,打败了魏军;由于魏国原都城安邑靠近秦国,于是魏国把都城迁至大梁;以至于秦邦公去世后,商鞅从秦国逃到魏国的时候,引起魏国人的愤恨而没有收留他;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死后,魏襄王即位的第五年,秦国军队在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寺沟河)打败魏将龙贾率领的四万五千军队,并围困魏国的焦城和曲沃,迫使魏国把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

襄王六年,秦国军队又夺取了魏国的汾阴、皮氏和焦城;

七年,魏国把上郡全部给了秦国,同时,秦军又占领了魏国的蒲阳;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6)

襄王十二年,秦军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和平周;

魏哀王于公元前318年即位,到了第五年,秦国派樗里子攻取了魏国的曲沃;

魏哀王十年,秦国军队进攻魏国的皮氏,但没有攻下;

十六年,秦军攻占了魏国的蒲反,阳晋和封陵;

魏昭王元年,即公元前295年,秦军攻取了魏国的襄城;

第二年,秦军又与魏军交战,魏军再一次失败;

魏昭王三年,秦将白起在伊阙打败魏、韩二十四万联军;

六年,魏国把河东四百里土地割让给秦国;

昭王七年,秦国攻占了魏国大小城邑六十一座;

昭王九年,秦军又攻克了魏国的新垣和曲阳两座城邑;

昭王十三年,秦军攻下魏国的安城,大军直逼魏都大梁,后来撤离;

魏安嫠王元年,即公元前276年,白起率秦军攻下魏国两座城邑;

公元前275年,秦军又攻下魏国两城,大军兵临大梁城下,韩国派兵救援,魏国把温邑让给秦国以求和;

魏安嫠王三年,即公元前274年,秦军攻下魏国四座城邑,斩杀四万人;

公元前273年,秦军打败了魏、赵韩三国联军,杀死十五万人;

魏安嫠王九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怀邑;

十一年,秦军又攻下了魏国的鄹丘;

公元前266年夏天,秦军攻占了魏国的邢丘和怀两地;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魏安嫠王于三年后去世,他的儿子景湣王于公元前242年即位,这一年,秦军攻下了魏国的十二座城邑,设置为秦国的东郡;

次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朝歌;

第三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汲邑;

第五年,秦军攻下了魏国的垣地、蒲阳和衍邑;

公元前227年,魏景湣王死,他的儿子魏王假即位,三年后,即公元前225年,秦军引鸿沟之水淹灌魏都大梁,历时三个月之久,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至于秦始皇所说的“魏王始约服入秦”之事,大概指的就是公元前254年发生的那件事吧?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7)

那一年是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天下诸侯都来归附了秦国,但是魏国却是最后来的,秦昭襄王生气,便派兵讨伐魏国,攻占了吴城。于是“魏委国听命”,意思就是魏王把国家委托给了秦国,而听众秦国的命令了。

但是后来,魏国大概是不甘屈从,又打算联合赵国和韩国攻袭秦国,这应该是秦始皇之前的事情,但这笔老帐和新帐都一起让秦始皇给清算了。

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

这里的荆王实际上就是楚王,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楚顷襄王。

《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78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秦国大良造白起进攻楚国,攻占了楚国的郢都,焚毁楚国先王墓地夷陵,改置为南郡(今湖北荆州江陵县)。楚顷襄王的军队溃散,不能再应战,退往东北固守陈都(今河南淮阳),并将都城迁到陈都。

也是在这一年,“(秦昭襄)王与楚王会襄陵”(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北部襄陵镇,因晋襄公陵墓于此而得名)。而这次会盟的主要内容,就是把楚国湘江以西以洞庭平原为主体的区域割让给秦国。

而秦始皇所说的楚国“已而畔约,击我南郡”之事,大概发生于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276年,《史记·秦本纪》中作了这样的记载:“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顷襄王退守陈都,聚集东部大约十万士兵,向西攻取被秦国占领的长江沿岸的十五座城池,并划为郡县,用以抵御秦国。

楚顷襄王死后,他的儿子楚考烈王于公元前262年即位,把一个州给了秦国以求讲和。楚国从此更加衰弱。

秦王政即位后,楚国曾于公元前241年与其他诸侯国商讨共同讨伐秦国,但由于发现形势不利而撤军。楚国把国都迁至寿春,也就是郢地。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儿子楚幽王悍即位。公元前235年,秦国联合魏国讨伐楚国。楚幽王悍只做了十年国君就死了,继承君位的是他的同母弟犹,这就是楚哀王。楚哀王继位只有两个多月,就被他哥哥负刍的党徒杀死,负刍被拥立为国君。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8)

