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日走得脚乏,遂与朋友一起步入一家叫作“山中杂记”的小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一杯茶一杯花?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杯茶一杯花
1
那日走得脚乏,遂与朋友一起步入一家叫作“山中杂记”的小店。
这是一家兼卖书的茶室,或曰兼卖茶的书店。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居然在这家店中书架上,见到好几位朋友的书。
据说此店的主人是夏雨清,算是杭城媒体圈的老朋友了——遗憾的是这天他并不在松阳。我知道他在德清开民宿,后来到松阳开民宿,后来又到很多别的地方开民宿,黄河边,草原上,民宿开得风生水起,朋友圈里也常见他四处游走。以至于,我们约了见个面聊聊,而半年过去,仍未见上。
这是在松阳县城的老街。每到松阳,必到老街走一走。老街生活气息浓郁,许多老居民仍在老房子里住着,打铁的、卖药的、戗刀的、炸油条与灯盏馃的,生活仍在这条老街上热火朝天地运行。
走在这样的街上,就仿佛是一脚踏进旧时光里,一幕幕都是生动不已。这是松阳老街比其他许多老街有意思的原因。
老街上开着的茶店也不少,其中松阳端午茶亦是随处可见。
而这间叫作“山中杂记”的店,或称杂货铺,也是安静的一隅。那天我们在老街,遇到了一阵雨,干脆就走进来喝茶翻书。老屋里有一座天井,雨就从天井里飘落,洒在菖蒲、兰花、青苔上。货架上有茶,也有书。而关于茶的书,自然也是店里特别留心的部分,摆在显眼位置,有《茶在中国》《茶道六百年》《茶战》《茶叶帝国》等。我点了一杯松阳绿茶,喝了三泡。
店中还售卖番薯寮村民制作的红糖。番薯寮村民擅长做红糖。在每年的立冬之后,作为远近闻名的产糖区,番薯寮人就把甘蔗之中隐藏的糖分提取出来——这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工作,类似于蜜蜂对于甜的酿造——直到甘蔗的汁水变成糖粉,那种焦糖的香味儿飘落在整座村庄上空;这种工作成为村民最快乐的事,也成为游客们对于端午茶之外,另一种“松阳味道”的想象来源。
雨仍在下。
“山中杂记”数步之遥,就有草药铺。松阳人热爱中草药,热爱一切植物体内所蕴藏的药物属性。他们把山野之中的苍术、藿香、樟树皮、竹枝、竹叶、野菊、白芷、桑叶、菖蒲、山苍柴、鱼腥草、白茅根及其他各种树皮草根采来,晾干,用柴刀剁成小段,入锅里略微炒制,再晒干,混合,配成各种各样的凉茶,用开水泡来喝。在松阳人的眼中,这种叫作“端午茶”的凉茶有着神奇的作用。山野之中的植物草木,与当地人的血脉精神达成天衣无缝的和谐统一。
同样,茶叶这一种单一植物的叶子,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犹药也。从唐代以来,茶就具备了无可替代的价值使命,“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大师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明确指出了茶的三层功用,而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山中清修的人,知道茶的特殊功用,将其作为修行的必备良饮。
道士叶法善,在松阳有着人尽皆知的知名度。他出生在松阳县的卯山后村。有一年,当故乡松阳遭受瘟疫之时,在武当山云游的叶法善赶回松阳卯山,召集众多道士采制卯山仙茶,以卯山仙泉煮开,开观施茶七七四十九天。百姓讨取仙茶饮用,得以避疫。由此可知,茶或者百草茶,都是自然界的伟大馈赠。
在元朝,有一个叫刘回翁的松阳人,写下一首诗《卯山》,表达他对先贤叶法善的纪念。在这首诗里,有两句常被后人默诵,“石室夜明烧药火,云轩晓暖煮茶烟。背岩最怪苍松老,百折霜根不记年”。石室,便是叶法善隐居修行的地方,云轩则是他的茶室或书斋。
