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陈梦谣)4月21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先生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题为《永远的敦煌》的主题演讲虽时隔多年,现已89岁高龄的常沙娜仍旧能清晰记得当年初次抵达敦煌吃的第一顿饭,那时大漠荒烟的敦煌并没有蔬菜,“只有一碗醋、一碗盐,每个人有一小碗刚煮出来的面条我说:‘爸爸,怎么没有菜啊?’我爸爸说:‘对不起,这里没有菜了,只有这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常沙娜敦煌画作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常沙娜敦煌画作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常沙娜敦煌画作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陈梦谣)4月21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先生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题为《永远的敦煌》的主题演讲。虽时隔多年,现已89岁高龄的常沙娜仍旧能清晰记得当年初次抵达敦煌吃的第一顿饭,那时大漠荒烟的敦煌并没有蔬菜,“只有一碗醋、一碗盐,每个人有一小碗刚煮出来的面条。我说:‘爸爸,怎么没有菜啊?’。我爸爸说:‘对不起,这里没有菜了,只有这些。’”

常沙娜出生在法国,父亲是著名画家常书鸿,他在塞纳河边看了伯希和的《敦煌图录》后决心回国保护敦煌,由此常沙娜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于1943年跟随父母来到敦煌生活。1946年至1948年,15岁至17岁期间,她因家庭变故而辍学,每天像敦煌研究所工作人员一样去洞窟临摹壁画。父亲常书鸿对她要求严格,要求她从客观临摹入手,将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表窟的重点壁画全面临摹一遍,并在临摹中准确把握历代壁画的时代风格,理解其内容与形式、民族传统与西域影响的关系。于是常沙娜在敦煌完成了自己艺术人生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这份扎实的童子功,练就了她的造型能力,令她受益终生。

在演讲中,常沙娜详细描述了她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灯,以及她从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她说:“设计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一定要合作共赢,要共同完成。搞设计要跟时代、传统、大自然、生活所需相结合。所以设计不是想怎么弄就怎么弄,这一点很重要,要好好地学习。”

常沙娜认为如今的艺术教育还欠缺一些扎实的功夫,特别是学生大多用电脑制图、拼贴,手工活越做越少。所以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更注重扎实的“工匠精神”。“大批量生产产品是需要高科技的。但是你的感受、设计思路,要是没有自己亲手画或者亲自感悟,那是不行的。先要有来自内心的感悟。”

面对到场的年轻人,她结合现场展示了自己的花卉作品,提醒大家要学习大自然,指出“传统和大自然的形式一样很重要,能使我们的图案设计更加丰盛”。同时她语重心长地强调“不能丢了传统文脉”,要坚持深入学习继承传统,“古为今用”,坚定地走中国人自己的设计之路。

同时,常沙娜也批评了现在研究敦煌的一些浮躁病,她建议:“一定要好好地下决心吃苦耐劳,在那里好好研究、好好学习。学而问、问而学,有了真正的感受和感悟之后,按照需要去设计。中国特色的东西一定要好好运用,敦煌也就一千多年,我们还有五千年的历史。所以方方面面都要扎扎实实刻苦用心去研究。”

“我今年89了,一辈子人生就是这样,曲曲弯弯的,有苦有乐,有悲有欢。我经历了很多不幸的事情,我先生走得很早,我也得过病。但是现在我依然很乐观。就像我父亲说的那句话,‘生命不息,跋涉不止’,能做什么就继续做什么,高高兴兴的。”

常沙娜鼓励年轻人要有思想准备,要奋斗,为国家、为专业一直奋斗下去,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演讲最后,在儿时一家三口的合影前,常沙娜坐在椅子上,双手舞动为自己数着节拍,追忆童年时光,用法语唱出两首法国童谣,她的纯真感染了在场的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