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在蕲地打败楚军,杀死楚将军项燕。第二年,王翦和蒙武率军攻入楚都,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从此灭亡。秦国在楚国共设置了三个郡县。

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

从历史的记载上看,秦国和燕国之间似乎没有发生过战争冲突,然而随着韩国和赵国的灭亡,燕国也日益感受到,凶险正朝着自己渐渐逼来。

公元前228年(燕王喜二十七年),秦军攻破赵国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公子嘉逃到代地,被一起逃亡的赵国大夫们拥为代王。代地毗邻燕国,此时秦军已兵临易水,已经做了二十七年君主的燕王喜和他的燕国统治集团一片惊惶。

燕国太傅鞠武积极主张与代、齐、楚、匈奴联合共同抗秦,但太子丹认识到诸侯此时都已经屈服于秦国,合纵抗秦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因而他而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危险方式,就是刺杀秦始皇。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9)

燕太子丹少年时曾在赵国做人质,和出生在赵国嬴政有着十分相似的命运,所以二人在赵国时的那段少年时光十分要好。后来嬴政回到秦国,并于公元前246年成为秦国的当家人。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燕王喜派太子丹前往秦国作人质,已经成为秦王的嬴政好像忘记了这个少年时的玩伴,对太子丹态度并不友好。其实这也难怪,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是他国的人质,现实就是这样,地位变了,那关系当然也会随之改变的。

后来,太子丹费了不少的周折从秦国逃回燕国,想到嬴政对自己的态度心里就来气,再加上秦国现在已经对燕国虎视耽耽,所以他千方百计地寻求报复秦王政的办法。但燕国实在太弱小了,太子丹有心无力,力不能及,于是才产生了刺杀秦王政的念头。这便是秦始皇所说的“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之意。

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刺客荆轲携带秦王政一心想要得到的燕国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州地区)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与另一名叫秦舞阳燕国的武士前往秦国,企图利用献图的机会刺杀秦王嬴政。虽然“图穷匕现”,但这次太子丹精心筹划的刺秦行动最终以失败收官。秦王政便依此为借口,派大将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进攻燕国,在易水之西,大败燕国和代王嘉的联军。

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率军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仓皇逃往辽东。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又惊又怕,在代王嘉的建议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虽然没有答应求和,但秦国为了集中兵力对付魏国和楚国,对燕赵残余势力暂时停止了进攻。当然,秦国很清楚,他们已经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既然草已经斩尽,除根那是早晚的事情。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10)

秦国于公元前225年灭魏,前224年灭楚,转过头来就要对付燕国了。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从此灭亡。秦始皇对燕国真正的做到了“兵吏诛,灭其国”。

燕国灭亡之后,秦在燕地设立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公元前265年,齐襄王死,他的儿子田建即位,史称齐王建,由母亲君王后辅政。由于君王后有贤德,与秦国的关系处理得较为谨慎,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也很有信用,而齐国的地理位置又处于东方海滨,离秦国较远,因此秦国在消灭其他五国之前,对齐国实行远交的政策,因此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齐国都没有战祸发生。

公元前249年,君王后逝世,齐王建任用后胜为相。后胜是君王后的族弟,为人贪婪,秦国利用后胜贪财的弱点,经常派人给他送去重金。上行下效,后胜的宾客、仆从们也经常收受秦国的贿赂。于是他们共同力劝齐王建不要出兵援助其他诸侯国,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等人的主张,对遭受秦国攻打的其他五国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致使秦得以将其他诸侯国各个击破,最后使齐国孤零零地处在秦国的威胁之下。

至此,齐王建才感到了灭国之灾的来临,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必兵守其西界,不通秦。”

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相继灭亡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五国之后,以齐国“不通秦”,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大将王贲率领秦军,避开了齐军集结在西部四十万主力,从原来的燕国南部突袭南下,直奔齐国都城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顿时土崩瓦解,溃不成军,不战而败。

齐王建知道大势已去,出城投降,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国齐国宣告灭亡。因而秦始皇才能自豪地说:“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并在齐地设置了齐郡和琅邪郡。

秦国终于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消灭六国(秦始皇为何非灭六国不可)(11)

不过,秦始皇对丞相和御史最后说的一句话似乎有点意思。他在列举了消灭六国的理由之后,颇耐人寻味的说:“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意思是,我之所以能够消灭六国,统一天下,以我的“渺渺之身”是做不到的,那都是有赖于祖宗的庇祐。看上去他还是颇为谦虚的,但仔细再看再听,这种谦虚实在有些虚假。

因此他提议“议帝号”,认为“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如此伟大的功绩,如果“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果然,他成为了“始皇帝”,那可真是前无古人,但后面却有着太多的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