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完还想看更多的内容,别忘了回来点右上方关注哦)

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212年这段时期对诸子百家和儒生来说都是一段不幸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两件惨案,一是"焚书"即无数春秋战国时的典籍被焚之一炬。一是"坑儒"即百名儒生被活埋坑杀。这两件事被后世称为“焚书坑儒”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令人发指的事呢?接下来我们从背景、过程、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聊聊“焚书坑儒”的始末。

秦始皇焚书坑儒未解之谜(聊聊秦始皇焚书坑儒)(1)

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在探索治国安邦之道,理民教化之法,论述着社会伦理之学,以古论今,从古论今,花样百出,议论风华,展现出学术的自由与繁荣。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专制集权的国家。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遗风也不是因秦统一便能一下子消失的,思想多元化态势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变为一元化,总有一些不同的政治见解困扰着始皇帝,是他感到不顺畅。

在咸阳宫与群臣议定国体政体时,也王绾等人主张要实行周代的封土建国的封建制等等。这些状况都说明,当时的多元思想在统一以后的秦国仍有影响。它影响着秦始皇帝专制政体的权威,甚至是向权威挑战。这与当时的政治必然会发生冲突。

秦始皇焚书坑儒未解之谜(聊聊秦始皇焚书坑儒)(2)

“焚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设宴,七十个博士上前敬酒祝寿。

这时有一个善于拍领导马屁名叫周青臣的仆射发表了一通颂扬始皇帝的话: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史记·秦始皇本纪》

仆射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从前秦国的地域不超过一千里,依靠陛下神灵圣明,平定了天下,驱逐了蛮夷,太阳和月亮所能照到的地方,没有不降服的。把各国诸侯的领土置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没有战争之忧,这功业可以流传万世,从远古以来没有人能赶得上陛下的威德。”】

秦始皇听了这话无比受用,正高兴的时候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

博士齐人淳于越又上前发表了一番言论:

“臣闻殷周之王干馀岁,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博士,秦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我听说殷周称王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作为自己的辅助势力。现在陛下拥有天下,而子弟却是平民百姓,偶然出现田常、六卿一样的臣属,无人辅佐,靠什么来挽救呢?事情不效法古代而能长久不败的,我没有听到过。如今青臣当面阿谀,来加深陛下的过错,实在不是忠臣。”】

于是始皇把他们的建议交下去讨论。

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互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互相因袭,各自都得到治理,不是后代一要与前代相反,这是时代变化的缘故。如今陛下开创了伟大的事业建立了万世不朽的功勋,本来不是愚蠢的读书人所能理解的。

况且淳于越说的又是三代的事情,有什么可效法的?从前诸侯竟争用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学之士。现在天下已经平定,颁布统一的法令,百姓在家则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士人则学习法律禁令。

如今这些读书人不向现实学习,而去模仿古代,来指责现行的社会制度,感乱百姓。我丞相李斯冒着死罪说:古代天下分散混乱,不能统一,所以诸侯同时兴起,人们的言论都称道古代,损害现行的政策,文饰虚言空语,搅乱事物的本来面貌,每人都以为自己的学说是最完善的,非议君主所建立的制度。

现在皇帝兼并了天下,分辨是非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仍在私自传授学问,一起批评国家的法令教化,听到法令下达,就各用自己的学说去议论,回家时在心里非难,出来时街谈巷议,在君主面前自我吹嘘,以此来沽名钓誉,标新立异,认为超人一等,带着下面的一群信徒编造诽言谤语。

这种情况不加以禁止,上则君主的权威下降,下则形成党徒互相勾结。禁止出现这种情况才是合适的。”

同时他还提出三点建议:

  • 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烧掉。不是博士官所主管的,国内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送到郡守、郡尉那里焚毁。
  • 有敢相互私语《诗》、《书》的,在闹市处死示众。以古非今的要杀死全族。官吏知情而不检举的,和他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不烧掉书籍,就在脸部刺上字,成为刑徒城旦。
  • 所不烧毁的,有医药、卜篮、农林方面的书籍。如果想要学法令,可以到官吏那里学习。”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下达命令说:“可以照此办理。”

不到30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未解之谜(聊聊秦始皇焚书坑儒)(3)

“坑儒”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

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 ,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 等等。

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 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

《史记·秦始皇本纪》

对于“坑儒”还有一说法是坑杀的并非儒生,因为史记中并未提到“儒生”二字,写的只是“诸生”。

秦始皇焚书坑儒未解之谜(聊聊秦始皇焚书坑儒)(4)

实质

“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一场统一思想的运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通过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均实现了统一。

但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

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

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通过“焚书坑儒”开始了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

总结

“焚书坑儒”这件事虽然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国家统一,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手法残忍,残暴。 

试想想看,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去维护思想的统一?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