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2014-08-25 11:32:00

暑假最后一天该如何过(暑期时间都去哪了)(1)

70后说他们那时候随手捡沙子、石子、小木棍都玩的很高兴。(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部网讯(记者 孙鹏 熊惠玲)暑期即将结束,对不不同年代的人们来说,记忆中的暑期生活各有特色。西部网记者走访不同年代的人们,通过回忆让大家感受那些属于自己的时代烙印。其中,既有“无忧无虑的快乐”,也有“被逼无奈的困惑”,但这些宝贵的记忆更多还是满满的幸福。

70后感叹物质虽然匮乏 但是无比开心

讲述人:汪安平

出生年月:1978年6月

游戏玩具:小陀螺(捡未成熟的小柿子,在屁股上插一个小棍)、抓子、自制链条枪(装火柴,没子弹),随手捡沙子、石子、小木棍都玩的很高兴。

愿望:希望有一辆儿童三轮车,但家里没有钱买,留有缺憾,现在在儿童用品店会多看儿童车两眼。

广播电视: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直到快20岁,才有了第一台电视机。看电视需要跑到离家几里路的中学或村上唯一有电视的人家,中学里看的第一部电视剧叫《一灯大师》,再过几年看过《济公传》,现在依旧记得很清楚,电视里的广告很少,就那么几个广告也能让人赏心悦目。

最难忘的一件事:

上初中那年暑期家里出事,赔人家七千多块,花去了家里积攒的四千多,还借了三千多。过年时家里没有一分钱,情绪都很低落,大年三十晚上,两邻居主动送来1000块和200块让过年,感动至今。

学习和作业:

那时暑期作业只有一本,但往往玩到快开学才想起作业还没做。于是只能先做简单的,难点的就找同学作业来抄,完不成和被老师发现雷同都会挨批评。

那时老师也会打人,偶尔还会打得很凶,家长会说打得好,没有听说哪个学生被老师打了还有心理问题。现在那些被打的学生还挺感激老师,认为如果老师当年不严格要求,自己早就学坏了。

暑假最后一天该如何过(暑期时间都去哪了)(2)

王成斌感叹70后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没什么像样的玩具,都是就地取材,动手自制。

讲述人:王成斌

出生年月:1979年7月

游戏玩具:

王成斌感叹70后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没什么像样的玩具,都是就地取材,动手自制,但大家玩得很开心。

打牛子(木头削的陀螺)、拍三角(用烟盒纸叠)、打面包(捡废纸)、玩水车(用树上掉落的柿子做)、抓鱼、抓子、打沙包、下河游泳、用野花野草仿做“柞水十三花”席,滚铁环、下石子棋、躲猫猫。

广播电视:

每天早晨6点半,乡广播站通过有线广播播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晚上8点听《小喇叭》节目,这是童年的最爱。

6年级以前没看过电视,6年级暑假每天下午7点多开始,全村老少一二百人聚集到一位表哥家,围着一台14寸黑白电视,看陕西电视台播的《珍珠传奇》,主题歌至今还记得。

最难忘的一件事:

1992年初一暑假时,五六个伙伴到柞水县七坪乡三星村一位同学家里去玩,借着月光到河里钓鱼。那时河水一到夏季,非常充沛,有很多泥鳅和野鱼,于是用剥皮树枝绑上蚯蚓做成的4个鱼钩,再配合小盆、小笊篱或小竹笼,不到半个小时钓一大搪瓷盆的鱼和泥鳅,七八个人一顿都没吃完。那种钓鱼的速度和兴奋劲至今都难以忘怀。

学习和作业:

那时从小学到初中,暑假作业是很少的。小学就一本语文、数学合辑的暑假作业。初中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暑假作业,但都不多,我会在开学前几天集中做完,报名时有些老师还不检查。记忆中暑假就是玩得开心,学习方面的作业是很轻松的。

另外,作为秦岭山里长大的农村孩子,暑假作业还包括干农活。例如锄黄豆草、锄板栗、核桃地里的杂草,打猪草、晒小麦、捡柴、做饭、送饭等等。初中以后就再加一些割小麦、挑小麦、打小麦、挖洋芋、点黄豆等活。

印象中暑假就是很热,很累,但都努力尽快把大人分配的农活或家务活干完,好去找伙伴们玩。记忆中,暑假最热的时间,父亲都会抽空骑自行车到40里外的县城,让我们全家人吃一顿西瓜。有时进城买化肥,还顺便捎一些西红柿,让我们全家生吃。

