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

在河北,不管大人小孩,城市乡村,大商场小集市,无比熟悉是这一串子红彤彤。咬一口嘎嘣脆、酸中带甜,眼一闭满满的童年回忆,情怀泛滥。

馋小妹糖葫芦制作(馋人糖葫芦)(1)

有这么个地方,沧州市任丘市吕公堡镇后李花村,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会举办一场“糖墩儿节”,形形色色的糖葫芦汇成甜蜜的海洋,满街筒子人边走、边吃、边看,喜笑颜开。

“糖葫芦”过节

空气里飘着甜丝丝的气息,糖葫芦靶子被插得满满当当,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让人目不暇接:山楂的、山药的、樱桃的、香蕉的、葡萄的、草莓的……网红“尖椒糖葫芦”也不时现身,不少游客买它来和同伴做整蛊游戏。

馋小妹糖葫芦制作(馋人糖葫芦)(2)

这里的糖墩,不但原料丰富,样式也多。有的山楂“巨无霸”两米多长,引得众人围观合影;健康养生的山药豆糖葫芦深受老人喜欢。一些商家还别出心裁,特意为情侣们“量身定做”了浪漫的“心”型糖墩儿,不仅味道爽口,还能给人一种甜蜜的视觉享受。

馋小妹糖葫芦制作(馋人糖葫芦)(3)

孩子的最爱当属小人糖墩儿。红色的小帽子,山药豆做的小胳膊小腿儿,小橘子就是它的小脑袋,西瓜子做的小眼睛、山楂皮做的樱桃小嘴儿,萌萌的一个小娃娃就呈现在眼前,造型可爱至极。

馋小妹糖葫芦制作(馋人糖葫芦)(4)

“糖墩儿节”引来很多京津冀外地游客。从北京自驾,两个半小时就可以来到这里。

节日源头是“感恩”

任丘“糖墩儿节”源于一个美丽的故事。

馋小妹糖葫芦制作(馋人糖葫芦)(5)

相传明末清初,有位老奶奶带着两个孙子乞讨,来到现在的后李花村附近。后来一年农历正月十四老奶奶离世,正月十五,两个孙子安葬了奶奶出去闯荡,多年后功成名就,返回为奶奶建庙祭奠,并给仍聚集此地的乞丐施舍钱粮。

馋小妹糖葫芦制作(馋人糖葫芦)(6)

从此每到正月十五,人们包饺子纪念老奶奶,后来又逐渐演变成糖墩儿,直到今天。如今,“糖墩儿节”已被列入沧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馋小妹糖葫芦制作(馋人糖葫芦)(7)

每年正月十三起,本地和外地的糖葫芦制作高手就提前赶来占地儿。听参加糖墩节已有23个年头的当地人说,每到这时候,全家半个月前就得忙着备料,选果、清洗、去核、削签子、串串儿……今年,他还早早就动员了哥嫂、侄子、侄女一家六七口过来帮忙。

涨姿势

1

“糖葫芦”的来历

最早的糖葫芦,一串只两个山楂(红果),上面的小,下面的大,外面蘸糖,中间一根竹签穿起。因形状酷似葫芦,故名糖葫芦。后来,为了利于售卖,才变成一根竹签子穿起一串几个不等的山楂。

馋小妹糖葫芦制作(馋人糖葫芦)(8)

传说,糖葫芦的来历与宋光宗赵惇有关。有一次,他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在全国张榜征召名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为贵妃诊脉后说:“用冰糖与红果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准见好。”照此办法,贵妃果然如期病愈。

现在想起来,多半是黄贵妃整日饱食山珍海味导致积食,山楂能助消化、散淤血、驱绦虫,糖葫芦成了“灵丹妙药”。

2

曾是皇宫贡品

糖葫芦身上,还有很多与皇家有关的故事。据保定糖葫芦名家“何记满族糖葫芦”第七代传人何平安介绍,何家是满族镶黄旗,其祖上制作的糖葫芦曾数次入宫。

馋小妹糖葫芦制作(馋人糖葫芦)(9)

因为是进贡皇室,所以必须起个好听的名字,诸如“珍珠”“翡翠”“三结义”“五虎将”等。“珍珠”,其实就是葡萄做的糖葫芦,“三结义”则是用麻山药、熟山楂、豆沙制成,以三位主材的颜色——白、红、黑代指刘备、关羽、张飞。

上世纪80年代,何平安的父亲何立秋曾在央视表演糖葫芦制作工艺——他蘸的冰糖葫芦干净漂亮,晶莹剔透,入口酥脆,不粘牙。诀窍是熬糖的火候,欠火糖出沫子,蘸出的糖葫芦成糊状,外表不透亮;过火则糖色重,入口有苦味。熬糖要用铜锅,紫铜锅最好,糖的颜色清亮不浑。

3

落地不沾灰

据说,保定南大场街历史上是满族聚居区,这一带的满族人多会蘸糖葫芦。冬天,保定古莲花池旁的“糖葫芦王”店前总排着长队。“糖葫芦王”的师傅就是满族人,保留着当年很多制作绝技。

馋小妹糖葫芦制作(馋人糖葫芦)(10)

老师傅说,糖葫芦先得严把原料关,一般优选山东临朐的山楂。其次要穿得够齐整,讲究“一条线”。再就蘸糖是关键,锅熬好糖,略加花生油,将山楂串在热糖内一裹,在擦过香油的平石板上一放,用手将竹签柄向后轻轻一拉,稍晾拿起,一面糖液呈平平的晶亮状,顶端突出一段,非常好看,逗人食欲。广受称道的保定“玻璃糖葫芦”,掉在地上不沾沙土,吹吹就干净了。

(转自:河北旅游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