春雨仍在松阳老街上空飘飞。一杯清茶,茶烟袅袅。
草药店老板躺在竹椅上午休,此刻已然响起微微的鼾声。
2
“菜花姑娘”叶丹红喜欢在朋友圈里,晒一晒自己的日常生活。她在大木山拍的每张图片,都会引来一片赞叹。
蓝天、白云、茶园、大地——跟童话世界里一样。
“不是我的照片拍得有多好,而是大木山的每一天都这么美。”
她在大木山茶室工作。上午和下午的阳光,会在深色的清水泥墙面和地面上投射出斑驳的树影。茶室的每一个空间,每一个角度,似乎都有晃动的光影。
风从水面上吹来的,摇动梧桐树影,捎来茶园的清香。
这天叶丹红在茶室忙碌的间隙,看见湖面上倒映着一圈彩虹的光圈。她一惊,抬头去看,发现天上有一轮七彩的光晕。她把照片晒到了朋友圈里。
这间大木山茶室是建筑师徐甜甜设计的,建成之后,在国际上获了奖。很多人跑来打卡,在这里喝一杯茶,感受一下跟大自然贴得最近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可能建筑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间体吧,如果没有这间茶室,许多人身处大自然当中,而不自知这一份美。
好的建筑,如同好的照片一样,都是一种微小的提醒。
徐甜甜在设计茶室的时候,为了保留五棵梧桐树,特意把建筑退后了许多。现在,梧桐树成为茶室不可或缺的四季风景。
树影、阳光、波光、茶田,周围环境里的自然元素,都成为茶室建造的场地条件。建筑师说,这座茶园太美好了,要把自然环境引到室内来,也要让建筑融于大自然的外部环境。所以,她在这里实践了“半建筑半自然”的观念。
半,且半,这是很美好的状态。
半醺。半饱。春山半是茶。偷得浮生半日闲。
宋代松阳乡贤朱琳,有一首诗写当地的延庆寺塔,诗曰:“僧老不离青嶂里,樵声多在白云中。”这也是很好的状态——樵声多在白云中,云雾飘来荡去,砍柴人如在仙境,茶园也如在仙境。
松阳这个地方,适宜茶树生长。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水呢,几乎都出自松阴溪。这条溪是浙江省第二大江瓯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一半的流域在松阳境内。山中多云雾,气候也适宜茶树生长。云雾之中,多茶。茶就是松阳的一张金名片。大木山茶园,是松阳茶园的代表作。2015年,位于新兴镇的大木山茶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国内首个将自行车骑行运动与茶园观光休闲融合的旅游景区。这个茶园浩瀚如海,核心面积3000余亩,连片茶园面积8万余亩,景区内建有休闲骑行赛道8.3公里,专业骑行赛道7公里。骑车在茶海之中,简直是另一种方式的饮茶——目之饮,鼻之饮,肤之饮,耳之饮,何其酣畅哉。
松阳人的屋角、檐下、篱旁,都种着一棵棵茶树。开窗面茶圃,把盏话香茗。怪不得徐甜甜来到大木山,要在这样的茶园里建一所茶室;还要把这样的建筑,隐没在一片浩瀚的茶海之中。人在草木间,才是一个茶字呢。
明代贡生,松阳人占嘉卿,在他一首题为《万寿山》的诗中说:“空厨竹畔无烟火,细和茶声有竹鸡。”炉上煮茶的声音,和窗外母鸡的咯咯叫声相和,山中日月长,这样悠然缓慢的日常,放在今天,也一样是叫人无限神往的事。
四月以来,叶丹红每天是在大木山茶室中度过,也在童话一般的风景中,消磨她的一天一天。如果人生注定是一场浪费,那就一定要浪费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上。她是热爱茶的。在松阳,还有一些茶室,如老街上的“松阳故事”,乡下的“田园书房”,还有这大木山的五棵梧桐树下的茶室,都是众生凡俗的日常生活与茶事联结的秘密通道——在这里,茶不只是一碗茶汤,它更是云雾,是音乐,是古今贤人间的对话,是心灵之舞——说到底,那是美啊,傻瓜。(周华诚)
【编辑:汪宇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