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产剧给到小七不少惊喜,在选材方面总算跳出爱情范围,寻找更多有温度的内容。当然,以往也会出现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但已经很久没有像2019年这么紧密的衔接。

从正午阳光的《都挺好》聚焦原生家庭问题,顺道又让观众了解了阿尔茨海默病,到改编自精神疾病神案例的《爱上你,治愈我》,虽然两部剧都在后半程进行了一些温和处理,但前期带来的冲击性足够点赞。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1)

紧接着上线的《我们都要好好的》,更让小七感受到国内编剧在题材选择上不断上升的勇气,终于有走出舒适圈的预兆。

《我们都要好好的》(以下简称《我们》)由刘涛、杨烁主演,看到这两个演员再次组CP不少观众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安迪与小包总的再续前缘,出场便以婚后生活为切入点的剧情,也弥补了《欢乐颂》第三季迟迟无消息的遗憾。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2)

但看了故事走向,小七不得不感叹一声:“安迪”与“小包总”的婚姻生活有点压抑。从这部剧上线首日推广方便以“丧偶式育儿”为切入点进行宣传,便可窥见该剧主基调“繁忙事业型男主与全职主妇型女主的困局”。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3)

杨烁饰演的向前是位优秀的公司高层,开局便完成了王大锤的人生理想: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外加美娇妻与可爱儿子,但故事的帷幕刚刚拉开,紧接着是重创。在向前享受高光时刻时,刘涛饰演的妻子寻找却因为抑郁症发作自杀。

寻找为什么自杀?这是《我们》抛出的话题点:丧偶式育儿

丧偶式育儿的官方解释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剧中这个“已丧”一方,是丈夫向前。虽然向前为妻儿提供了绝佳的经济条件,但育儿的压力也完全抛给了妻子。他忽略了妻子的精神需求、缺席孩子的成长甚至连基本的夫妻生活都要靠药物支持,家庭只是表面风光。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4)

丈夫的缺席以及越来越封闭的生活圈让寻找陷入崩溃,抑郁症侵蚀了她,甚至无法再照顾儿子。这样的精神状态引起了不少独立承担育儿压力的全职主妇共鸣,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寻找的压力。

电视剧中,向前面对寻找提出离婚要求时非常不理解,他有两个扎心的观念,一个是“我给你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在他看来生活一直在提高,好日子来了妻子却在“作”,另一个观念便是认为妻子生活太过无忧无虑,不理解社会现实。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5)

比较尴尬的是,他的两个观念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剧中寻找唯一的闺蜜便说出类似的话,认为她应该适可而止。而观众群中支持向前的也大有人在,弹幕中指责女主太作的不在少数,而且男女观众皆有。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6)

相互不体谅的同时,生活观、价值观也产生分歧,寻找希望家庭充满温暖,希望一个有沟通有陪伴的丈夫。而小城市出生曾经被岳父嫌弃过的向前,对财富、社会地位的渴求很高,全职主妇的太太、豪华的房子、家人优越生活都成了他证明自己实力的“工具”,剧情十分压抑。

其实,《我们》在处理这个敏感话题上非常“温和”

丧偶式育儿在论坛社会版是仅次于婆媳矛盾、彩礼之争的热门议题,在中国大环境下,大多由女性承担家务、育儿压力,剧中刘涛崩溃的状态是许多经历过同样状态的母亲生活写照。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7)

但在小七看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讨论上还是比较温和的。电视剧把开场放在男女主矛盾爆发时间点,寻找曾经独自面对育儿等问题的压力观众并不能直接的感受到,很难产生100%的同理心。

同时,也给出不少笔墨在向前在工作压力上,工作竞争的残酷、不能停歇的应酬让他身体状态都处于濒临崩溃状态,他的压力并不小。感情上,他对妻儿并不是完全甩手不管,只是欠缺理解,这让他少受了许多炮火。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8)

对男方人设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温和创作,可能是编剧对现有影视剧大美满走向的“妥协”,但还是有很多警醒观众的设计。寻找抑郁症状态下的崩溃让人心疼,许多受产后抑郁、育儿焦虑的家长,极亦产生她这样的悲剧。

而向前面对妻子患有抑郁症的不重视,也相当写实,在影视剧以及社会新闻中一些悲剧报道传播之前,向前的态度是大多丈夫面对同样问题时的反应。当你已经处于悬崖边时,对方还在猜测你要做什么,这是很压抑的。

温和版的《我们》已经让观众觉得压抑,沉重版的《坡道途中的家》更加残酷

同样是面对“丧偶式育儿”、“全职太太”这个话题,日剧就比较大胆犀利了了。与《我们》一样正在更新的《坡道途中的家》,便以一个残忍的开头撕开温和表面下的隐患,冲击力很强。也许剧中女主遭遇的压力,便有寻找经历过的。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9)

