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常常听人说起“夏”、“大夏”、“西夏”,让人迷惑不解。我来告诉你,历史的真相。

下面以文化自信为指导思想,立足考古事实依据,大胆推论,依赖今后的考古实证来证明,提出一个“夏都:三星堆”说。新时代,新思想,喜欢的听之,不喜的勿喷,自由言论,非官方观点,纯属交流探讨。

夏,大夏,西夏,不是指同一个部落或国家,也不是同一个地方。

“夏”,夏朝,夏族人,“有夏之居”是“日中无影",“天下之中",“天室”所在,祖地在四川盆地三星堆,地处北纬30度。后迁居至中原冀州,河北、山西一带。

“大夏”,指白狄,白狄所居,为“大夏之盐”,出自《吕氏春秋》,内蒙古白池县,古盐州,有白(盐)池。秦始皇统一六国,疆域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流沙,东至大海。

“西夏”,指西夏国,今宁夏西北地区,为党项人拓跋族所建国家。和辽、北宋、金朝并立,后被蒙古所灭。

“夏都”——三星堆

截止目前,2021年11月,三星堆最新6坑考古挖掘仍在继续。而二里头为夏朝晚期都城的争议仍在继续。今天,我再抛出一个最大争议:三星堆,为夏朝最早期都城,夏都,阳城!

三星堆器物坑,很明显是自我掩埋行为,隔代打破,两次掩埋,有理有序,先有选择性损毁,而后有层次先后地掩埋,掩埋过程之中还带有祭祀行为,是连带神社神庙建筑物构件一起掩埋,是亡国之祭,是神社祭祀器物掩埋坑,更进一步,这是夏朝亡国祭祀祖器坑。

《华阳国志》:(秦)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夏)桀、(商)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

这就是古蜀国历来正统,因蜀王嘲讽秦国不及蜀国正统而被记恨灭国,留下一片先秦空白史,并且夏、商两朝末期三星堆两次掩埋,秦之前两次古蜀国战乱的历史记载真相。

夏朝人自毁“夏社”神庙,商汤欲迁"夏社"而不得,在中原重建一个,至此“夏祭”礼仪、礼器消失于历史长河。三星堆埋藏的,就是“夏祭”。是“乌日”“华树”,"华夏”之源。

夏字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来源于“太阳”崇拜。夏,上“日"下“鸟”。鸟即金乌的形象,大眼大足三羽,金乌即太阳,一部分早期的夏字有典型的金乌三羽特征。所以华夏最早的文明,就是崇拜太阳的文明!

而华字最早来源于“扶桑神树”,“草木,为华”,取神树三层三叉之形,上通神间,下通人间,是人神相通的宇宙神树,是太阳神树,宇宙太阳神休息居住之所。华代表的扶桑神树,与夏代表的金乌,一起构成华夏族对太阳的敬祀,是对宇宙太阳神的崇拜与敬畏。

华夏族最早就是崇拜太阳的民族,甚至建立了最早的古城,夏朝都城,阳城。华夏族,早期就是崇拜太阳的民族!华,又指阳光,泛指日月光华。华夏族以华为尊,敬祀太阳宇宙,因为世界万物沐浴阳光而生命繁衍。后世,华,因神树而指草木,“草木,为华”,泛指植物,又指植物精华。再后,又以“华”通“花",演变为“花”之意,代表开花的草本植物,又指花朵,花蕾,泛指一切美好事物。至周朝时,“华山”即意为太阳神山,周朝以华山为神山,“华山之周”,华,又指华山。直至春秋战国先秦之时,儒家学说盛行于世,儒家大贤在著作中又改“华"为“华服”之华,取礼仪之邦的文化之意,《左传注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指礼仪、华章,又指华丽,繁华。华,代表有着礼仪之邦的中原诸侯国家,以与“夷”所代表的外番夷族国家相区别。

