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伏妖篇看周星驰的内心(西游伏妖篇里的孙悟空)(1)

一、

《西游伏妖篇》引爆春节档,喜欢的观众看完拍手叫好,《西游记》就该是这个样子,暗黑系才是他真正的内涵;不喜欢的是谩骂声一片,我们心中的《西游记》不是这个样子,里面每一个人物都是导演和编剧畸形内心的展示。

我们不相信自己爱了多年的童话故事,竟然是这样的血腥和暴力,甚至三观不正。对这个电影,本人应该属于中间地带的观众,有喜欢,有恶感,虽然已经不错,但确实可以做的更好。

有人说,四大名著里面《西游记》的原著是被阅读次数最少的,原因是电视和电影作品给我们造成了一个误解:我很懂西游。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也正是因此,才会有人觉得《西游记》是童话,觉得《西游伏妖篇》毁童年。不用查太多次资料,中学课本上对《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介绍和“童话”二字就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这里的“浪漫”和谈恋爱不搭边,它是跟现实世界对应的一种内心世界的追求,精神世界的生发,所以,《西游记》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神话小说,而是高度反映社会现实的,披着魔幻主义外衣的一部深刻作品。

二、

今天我们不谈电影,只想跟大家聊聊人物,这里面的人物为什么和我们印象当中的完全不一样?为什么跟陪伴我们整个童年的86版电视剧《西游记》相距甚远?是周星驰和徐克错了,还是86版电视剧的创作者们错了?

从西游伏妖篇看周星驰的内心(西游伏妖篇里的孙悟空)(2)

孙悟空,是我们说到《西游记》必然会说的一个人物形象,虽然这部作品是以唐僧取经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但是,孙悟空却是当仁不让的男一号。

86版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欢迎度最高的孙悟空,不管是六小龄童的俊美造型,还是高大完美的性格设定,或者永远没有上线的能力值,都让他具备了一个英雄所可以具备的条件。

这是当时的创作者想要给我们展现的悟空的样子,也是很多人梦想中的悟空的样子:斩妖伏魔、匡扶正义、尊敬师长、爱护兄弟……

于是,这真的就成了一个童话,所以,他才相伴我们童年,成了我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英雄人物。

然而,电影《西游伏妖篇》里的悟空长相丑陋、性格急躁、跟师父意见不合、甚至经常会对唐僧起杀心、手段残忍暴戾、对师弟们非打即骂,这个样子的悟空怎么能够说服我们去相信,他到最后成了斗战胜佛呢?

三、

而事实上,原著《西游记》中的悟空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西游伏妖篇》大概是怕引起观众太大的反弹和对比,都没有能够把猴子的样子彻底而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

从西游伏妖篇看周星驰的内心(西游伏妖篇里的孙悟空)(3)

首先,悟空长得真的很丑。身高不满四尺,孤拐脸、雷公嘴,尖嘴呲牙的一个骷髅的病鬼,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皮裹着一团筋。任谁第一次见他都吓得大喊“鬼来了”“妖怪来了”,甚至小时候上山放牛的小牧童再见他时说:

我那小时见你,是你头上有草,脸上有泥,还不怕你;如今脸上无了泥,头上无了草,却象瘦了些,腰间又苫了一块大虎皮,与鬼怪能差多少?

所以,这么一看林更新的身高还是很对得起孙悟空的,电影里其他大部分时候孙悟空的样子也都比较正常。只有在发怒的时候才变丑,算是手下留情。

其次,我们要来说说能力。孙悟空是不是真的有通天彻地的本事?本事肯定是有的,但是,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所有交过手的妖怪,用悟空自己的话说都是打个平手,基本没有可以痛痛快快打得过的。

就像在电影里面那一句淡淡的话:不是每个妖怪都能那么容易看出来。

四、

除了上面说的长相和能力,争议最大的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悟空的品性。

其实,原著当中悟空真的是一只暴戾的猴子,死在他手下的人不计其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孙悟空刚脱难,就杀了六个强盗: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唐僧就絮絮叨叨说了悟空几句:

行者道:“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的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

不仅这里,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里,悟空劝唐僧不要相信白骨精,是这么说的:

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

也就是说悟空在遇到唐僧之前真的是一只野兽,身上有很重的兽性,杀人放火是家常便饭。所以,悟空才被戴上了紧箍儿,菩萨才会赐下了一道紧箍咒来管制他。但是,这样的管制并没有让悟空内心彻底折服,只是把它的本性强行压制了下去,以至于他在西去的路上不止一次对唐僧起过杀心。

从西游伏妖篇看周星驰的内心(西游伏妖篇里的孙悟空)(4)

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分裂出了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六耳猕猴。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唐僧因为孙悟空杀人念了紧箍咒,再次把他逐出师门。而后,唐师父觉得口渴,八戒和沙僧去给师父打水喝,六耳猕猴变作的悟空就来了:

双手捧着一个磁杯道:“师父,没有老孙,你连水也不能哩。这一杯好凉水,你且吃口水解渴,待我再去化斋。”

长老道:“我不吃你的水!立地渴死,我当任命!不要你了!你去罢!”