暑假最后一天该如何过(暑期时间都去哪了)(3)

《西游记》充斥在几代人的暑期记忆里。

80后暑期必看《西游记》 85后玩电脑加各种补课

讲述人:王茸

出生年月:1982年4月

游戏玩具:

家在陕北一个小县城的王茸说,自己小时候像男孩子一样顽皮,一到暑假就会回农村的爷爷奶奶家,然后整个假期会和小伙伴满山乱跑,下到河沟里戏水,山上去摘酸枣,偶尔还会去偷老乡的萝卜。

那时候比较流行的游戏有跳皮筋、丢沙包、捉迷藏和打玻璃弹珠等,也会和男孩子一起玩弹弓、明宝(纸折的正方形)、跳老虎棋(石子)。那时候也学会了象棋和军棋。

广播电视:90年代电视机已经很普及了,挤在一起看《射雕英雄传》、《西游记》以及老版《封神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部展开无限想象的《小龙人》,主题曲一开始就是“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

最难忘的一件事:

王茸说有一年暑假,在农村的外婆家里住了12天,白天眼睁睁地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那时不懂得欣赏,只觉得很是无聊,感觉度日如年,到了晚上院子里还有猫头鹰的叫声,小孩子听了会头皮发麻睡不着觉。

学习和作业:

暑假作业从来都是在开学前五天内突击完成的,完成质量自然不堪回首。

暑假最后一天该如何过(暑期时间都去哪了)(4)

《葫芦娃》能让不少人在当年看上一个下午。

讲述人:杨茜

出生年月:1989年8月

游戏玩具:

89年出生的杨茜比较接近90后,在她的记忆里,电脑已经相对普及,暑期里会有很多时间泡在电脑前,当然家长会限制时间,于是就会出现和爸爸妈妈斗智斗勇的各种经历。另外,那时候还有一个玩具非常风靡,那就是四驱车,感觉人手一辆,会在各种场合大家飙车。

广播电视:

杨茜说她小时候的暑期,完全没有了广播的影子,彩色电视机每家都有,而且各种台多,电视剧多,此时的她们已经非常喜欢港台的电视剧,例如TVB的《醉打金枝》,当然也少不了《封神榜》、《鹿鼎记》和那部有个活宝的《还珠格格》。

最难忘的一件事:

对于1985年以后的人们,小学升初中学考试已经避不开奥数,所以在她们的记忆中,从4、5年级开始一到暑期,就要各种学奥数,开始了痛苦且漫长的补课生涯。

学习和作业:

一般都是刚放假就开始写作业,在抓紧时间写完后,就是各种日夜颠倒的睡懒觉,各种宅在家里。

暑假最后一天该如何过(暑期时间都去哪了)(5)

90后会长听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兴趣班是90后暑期的主旋律 暑期更像第二课堂

讲述人:蔡思雨

出生年月:1992年9月

游戏玩具:

小时候的暑期,像跳皮筋、打沙包、跳方格、拍拍画、弹子、捉迷藏这些常规的游戏,和80后一样,也会玩。但悠悠球、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才是90后们暑期最美好的回忆。

广播电视:

初中那会会有一些同学听专业的频率广播,例如音乐台之类的,因为主持人推荐的歌曲都还不错。而同年看的电视无外乎也是动画城、大风车等,动画片能记住的有《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及《猫和老鼠》等。电视剧比较火的依然有《西游记》,只是版本更新一些,神话特技看起来更加自然了,另外还有那部风靡的《还珠格格》。

最难忘的一件事:

记得有一个暑期,花了两块钱办个游泳证,然后就在露天泳池游一个暑假,晒得全身都是泳衣的印子。还有几次家人给报了夏令营,对于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人出了趟远门,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

学习和作业:

那会已经非常流行一句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身边的同学一到暑假,除了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的补课班,还有二胡,小提琴,钢琴之类的各种兴趣班。自己学了书法、毛笔画和舞蹈,但是都没好好坚持下来。

那时候每年暑假语文、数学,英语都会个发一本暑假作业,老师会撕掉后面的答案,并且说开学报到要看到同学们认真完成的作业。

那会儿作业多、书多,总感觉书包是那么的沉,每天来回都背着所有的书和作业,所以看到现在的小孩子们用带轮子的拉杆书包,就会感叹那会怎么没有。

,