古人云:“太清紫华,飞神度命;太清丹华,飞光保生。太清青华,飞仙炼神;上清素华,飞零炼形;外则荣华,内则精华;境饰妙华,承上启下;上华圆满,谓之中华。”中华,最早是日月圆满的光华的意思,后泛指圆满、团圆、统一、团结的意思。至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七国领土为疆,取“中华”圆满、统一之意称“中华”大地,以七国百姓为民,称“华夏"民族,以与夷族相区分。西汉时,匈奴统称中华大地上的华夏族汉朝人民为“汉族”。《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秦汉之时“犯我中华,虽远必诛”。至此,中华,中华大地,华夏,华夏民族,中华、华夏的称呼实现大一统,千古流传。中华文明就是华夏文明,华夏来历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犹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就是华夏民族对太阳宇宙和人类生命探索不息的文明。

《史记•周本纪》:“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意思是说,周武王灭商后,为永保江山,夜不能寐,求教殷商旧臣箕子后,吸取殷商灭亡的原因,是“天不享殷”,也就是说商朝逆天行道,得不到上天的保佑。商朝“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商王朝王室只顾在牧野圈养麋鹿,天天狩猎,而不顾天下百姓,灾荒遍野,民不聊生。而我周武王从出生开始,一直在为推翻商朝统治做准备,至如今60年才有灭商建朝的机会,成功建立了周朝。

牧:牧野,殷商都城朝歌附近。后有牧野之战。

蜚鸿:小的飞虫,如:蠛蠓、蚱蜢、蝗虫,意思是虫灾,灾荒,民不聊生。

接下来,为了周朝能够世代传承下去,于是应该吸取商王的教训,顺应天道,"定天保,依天室”,这就显得非常重要。“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途,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因此,周武王亲自实地考察了之前的“有夏之居”,效仿夏朝,洛河、伊河弯转的中间平原地区,就是非常易居且固牢的筑城之地,于是仿建营造了“天室”,“天下之中”,“宅兹中国”的新的都城,“雒邑”,洛阳,而在周武王亲自督建下,洛阳城修成之后,周武王正式退休,“而后去”。至东周时,首都镐京被犬戎攻陷洗掠,而正式迁都洛阳,改称“雒阳”。至秦朝时,秦始皇尚水,改称“洛阳”,洛阳一名由此而来!

而“定天保”"依天室",这个周武王效仿的"天室",所“定天保”:“日中无影”的地方,在哪里呢?

地理中国的"天下之中",四川盆地,就是天然的天穹,是早期古人类躲避末带冰期严寒之地,远古文明的心脏,东西文明文化交流的中枢。北纬30度,三星堆,极大可能就是夏族祖地,祭祀坑为埋藏的中原消失久远的“夏祭”。

后记

与“大夏”相关的“大夏之盐”

“大夏”,在先秦古文献中,特指“白狄”,《逸周书·王会解》云:“禺氏騊駼,大夏兹白牛,犬戎文马。”又伊尹《献令》云:“正北空桐大夏。”空桐与禺氏(即月氏)、犬戎皆在近塞,则大夏一国,为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吕氏春秋·适威》:“北至大夏,南至北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琅邪刻石云:“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由此,可知,“大夏”可不是山西,更与山西运城,“河东盐池”无关,而是白狄北方民族所居,称为大夏。

《吕氏春秋》:“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这里的“大夏之盐”,指天下间最美味的调味品,盐,产自“大夏”。

大夏,在秦都咸阳的极北方,又地属域外,当为内蒙古白池县所在。《括地志》:“白土故城在盐州白池东北三百九十里。”“近延州﹑绥州﹑银州,本春秋时白狄所居。《新唐书·地理志》:盐州五原县有白(盐)池。《元和志》卷4:白池县“以地近白池,因以为名”。唐景龙三年(709)改兴宁县置,属盐州,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白池村古城北大池附近。

与“夏”有关的“有夏之居”