行者道:“无我你去不得西天也。”

三藏道:“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泼猢狲!只管来缠我做甚!”

那行者变了脸,发怒生嗔,喝骂长老道:“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轮铁棒,丢了磁杯,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长老昏晕在地,不能言语,被他把两个青毡包袱,提在手中,驾筋斗云,不知去向。

这里打昏师父抢了行李的六耳猕猴,就是那个被压制的悟空的心魔。不仅如此,连我们所看到的悟空救师父的桥段,也不是源自他的孝心或者善良。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镇元大仙要替人参果树报仇,用龙皮鞭抽打他们。悟空就替唐僧挡下了一顿鞭子,但他的内心独白却是:

行者闻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顿鞭打坏了啊,却不是我造的业?”

对师父如此,对兄弟也好不到哪里去。当初结拜的七兄弟只是酒肉朋友;手下的七十二洞妖王,在跟天庭作战的时候直接被扔去当炮灰;“四圣试禅心”明知道是菩萨变成的女人,却眼睁睁看着八戒被戏弄;哄着八戒背死尸;变成小鬼骗八戒的私房钱;打妖怪时,直接说两个师弟不济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原著写到的悟空,即使有些善良,也不那么明显。取经途中悟空降妖伏魔的前提不是妖怪有多坏,而是他挡住了去路,抓了师父。如果这个妖怪不妨碍他们,他大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没看见。

五、

那么,这么一个满身兽性,很难劝化的悟空,为什么就成了取经队伍中的一员,最后修炼成佛了呢?主要是,悟空也有优点,比如他的胆子大,敢想敢做。

从西游伏妖篇看周星驰的内心(西游伏妖篇里的孙悟空)(5)

他当上美猴王,是因为闭着眼纵身一跃,发现了水帘后面的山洞。他能够学成长身不老之术,也是因为有想法敢实施,而且非常能吃苦。漂洋过海寻访了十多年,才找到须菩提祖师拜到门下,而他学的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也是凭借着吃苦耐劳、目标明确的精神完成的。

些特点都符合一个修行之人所应该具备的特点,俗话说,道化圣贤释化愚,这样的对象大概才是佛教会选择改造的对象。

不仅如此,孙悟空的整个修行和成长过程,其实跟很多人都非常相似。我们出生的时候所展现出的都是人性的本性,这些本性当中不乏黑暗面,也有闪光点。

所谓教育的过程,终究是反人性的。把很多原本属于你的,社会不认可的东西压制隐藏起来,按照需要制造出产品,在孙悟空的这条生产链上,最终的成品就是斗战胜佛。

然而,让人觉得难过和唏嘘的是,成佛其实并不一定是奖励。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师徒四人取经回来路过陈家庄,陈家庄的百姓对他们磕头礼拜。为了感谢当初的救命之恩,还摆上了各种佳肴:

三藏自受了佛祖的仙品仙肴,又脱了凡胎成佛,全不思凡间之食。二老苦劝,没奈何,略见他意。孙大圣自来不吃烟火食,也道:“彀了。”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行者道:“呆子也不吃了?”八戒道:“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

师徒四人最后,终于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修成正果了。但是,却丧失最基本的人性,连饭都不像以前一样吃的有滋有味。

所谓成佛,只是剩下了一副空壳。这大概是作者最想说的吧。

从西游伏妖篇看周星驰的内心(西游伏妖篇里的孙悟空)(6)

而到了《西游伏妖篇》里的孙悟空,他正是介于原著和电影之间的一个形象,是周星驰和徐克心中,保留原著部分特性后烟火味更明显的一个猴子。

相比较起来,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里的那个孙悟空,确实更适合晚上八点半的合家欢剧场。

如喜欢此文,请关注大蜜小糖的微信公号:大蜜小糖(mizhitangguo)。同时,蜜糖原创音频节目《大蜜小糖趣解西游记》、《蜜说金瓶梅》、《金瓶梅情事》、《民国大八卦》,在蜻蜓FM和喜马拉雅播出。APP直接搜索“大蜜小糖”就可以找到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