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俚语经常会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大多用来形容只允许一部分人超纲逾矩为所欲为却严格束缚另一部分人的正常物质活动,如今其适用范围逐渐扩大但意蕴未有明显变化

“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原文其实出自于南宋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古至今其实都是断章取义存在偏差的——此诗并非描写州官大人禁止百姓点灯的日常物质生活活动的仗势欺人行为,而是因为“灯”字冲撞了自己的名字不许百姓使用该字而已

这个如今看起来滑稽无理的理由在古代可是颇有威信和影响力的存在:它就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避讳制度”。

古代避讳是什么时代开始的(古代避讳制度)(1)

一、古代避讳制度的历史起源以及其核心内容

古代避讳制度的思想雏形来源十分悠久,最早可以从“礼乐制度”中的“尊长敬上”等思想中得到体现,孔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对于礼崩乐坏局面的痛批和惋惜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拯救割据混乱局面中逐渐式微的避讳制度雏形

以第三季角度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很容易就可以发现避讳制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新到旧”这一整个过程其实也差不多相当于整个古代史的进程——由此得见,避讳制度起源之早、历史渊源之深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古代避讳制度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其又有何目的?

严谨来说,避讳制度作为直接受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导向影响的政治制度,其实难以追溯其思想来源的具体时间,目前史学界达成的共识一般是:避讳文化的形成应当在奴隶社会早期就有了自发的意识,但具体成了体系并给予它确切的现世含义的应当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

古代避讳是什么时代开始的(古代避讳制度)(2)

孔子继承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及礼制思想,想要挽救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教化民众实现他的教育抱负和政治追求。

直白点讲,道德一直都是既得利益者和统治阶级便于统治而推动形成的普遍认知,尤其是在古代,许多所谓道德要求其实已经超过了社会和谐发展对人的要求,避讳制度诞生于这样的文化土壤,自然也有这样的特质和时代烙印

孔子提出的避讳制度思想直接来源于周朝,主要针对对象和内容集中在以下三点:“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人们对长辈、君王以及先贤等具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的人要怀有崇敬心理,不仅自己的名字要禁止和这些人相同甚至发音、写字也要尽量避免。

相同可以看出,古代避讳制度的针对人群确实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社会特征,主要集中在下层民众和晚辈后生,约束的也是他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和言行举止。

二、古代避讳制度的历史发展导向以及主要朝代的特色所在

古代避讳制度在刚开始时诸多思想家确实只是把它当成加速中国道德进程、提高人民道德水平和整体国民文明程度的思想武器,以这种思想上的无形束缚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人类发展史上的最高境界。

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策最后都难逃被统治者发现并逐渐为政治所用的结局。在中国古代避讳制度逐渐走向政治化的进程中,其含义逐渐被扩充丰富,管理方法也更加正规且由国家意志力强制保证完成

1.古代避讳制度的历史发展趋向以及历史进程

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避讳制度,可以惊奇的发现其和封建礼教、礼乐制度甚至儒家学说的发展联系之紧密、相互作用力之直接。比如说,西周作为中国奴隶制社会礼教发展的最高峰,恰好也是避讳制度的思想雏形自发形成的关键时期。

古代避讳是什么时代开始的(古代避讳制度)(3)

在此之前,圣贤、长辈或者先王的名字更多地被唯心地充当人们呼唤神灵、寄托美好心愿的暗号,被赋予了一种较为神秘的意义而已,但这也只是生产力水平底下对大自然崇拜的正常表现,并没有到后世必须回避名讳、完全不能使用的地步。

而到了避讳制度发展的后期,即封建专制制度逐渐衰败的明清时期,此时的封建礼制对人性的抑制已经逼近了极点,各种繁文缛节对人正常物质生产活动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而避讳制度也自然而然的顺势而上,成为了众多悬在民众精神上的大刀之一。

2.不同历史时期避讳制度的典型内容创新

避讳制度自形成之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或多或少、或松或紧的不同调动,但发展至唐朝,避讳制度可以说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唐朝之前,莫说个人,哪怕是一个家族亦或是部落的姓氏和皇帝的名字相同都要被强制更改,但唐朝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后便有了“太宗贤明,‘世’、‘民’二字皆可为布衣百姓使用”的现象出现。