《淮南子·地形训》:“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周礼》:“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吕氏春秋·有始览》云:“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高诱注:“建木在广都,南方,众帝所从上下也。复在白民之南。建木状如牛,引之有皮,黄叶若罗也。日正中将下,日直,人下皆无影。大相叫呼,又无音响人声。故谓盖天地中也。”

建木,是天地的中心,且为黄帝所造,是众帝上下于天的天梯。以树为天梯,为宇宙的中心。

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太阳照射,正午,人身下没有影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

三星堆博物馆:

四川省广汉市西安路133号

三星堆遗址:

经度:104.201342、纬度:30.992837

与“夏”有关的“雒文化”

由“雒文化”而推之夏族祖地。

我们知道,中国大地上古称“雒”的城市,有位居中原的洛阳,和四川三星堆旁边的广汉。洛阳,为“雒阳”、“雒邑”。广汉,为“雒县”、“雒城”。由此,而形成了“雒文化”,"雒姓氏"…

德阳广汉市为"雒城",先从“章山洛水”说起。

《大荒西经》:“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这里的章山,即广汉洛水县附近的漳山。是商王成汤伐夏,杀死夏朝君王夏桀的地方,最后将夏桀分尸,埋尸身于四川盆地东,三峡巫山之中。

《山海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水经注》洛水,出广汉郡洛县漳山。"。《三国志 •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华阳国志•蜀志》:"益州牧刘焉自绵竹移雒城县城,筑阙门。"德阳广汉市,秦灭蜀后,名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后西汉汉高帝时称雒城,隨朝时迁至雒城镇(地名至今)。广汉还有洛水镇。《前汉·地理志》:“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章山,即今德阳什邡蓥华山,属岷山山系。我们说的雒水,即石亭江,发源于四川九顶山,沿蓥华山脉而下,经什邡红白镇、洛水镇进入广汉,汇入湔江,至金堂赵镇入沱江,即转入长江。湔江,即三星堆门前流经的鸭子河,也就是"洛水”。

所以,“雒”来源于广汉三星堆“雒水”。"洛"指洛河,"雒"指雒鸟。“雒”的本义,即为雒鸟,是指太阳神鸟,对太阳的崇拜,演化为对“日鸟”的崇拜。而“日鸟”的演化,也是从太阳黑子金乌,到人首鸟身的光明之神“芒神,再到玄鸟朱雀,再由百鸟拜日,涅槃重生而为凤凰。最后,由“雒鸟”而形成了“雒文化”。也就是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鸟崇拜”文化。

据越南官修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秦灭蜀后,蜀王开明氏王子蜀泮自立为王,称安阳王,南撤至越南,建立瓯雒国,改国号为瓯雒。北魏,鹂道元《水经注》引《交趾外城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候。立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授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三年得……后朱载(此字左下鸟,非车)雒将子名诗,索糎泠雒将女名征侧为妻,侧为人胆勇,将诗起贼,攻破州郡,服诸雒将,征侧自立为王。”可见,古蜀国自古以“雒”为“雒文化”,上到雒国,下到雒田、雒民,比起中原来,“雒”文化层次更深,影响范围更广。并且,自1982年以来,广汉出土了一大批"雒城"和"雒官城墼"的汉代篆书体铭文砖、城墙砖。证明,德阳广汉市自古为“雒城”,极大可能这里才是最早的“雒邑”,周武王仿效的“有夏之居”,“天室”。

三星堆可能是夏代的遗址(最新推论夏)(1)

三星堆可能是夏代的遗址(最新推论夏)(2)

三星堆可能是夏代的遗址(最新推论夏)(3)

三星堆可能是夏代的遗址(最新推论夏)(4)

三星堆可能是夏代的遗址(最新推论夏)(5)

三星堆可能是夏代的遗址(最新推论夏)(6)

三星堆可能是夏代的遗址(最新推论夏)(7)

三星堆可能是夏代的遗址(最新推论夏)(8)

三星堆可能是夏代的遗址(最新推论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