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0月20日,一条爆炸性的新闻迅速由开封慈禧太后行宫传遍全国。

当天,慈禧亲口传谕:“溥俊着撤去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宫,加恩赏给入八分公衔俸,毋庸当差云云。”

这就意味着,此前原本已被当作皇位继承人的溥俊,转眼间就沦落为一名普通的皇族宗室了。

慈禧临终前曾打算放过光绪(慈禧欲废除光绪帝)(1)

闻听噩耗,这位16岁的少年不禁悲从中来,六神无主,一路哭哭啼啼返回京城寻找亲爹亲妈。

有关溥俊的遭遇,许多人戏称曰“本是候补皇上,变成了开缺太子”!

可以说,废除溥俊的大阿哥名号,堪称慈禧在回銮途中最令人震惊的举动之一。

而在许多旁观者眼中,这也标志着一场宫廷闹剧的匆匆收场。

追溯这场闹剧的源头,还得从庚子事变的前一年说起。

那是在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之后,慈禧太后便萌生了废黜光绪皇帝的想法。

由于当时光绪年仅28岁,又没有皇嗣,慈禧便开始在宗室内物色合适的人选,然后等待时机替换光绪,以便自己继续操控朝政。

最终,一个名叫溥俊的孩童进入了她的视野。

慈禧临终前曾打算放过光绪(慈禧欲废除光绪帝)(2)

爱新觉罗·溥俊本是端郡王载漪次子,其母则为慈禧之弟叶桂祥的女儿。

从血缘上论,溥俊其实并非与光绪皇帝最近的宗人。

他的祖父乃道光帝之子、和硕惇恪亲王奕誴,父亲则是奕誴次子载漪,载漪又过继给瑞郡王奕誌为后,袭贝勒。

可笑的是在其晋封为瑞郡王时居然因慈禧的笔误错写成了端郡王。

打从奕誴那辈儿起,由于对慈禧的所作所为很不感冒,因此他们这一支基本属于靠边站的角色,丝毫比不上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两家风光。

不成想,戊戌之变之后风云突变,端郡王载漪和他的儿子出人意料地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

慈禧临终前曾打算放过光绪(慈禧欲废除光绪帝)(3)

原来在1899年,为了废掉光绪帝,慈禧便对外宣称其身患重病,并将这一消息告知各国使馆,以便为下一步行动营造声势。

却不料各国使馆对光绪患病之说并不相信,英法等国公使甚至推荐西医,试图进宫为光绪诊治,看其是否真如慈禧所言患有重病。

面对列强的压力,慈禧暂时未敢对光绪下手。

于是,慈禧决定从宗室中挑选合适的人选作为储君,再伺机替代光绪。

经过多番考虑,最终选定端郡王载漪之子、年仅14岁的溥俊。

按理说,即便慈禧非要找人替代光绪,也应该从近支宗室中挑选年轻有为者。

在这方面,恭亲王奕訢之孙溥伟、隐志郡王奕纬之孙溥伦似乎更有资格,可慈禧却偏偏看上了才具平庸的溥俊,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载漪的宠信。

尽管其父奕誴一生郁郁不得志,但载漪却凭着自己的投机钻营而备受慈禧信赖。

在探知慈禧有图谋废除光绪的想法后,载漪便联合顽固派官员崇绮、徐桐、启秀等,极力鼓动慈禧先立一位大阿哥,再找机会废除光绪帝。

慈禧临终前曾打算放过光绪(慈禧欲废除光绪帝)(4)

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载漪又极力推荐自己的儿子溥俊为人选,加上其妻乃慈禧的亲侄女,最终果然如愿以偿。

1900年1月24日,慈禧召集近支王公贝勒、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南上两书房翰林、部院尚书于仪鸾殿议政。

最终以光绪帝“痼疾在躬,艰于诞育”为由,宣布立溥俊为大阿哥,入嗣穆宗同治帝,赏头品顶戴,即日迁出端郡王府,入居阿哥所,由崇绮、徐桐等人照料教导。

遗憾的是,被立为大阿哥的溥俊实际上只不过是个顽劣少年,与乃父一样,他也不喜欢读书,只是如八旗子弟一样,喜欢提笼架鸟、吃喝玩乐。

尽管慈禧为他安排了不少学富五车的师傅,但却是对牛弹琴。

就连原本对溥俊寄予厚望的崇绮都抱怨说他每日总是与小太监们玩耍,常用泥捏成小人儿,起名李鸿章、奕劻等,再命太监用绳子绑起泥人砍去头颅。

至于曾经侍奉在溥俊身边的宫女太监们,也对这位临时大阿哥没有什么好印象。

慈禧临终前曾打算放过光绪(慈禧欲废除光绪帝)(5)

与此同时,一些封疆大吏也不支持废除光绪,李鸿章就坚决反对,曾经说过:“溥俊本是平庸之人,何必趟这浑水,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上海等地的士绅也联络海外侨民上书朝廷,坚决反对慈禧的图谋。

当然,溥俊的好日子也没有过多久。

就在他被立为大阿哥之后半年多,由于洋人坚决反对废掉光绪,加上载漪等人的鼓动,慈禧愤然与列国宣战,并妄图利用义和团达到其驱逐洋人的目的。

可惜,面对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败局,慈禧不得不携光绪皇帝仓皇西逃。

西逃的滋味,对 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言自然不会好过,直到抵达西安后,他们的日子才稍稍安定下来。

到了这个时候,面对列强的怒火,慈禧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别人。

老佛爷旨意一下,庄亲王载勋革除爵位,赐帛自尽;刑部尚书赵舒翘革职,着自尽;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永煜革职正法;端郡王虽贵为大阿哥生父,也与其弟辅国公载澜一道革爵流放。

慈禧临终前曾打算放过光绪(慈禧欲废除光绪帝)(6)

到了如今的地步,溥俊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是多么的不妙了,还想着怎么挽回局面,可惜的是慈禧没有给他机会。

等来的最终的结果是,慈禧回京途中路过开封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彻底废除失去利用价值的溥俊,于是下旨废黜大阿哥的名号,并将他赶出了行宫。

就连以前可以乘坐轿子的资格也没有了,只能在身边护卫的陪同下,先期返回北京,消失在慈禧的眼前。

从普通宗室子弟到大阿哥,再从大阿哥到被打回原形,真正验证了李鸿章的那句话:德不配位,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年仅17岁的溥俊在慈禧和其父的野心下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实在让人感到可惜。

至于溥俊之后的命运,更是一落千丈,到晚年时竟落得坐吃山空,不得不寄人篱下,最终于1942年穷困潦倒而死。

慈禧临终前曾打算放过光绪(慈禧欲废除光绪帝)(7)

这个故事在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朝历代通俗演义》中记录的非常生动。它告诉我们,君王无大义,权力无亲情。人们总说,人情薄如纸,人性危如卵,人心狠如狼。

读完这个历史故事,此言非虚啊。

这套书是民国史学大家蔡东藩先生的传世力作,蔡老以演义的形式写历史,既有历史之严谨,又有小说之趣味;既可感受浩瀚历史,又可欣赏传奇故事!这套丛书共计21册,现在参加平台活动,秒杀价只要198元,每本不到10块钱,超级实惠!

喜欢的朋友,点击下面【去看看】横条即可下单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