剧情以命案开场,饱受育儿烦恼折磨的全职妈妈在精神状态失常的情况下松开了抱着女儿的手,悲剧发生。

面对这件悲剧,柴崎幸饰演的女主里沙子非常不理解,同样是全职妈妈的她对这个母亲成见很大。但意外成为案件陪审团替补成员后,里沙子却在一次次庭审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她的遭遇也渐渐浮出水面。

首先是丈夫的冷漠虚伪。表面看起来她的丈夫是温柔体贴的好男人,为了家庭一直努力工作,还会不断地跟她说“不要勉强自己”。但事实上,丈夫把妻子对家庭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并且不断贬低自己的妻子。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10)

剧中有丈夫的戏份都在饭点,而他最多的台词是“给我拿罐啤酒”,即使妻子正在忙碌,即使他离冰箱距离更近,即使他无其他事情在做,也要指使妻子为自己服务。观众可能直观的感觉到,他对妻子的态度不像对待伴侣,更像对待一个保姆。

难道是他不满妻子无经济收入吗?并不是根本原因。每当里沙子提出想出去工作分担经济压力时,他都以漠视回应,妻子成为陪审员后,他总在不经意间打击对方的自信。一个丈夫将全职主妇的妻子当成废材,这个观念很伤人,却又很写实。

其次是亲人的纵容。《坡道途中的家》中公公对婆婆的态度与里沙子的丈夫对待自己的态度如出一辙,但经历过同样压力的婆婆却没有给里沙子宽容支持,反而制造更多压力。她总是以相当慈祥温和的笑容向里沙子表达一个观念:你没有照顾好我儿子、孙女。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11)

婆婆干涉里沙子每天的食谱,暗示她没有让自己儿子吃好饭,纵容孙女刁蛮的行为,让里沙子无法好好教育女儿,更暗示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笑里藏刀的表达方式,更让反抗的里沙子显得“无理取闹”,越反抗越糟糕,付出越来,指责越多。

最后是当事人的麻木。为什么经历了凶手妈妈的一次次庭审,里沙子才逐渐发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同样压力?因为她不断地在麻醉、压抑自己。她将自己的姿态放在了极低的位置,成为陪审员后都表现得极为不自信,便是她在家庭中地位的写照。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12)

当自己教育女儿被丈夫撞见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心虚”,因为怕丈夫觉得自己不是合格的母亲,当丈夫临时邀请同事回家吃饭时,她亦紧张焦虑,因为担心丈夫责怪自己没有准备好饭菜。

育儿与做家务成为她感受自我存在价值的依靠,所以当婆婆质疑她无法处理家务、丈夫质疑她无法教育女儿时,她的情绪崩溃了。她的压力爆发过程,基本上就是剧中“凶手母亲”遭遇的心理发展过程。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13)

可能日剧因为当地思想观念的原因对待全职妈妈的要求更加苛刻,剧中全职妈妈受到的遭遇也更为极端,但同样的情况几乎全球都存在。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其实无论是国产剧《我们》还是日剧《坡道》都有表达。

因为,漠视与不尊重。

漠视她们的压力,不尊重她们的付出。

《我们》中寻找与向前都背负着生活压力,在寻找的反思中,除了埋怨丈夫不重视自己外更多的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她意识到自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育儿上面,没有扩宽自己的生活圈,甚至没有一个自己的爱好与事业导致压力无法纾解。

但向前却没有站在寻找的角度体谅她的压力,在他看来全职主妇的压力,根本不值一提。抑郁病算什么?都是想太多。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14)

《坡道》中的夫妻两人观念几乎与《我们》一致,妻子不断地用丈夫很辛苦来压抑自己的诉求,丈夫却把妻子的付出当然理所当然并贬低她的价值。没有尊重对方的付出,漠视对方的压力,是矛盾的根本来源。

面对这两部剧中女主的遭遇,很多观众会表达“女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或“女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爱好”,这个观点的确不错,但更多的还是尊重全职妈妈或社会上也存在的全职爸爸们,认可他们的付出。

因为当漠视与不尊重存在时,无论处于什么“职位”,都会受到压力。

《坡道》有两个细节很有意思,出身平凡的男职员被妻子要求不准10点前回家,因为富裕家庭出身的妻子不接受女儿过得平凡,她把这份追求转嫁成丈夫的压力。那位妻子极端的要求,也是对丈夫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全职妈妈有关的电影(我们都要好好的全职妈妈话题受热议)(15)

另一个细节是忙于接孩子放学的职员,她恳求未育女上司帮自己处理工作,得到对方的同意后她不是抱以诚心的感谢而是羡慕对方未育。整个画面都洋溢着“因为你没有孩子,所以工作才会比我们出色”、“因为你没有孩子,所以要代替我加班”。

可见,无论处于才能样的角色,把别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都很可怕。影视剧可能改变不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合理存在,但至少《我们》、《坡道》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全职妈妈(爸爸)的付出与压力,也看到了漠视与不尊重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希望能给育儿“缺失”的那一方一些警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