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泛指猪,但是要说土豚像猪,多少有些勉强,虽然这种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动物,有着“拉长了”的猪鼻子,却长着一对儿驴耳朵,而且打洞的功夫媲美老鼠,还爱吃蚂蚁。
当它伸出长达30厘米的舌头、日食蚂蚁(白蚁)5万只时,人们就会发现,土豚本是叫“豚”不是猪的“非洲食蚁兽”。
要梳理土豚的亲缘关系,确实有些困难,人们称之为食蚁兽,也只是根据饮食偏好作出的划分而已,它们其实和食蚁兽连远亲都算不上。
实际上,在已知的4000多种哺乳动物中,土豚没有近亲,它是管齿目下唯一的成员。管齿目顾名思义,就是管状的牙齿,单凭想象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看图片就一目了然了。
虽然小土豚下颌上会长出类似大部分哺乳动物般的门牙和犬齿,但是这些牙齿会在它们成年前脱落,且不再长出,而成年土豚所拥有的20颗牙,全部都是臼齿,每颗牙的形态近似,既没有牙釉质,也缺乏牙髓腔。
从咬合面上看,土豚的牙齿就像是一堆六角形的细小管子集合而成的圆柱体,打个更加形象的比方,就好似一捆金针菇根部的横截面。
至于土豚为什么会长出如此奇特的牙齿,还尚未有定论,有一种解释认为管状牙齿与它们获取水的方式有关。
土豚的生活环境干旱炎热,它们汲取水的方式就是吃瓜,而且它们只钟情于一种瓜,以至于那种瓜直接以“土豚黄瓜”为名。
土豚黄瓜有些特别,它们的果子生长在地表以下15厘米到30厘米,即便是在旱季也能保存数月,饥渴的土豚只需要把它们挖出食用即可。依靠灵敏的嗅觉和尖利的爪子,找到和挖出瓜对土豚来说都不难,但是要吃上瓜就得靠牙。
土豚黄瓜的表皮既防水又富有韧性,土豚可以依靠臼齿碾压果子获取水分,即使土豚的牙齿在吃瓜的过程中逐渐磨损,牙齿终生生长这个特性也可以让土豚无惧于肆意嚼瓜。
值得一提的是,土豚吃瓜无形中还促进了瓜的繁衍,因为土豚有掩埋便便的习惯,包裹在其中的种子,既有肥沃的土壤,又有营养的肥料,自然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除了吃土豚黄瓜补水,土豚们最爱的能量来源还是蚁类,而吃蚂蚁依靠的不是它们独特的牙,而是挖掘专业优等毕业生水平的“挖功”,以及粘性极强的长舌头。
先来看土豚的利爪。
土豚的四肢肌肉发达,前肢还有如同铁锨一样锋利的爪子(4趾),这双爪子专为挖土而生,既能以每分钟5米的迅速下挖,也能精准打击白蚁巢穴。
土豚是夜间外出觅食的动物,而且要等到漆黑一片才行动,白天它们通常都会在洞穴中休息。这些洞穴是土豚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安全屋,长度能达10米以上,深度也有6米左右,内部错综复杂,即便有捕食者发现了洞穴,也很难逮得住、捞得出土豚。
挖洞时,土豚可以闭合自己的鼻孔,以免泥土进入鼻腔,就算有细小的灰尘,土豚又密又长的鼻毛,也能帮助它们将其过滤。而硬度高、表面积大的爪子能处理或干涸坚硬,或松软湿润的土壤、沙地。
进入捕食模式时,土豚先是调动自己敏锐的嗅觉,将口鼻贴近地面以之字形移动,耳朵向前竖起保持警觉,一旦嗅到蚁穴的存在,就开始定点挖掘,无论蚁穴有多精巧、坚硬、隐蔽,也会毁于土豚的双爪。
再来说土豚的长舌。
你可能听过生活在南美洲,体长2米的大食蚁兽,它们能够依靠长达60厘米的舌头,日食蚂蚁3万只,光是在数量上,土豚其实就已经胜过大食蚁兽几分了。
土豚的身长与大食蚁兽近似,舌头虽然没有大食蚁兽那么长,却用30厘米的舌头做到了日食蚂蚁5万只。
这是因为土豚的舌头细长有力,而且能够分泌黏液,方便它们吸食蚂蚁,受到侵扰的蚂蚁虽然会奋起反击,但是土豚薄而富有韧性的皮肤能够很好地抵御叮咬,丝毫打扰不了它们进食。
而土豚吃蚂蚁之所以比大食蚁兽更快,可能是它们完全不需要经过咀嚼,也无需像大食蚁兽那样把蚂蚁抵向上颚再吞食,土豚会直接吞咽,依靠强大的胃部进行研磨消化,所以土豚虽然与食蚁兽并非同类,但被称为“非洲食蚁兽”也算得上实至名归。
对大部分人类来说,土豚在控制白蚁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处事谨慎,所以不常遭到猎杀。
但是由于它们牙齿、爪子、皮肤的独特之处,使其或多或少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人会直接猎食土豚,有人用它们的皮制作衣物,用它们的牙齿和爪子制作装饰品,还有人基于土豚杰出的打洞技能,认为它们具有沟通地上和地下的功能而捕猎它们。关于土豚,其实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习性,在人类尚未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前,希望它们能好好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