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科普]人类对数认识的几个阶段(彭彤彬),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数学中对数有什么意义?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数学中对数有什么意义(人类对数认识的几个阶段)

数学中对数有什么意义

[数学科普]人类对数认识的几个阶段(彭彤彬)

人类生存在自然世界中,就产生了对自然世界的印象和认识,人类为了更好的利用自然世界,而产生了对自然世界深入了解的渴望,而对自然世界有了一定认识后,便主动地对自然世界加以探讨和研究,以便对自然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以达到更好地更容易地利用它来为自身服务,以满足人类的希求,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人类走近自然世界,打开自然世界奥秘的一个简单重要的窗口,数的形成出现,架起了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一座引桥,人在认识自然世界中,反过来又深刻了解了数的概念和特征。

人们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截止现在,有下列几个重要的认识阶段:

①确定的准确的数

②确定的近似的数

③确定的变化的数

④不同确定数变量之间的关系

⑤随机数

⑥不同的随机变量间的关系

以下对人类认识数的历程,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作一介绍,并介绍一下不同数的概念,以完善人们对数的认识和把握,加深对数的内涵掌握。

最开始,智人初期,人们看到自然世界中物体是零散出现的,有的多有的少,为了计数这些零散物体的个数,便初步形成了有正整数个和没有为零个,就出现了0,1,2,3,4,5,6,7,8,9,10,11,12,13,…。

在生产分配中常出现了不够分或有多余现象。如三人打了一头野猪,只能分三堆,每人一堆,又如10棵果树,3人去摘,每人摘几棵树的果?只能每个人先摘三棵树上的果,再一起去摘最后一棵树。实际中好操作,但记录时怎么办呢?计算中又怎么办?

由上诸多事例,人类后来形成了分数。如三分之一(即1/3),三分之十(即10/3,也写成三又三分之一即3 1/3)。类似地任一正整数m除以一个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能除尽时其商为整数,不能除尽时其商为分数。分子分母中有公约数时可以约去,分数值不变。用约分法可化简分数。一般地定义m/n(其中m,n为正整数,n≥2,m,n互质)称为分数。当然它为正分数。

正整数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称为正有理数。

人们在交往交流中,常会有多余物品可以借给他人或外卖,也常会出现欠缺物品,需要去向别人借或购买。这样物品就有进出之分,既使个数相等,也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记录和计算,一个数是区分不了它的进出属性的。

同样,上山100米与下山100米,栽种10株树与砍掉10棵树,温度升高3度与温度降低3度,…,都不是一个数能表示的。

为了加以区分,人们引进了负数,这样就出现了负整数,负分数,负有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合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合称为分数。负整数,负分数合称为负有理数。正、负有理数与零合称有理数。

以上都是确定的准确的数。属于第①条的内容。

后来人们在度量线段长度中,发现有的线段长不是有理数。如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二次根号2。又如两直角边长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二次根号5。又如半径为1的半圆周长为圆周率π。

它们都是确定的数,但它们不是有理数。人们称它们为正无理数。由延长√2与截去√2的意义不同,人们引进了负无理数,就出现了±√2。正、负无理数合称无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合称实数。实数可解决所有线段长度度量和有关计算的实际问题。

后来人们研究发现,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而无理数是无穷不循环小数,这些无穷不循环小数,人们只能借助符号来表示它们,整用小数形式将它们写出来,那是不可能的。在计算中,它们与有理数的加乘计算中只能用近似值(有限小数即为有理数)来代替。

实际上,人们在现实测量长度时,由于工具和人观察的因素影响,测量到的数,都是长度值的近似值。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更认识到,一根木棍的实际长度是测不准的,即其长度值是不定的,人们基于实用,只需要相应精度的近似值就可以了。

无理数的精确值是理论中存在的,是理想的数。在实际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验中只能用其近似值。

这就是确定的近似的数,属于第②条。

一方面,人们对数的认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另一方面,人们发现现实中存在大量的量,它们产生的数值是不断变化的。如人们去上街或去田里干活,人所走的路程是不断变化的,人走路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人的年龄是不断变化的,一棵树的高度和粗细是不断变化的,一件衣物的新旧程度是不断变化的,一棵白菜它的新鲜度是不断变化的,一条死鱼的腐臭度是不断变化的,人的饭量是变化的,人的饥饿度是变化的,人的体重,身高都是变化的,一亩田的产量是不断变化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万事万物都在各方面显示出不同的变化。

人们为了表示这些确定的变化的量,引进了不同的字母,最后形成了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理论。

这就是第③部分内容:确定的变化的数。

在现实中,会出现不同确定数变量,它们之间可能毫无关系,如天南地北的独立的两个人在同一天走的路程,毫无关系,又如一个人的肺活量与一条牛的食量。也可能有一部分关系,如某车某天消耗的油量与它跑的路程之间的关系较强,但也与城区环境,城郊环境,还是山区环境有关联,也与人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好坏习惯有关系。也可能一个由另一个来决定,如高度和质量决定这个物体的势能,如路程与速度关系,如两物体质量和它们相距的距离决定它们之间的引力大小,等。

这就涉及到函数关系,其模型为一次型,二次型,反比例型,对数型,指数型,三角型,…,当然包括混合模型。

一个量可是另一个量的函数,也可以是另外多个量的函数,这就有了一元函数和多元函数。

这是第④部分内容。

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提高和加深,人们对世界中各事物及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观察思考和研究,人们发现了另一类数一一随机数。

比如你在一块木板的两边分别写上1和2,然后闭上眼睛将木板向外扔出去,然后看木板落地后朝上的那面上的数是什么?扔一次这个数是什么?扔二次,扔三次,…,扔十次,…,一直扔下去呢?

比如你将六个相同的乒乓球,每个上面,分别写上1,2,3,4,5,6,然后装入一个布袋,将它们搅乱,然后伸手进入口袋摸出一个,看其上写的什么数,这样进行一次,二次,三次,…,一直下去呢?若六个乒乓球上,两个上写1,三个上写2,一个上写3,摸出一个,其上写的数字呢?

比如你当学生时,在进行的数学测试中,各次考的分数是多少?

比如你开车走100公里,耗了多少升汽油?比如你一顿吃饭用了多少大米?喝一次茶用了多少水?食油自动灌装线上每瓶灌装食油的数量,一个电视机的使用寿命,比如说某地某天中降雨的机率多少?降水量多少?……

这些数量,都是我们事先不可预测的,但一旦实验结束形成事实后又是确定的数,这些数与站在面前有多少个人,你放的羊群中有多少头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值、面积值是不一样的。这类数量是具有全新特性的数,我们把它们称为随机数。

随机数,就是事先不知道是个什么数,但事情发生后,可以观测出是一个确定的数,相同的实验有不同的结果,重复试验时,也不知道会出现那种结果,有的结果会出现多,有的结果会出现的少,又有可能出现的几率相当。

这就是第⑤部分内容:随机数。

在现实中,会出现不同的随机变量,它们之间可能毫无关系,也可能有一部分关系。这就涉及到随机变量独立性与相关性的判定(有相关系数),相关时就涉及到随机变量的相关模型(一次型,二次型,反比例型,对数型,指数型,三角型,…,当然包括混合模型)。

这是第⑥部分内容。

不同的数,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变量,不同的变量,或无关系(相对独立),或有部分关系(相关关系),或有绝对关系(决定关系即函数关系)。

这样对数量的认识才全面,有了这个基础,就可进一步去深入学习相关的学科理论,进而去探讨未知,形成新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