古代避讳是什么时代开始的(古代避讳制度)(4)

到了唐朝中后期,甚至为了不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转以至于影响到民众生活的便利甚至文化的传承,唐朝皇帝经常“为天下开路”,更名为较生僻的名字最大限度降低避讳制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到了宋朝,皇帝上位之前改名字更是几乎成了传统

据统计,宋朝仅有两名皇帝在上位之后没有更换名讳,这两位之中还有一位是宋太祖赵匡胤。也正是以唐宋为开端,避讳制度得到了根本上的创新,也是避讳制度融入“以民为本”政治理念的生动体现

三、古代避讳制度对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后世的影响

作为几乎横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政治制度,古代避讳制度的影响力之大、对于后世意义之深远都是不言而喻的。

名讳,最早只是用来辅助人们进行日常生活沟通的基本代号,但生产力水平以及认知水平及其低下、对大自然了解匮乏等种种原因的加持,使得中国人对名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拜”,在这种原始和社会双重动力的加持下,避讳制度牢牢抓住了时代中的每个人,并对其社会发展乃至后世有着直接或间接作用力。

古代避讳是什么时代开始的(古代避讳制度)(5)

1.古代避讳制度对当时社会发展和进程推动的作用

皇帝、圣贤乃至先人长辈的名字中有哪个字,晚辈和后生就相当于终身禁止使用这个字——避讳制度看起来只是一种简单的回避制度,意图是为了给予权力或威望较大的人以足够多的尊重,但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本质——歧视和“吃人”。

这种社会层层阶级的上下剥削,虽然确实使得民心更为统一和集中、管理更为简单便利,但作为服务封建皇权和传统礼制的政治制度,避讳制度的消极作用显然更为明显。

除了压抑人性、阻碍社会发展进步之外,许多布衣平民乃至官员因为冲撞了避讳制度甚至被处以极刑,这不可以不说是时代的悲哀:为了保命,人们日常生活中甚至不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和使用文字,多多了解避讳制度和其注意事项,几近成为了保命的基本要求

古代避讳是什么时代开始的(古代避讳制度)(6)

2.古代避讳制度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力

古代避讳虽制度已倾颓,但其深远文化影响力依旧存在:在中国许多宗族观念和礼法文化的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人们依旧对后辈晚生使用和先人一样或读音相同的名讳较为禁忌。

此外,避讳规虽然给当时历史时期的布衣百姓和文人学子带来了繁杂的注意事项和如今看来毫无必要的麻烦,但却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极大程度上的便利——历史学者往往通过古书中所避讳的具体的文字内容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该书所处朝代和历史阶段。

除此之外,甚至于我们如今使用的“国家”这个看似稀疏平常的名词也源于避讳制度的影响:汉朝之前,“国”的表达一般作“邦”使用,只是因为冲撞了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才被“国”取而代之,这极大地扩大了“国”的适用范围,也为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奠定了文化基础

古代避讳是什么时代开始的(古代避讳制度)(7)

四、结语

“不许百姓点灯”这一被后人曲解了数千年的诗句,倒也以另一种形式极大程度地让后人了解到避讳制度这一在中国封建历史朝代中充当着重要的政治辅助道具和思想管制手段职能的政治制度。

毕竟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在那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较于十分落后的土壤中就孕育了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礼仪制度和初成体系的思想教育概念,再加上儒家学派对于皇权和中央集权、历代圣贤近乎神化的描写和渲染,这种避讳制度如此迅速的自发形成和发展也是情有可原。

但随着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败,避讳制度的诸多缺点和弊端也逐渐浮现——极大程度地束缚了当时人们的人性、阻碍了经济活力的焕发以及政治制度的创新等,毫不夸张的说,近代史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局面,避讳制度应承担一部分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

1、《古代历史大纲》

2、《上下五千年》

3、《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4、《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5、《小历史与大历史:中国古代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